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与分析

2022-06-22 10:15徐先莽赵培玉尹延超袁文鹏
科教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教学科研科教管理人员

徐先莽,赵培玉,尹延超,王 金,袁文鹏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菏泽校区(菏泽分院)山东省生物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山东 菏泽 274000)

引言

科教融合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德国,自18 世纪以来,以哈勒大学和哥廷根大学等为代表的大学改革运动严重冲击着当时的德国高等教育制度。19 世纪初,为帮助德国高等教育机构摆脱困境,著名教育改革家威廉 冯 洪堡创办了首所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融合统一的高等教育机构,即柏林洪堡大学。在高等教育制度与时代需求普遍存在矛盾的时局下,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逆流而上,呈现出了超强活力。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办标志着现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开始,同时也对后来世界各地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柏林洪堡大学科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成功,这一现代高等教育模式为世界各国纷纷效仿,并于19 世纪末在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使美国成为新的科学研究中心和教育中心。

我国现代教育兴起相对较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都在沿用苏联的科教分离教育模式。直至20 世纪80 年代,我国科学技术需求激增,科教分离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人才培养的社会适用性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逐渐在我国得到发展。尤其是步入21 世纪后,科教融合机制研究与创新实践探索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进一步深入。2017 年以来,由教育部推动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新工科”建设三部曲的形成,标志着我国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培养模式进入新阶段。

在“新工科”建设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山东某高校与某科研院所合并重组,组建成新的某高等教育学府。近几年,随着科教融合的不断深入,该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同时,由于融合机制尚不完善,不同体制间的协同运行仍然存在一些障碍,人才协同培养驱动仍缺乏有效保障。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该高校的一个科教融合示范区——某校区的融合现状及创新人才培养驱动进行了系统分析。本研究主要探讨科教融合后,在校师生对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态度,并重点分析不同群体参与实践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以期为科教进一步深度融合寻找新的突破口,并为国内其他多主体融合改革及协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式,对不同年级学生、教学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三个主要群体分别进行调研。该调查活动在2021 年2 月5 日-2021 年2 月9 日进行,调研问卷主要围绕不同群体对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态度、人才培养驱动以及深化改革策略三个关键问题展开。本次调查研究人群样本共计1068 人,人群结构如表1 所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22 人,占总人数的2.06%;管理人员13人,占总人数的1.22%;其余为1—4 年级学生。

表1 参与调查人员结构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年级学生主观态度对比分析

针对不同群体对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认知、认可和期望,本研究通过调研概念熟知度、模式认可度、目前满意度以及对该模式的乐观度来统计分析不同群体对科教融合的主观态度。不同年级学生的主观态度调查结果如图1 所示,结果表明,尽管科教融合模式已在校区推进,但学生对其概念认知普遍较低。这主要归因于育人创新模式的宣讲力度不够,很多学生并没有明显感受到科教融合所带来的益处,对于科教融合的概念及模式认知并不十分明确。尽管如此,学生仍普遍认为,教育与科学研究的融合对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尽管学生对现状满意度略低,但对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未来发展仍较为乐观。从不同年级层面分析,与高年级学生相比,大学一年级学生对所有问题均呈现出较高的积极态度。这可能是大一新生刚刚步入大学生活,与紧张沉重的高中学业相比,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更乐意去接触新的事物。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在经历过一至二年的大学生活后,逐渐面临学业和未来规划的压力和困惑,所以对于所设置问题的积极态度相对偏低。对于大四学生而言,他们对未来发展普遍已确立规划,加之心智更加成熟,以及对校园生活的留恋,因此对科教融合的大学教育模式整体上持较为积极乐观的态度。

图1 不同年级学生对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态度

2.2 不同身份群体主观态度对比分析

除不同年级学生的主观态度外,本研究还对教师群体的主观态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如图2 所示,对于科教融合的概念熟知度,教师群体明显高于学生群体。这可能主要归因于管理层对科教融合相关政策的解读与宣传,同时也与在职员工的切实感受密不可分。对于科教融合模式对学生能力培养带来的促进作用,教学科研人员与学生群体所持态度基本一致,而管理岗人员则更加乐观。在现阶段整体满意度以及未来乐观度调查中,教学科研人员总体评价相对较低。如何提升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幸福感应当成为下一步机制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图2 不同群体对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态度

2.3 科教融合影响因素及实践驱动

为探究不同群体参与人才培养的真实驱动力,本研究分别对科教融合影响因素、不同群体最关注的问题、师生参与实践创新的驱动力等问题进行了调研。结果如图3 所示,在融合机制方面,管理人员认为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以及薪酬绩效等方面对科教融合的影响作用较大;学生群体对人才培养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教学科研人员不但对人才培养、资源共享、薪酬绩效有较高的关注度,还对考核评价制度有相对较高的关注。在工作学习中,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学生升学就业成为三个不同群体普遍关心的共性问题。此外,教学科研人员还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和学生学习成绩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在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方面,培养科研兴趣、丰富大学生活、拓宽视野等因素在三个群体中的评价均较高。另外,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认为增加沟通交流也对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有积极影响。而教师参与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驱动力主要表现在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

图3 不同群体参与实践创新的驱动分析

2.4 应对策略分析

为进一步提高科教融合机制能效,提升协同育人实施效力,本研究对深化科教融合模式改革的应对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如图4 所示,在人才培养方面,三个不同群体一致认为价值观培养、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科研训练应当进一步加强;管理人员还对增强学术交流、开展学术讲座表现出较高关注。在科教融合机制体制改革方面,管理人员和教学科研人员对完善体制建设、明确考核制度、科研资源共享、政策互通、强化学术主体地位等均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学生群体则对完善体制建设和明确考核制度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这可能要归因于体制建设和考核制度建设与学生群体的利益关联度不高。在协同育人成效评价方面,三个群体普遍认为社会声誉、社会影响力和科技成果评价应当作为协同育人成效的评价依据,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也同样占有较高比重。在提升实践能力方面,就目前的融合现状而言,增加校园实践岗位、联合企业协同培养学生、建设科研兴趣团队可能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学生群体还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建设课堂学习小组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在激励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管理人员对增加科研实践学分给出了积极评价;教学科研人员更加倾向于校园学术宣讲,并将学生科研实践纳入学生评优参考范围;而学生群体则对所列内容均持积极态度。在激励教师参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学生群体同样对所列内容均持较为积极的态度。管理人员更加关注相关政策的倾斜扶持,而教学科研人员则对政策倾斜和加入绩效考核持积极态度。

图4 深化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应对策略分析

3 总结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针对科教融合模式、人才培养驱动以及深化改革策略等问题,分别对高校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和不同年级学生群体开展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一和大四学生对科教融合模式所持态度的积极性高于大二和大三学生,这可能与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及学业规划迷茫期有一定关联。高校管理人员对科教融合创新实践模式的认可度高于其他两个群体,说明高校管理人员对科教融合机制体制改革的政策解读更加清晰。人才培养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及薪酬绩效制度改革仍是下一步科教深度融合的重要影响因素。以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升学就业为核心的科教融合体制改革是激励师生参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驱动力。在现有体制融合背景下,尽快完善体制建设、明确考核制度、实现资源共享、达成政策互通是提升教师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增加校园实践岗位、联合企业协同培养、建设科研兴趣团队是目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将创新实践活动纳入师生评优考核或绩效考核是激励师生参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猜你喜欢
教学科研科教管理人员
《科教导刊》征稿启事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科教导刊》征稿函
我国成人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问题探讨
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热衷科研
小学教师胜任力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论职校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摘一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