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中国古代文学”线上课程建设方案与思考

2022-06-22 10:15李艳洁
科教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新文科古代文学文科

李艳洁,王 华

(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1 建设背景

1.1 “新文科”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线上课程

文科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吴岩司长曾指出:“文科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审美情操、社会责任感等,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对于理工农医类教育而言,文科教育也是观照其发展的一盏灯塔,为其提供坚实的价值观支撑和伦理道德保证。”

美国的希拉姆学院在2017 年率先提出“新文科”的概念,通过对传统文科的重组,努力在哲学、文学、语言等传统文科课程中融入新技术,以达到多学科交叉的目的,在跨学科学习方面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课程。

中国发展呼唤新文科改革,教育方针引导新文科建设,理工农医类教育需要新文科支撑。“新文科”建设“要来一场课堂革命,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推出一批线下、线上、线上线下融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类‘金课’。”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秘书学、小学教育、广播电视编导等一系列文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作为与理工农医类专业公共课“大学语文”密切相连的课程,其线上课程的建设,对“新文科”的建设,有着积极的践行意义。

1.2 地方工科院校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线上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重在培养科技人才的地方工科院校,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理工科学生的文科素质培养和思政教育,“使其具有宽广的视野、崇高的境界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培养家国情怀,不仅包括对国家、对民族的认知和热爱,还应包括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对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源远流长的文学创作、古代作家的人格风范、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使之具有自觉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中国古代文学”线上课程的建设,对地方工科院校学生的文科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中国古代文学”线上课程的受众群体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中国古代文学”线上课程的受众群体主要为:

2.1 高校学生

针对包括汉语言文学、秘书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汉语国际教育、编辑出版学、播音主持等相关文科专业的在校学生,根据不同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经典作品鉴赏”等课程的开设,可以使用“中国古代文学”线上课程作为线下课程学习的有利辅助,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针对理工农医类专业,可在全校范围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网络公共选修课、艺术俱乐部等全面应用。“中国古代文学”线上课程,以精彩的和艺术性的MOOC 形式,可以极大地为获得文学鉴赏能力、陶冶审美情趣、提高传统文化素养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2.2 社会人群

“中国古代文学”线上课程,还可以面向社会上所有关注中国古代文学、希望提高传统文化素养水平的学习人群,以培养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民族语文能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3 “中国古代文学”线上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明确教学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构思教学设计三步走的思路,进行线上建设和实际应用。

3.1 明确教学目标

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根据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等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划分为若干学习层次,确定若干层次的学习目标。

3.2 构建课程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线上课程要合理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效服务于教学设计的设定,构建课程体系,具体如表1。

表1 “中国古代文学”线上课程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设计表

3.3 构思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文学”线上课程的教学活动,应创新教与学的模式,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注重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和教学效果。具体可进行课前教学设计、课中教学设计、课后教学设计。

3.3.1 课前教学设计

课前教学设计应提前发布课程教学大纲、PPT 课件、电子教材、参考资料、课后思考、阅读推荐、作品集锦、在线图书等,布置给学生进行预习。

3.3.2 课中教学设计

课中教学设计应强化师生互动,进行线上学习测试、高阶拓展讨论、阅读推荐作品、引导深度思考等,师生间、生生间及时评价、反馈、交流,答疑解难。设计步骤如下:(1)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发布教学公告,向学生布置相关教学内容。(2)每一单元设置若干章节,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视频及PPT 等形式组织教学。(3)在每一单元之后设置单独的课后思考、阅读推荐等任务点,有助于学生进行能力拓展、课外训练。(4)在教学资料中上传课程简介、电子教材、教学大纲、教学PPT、推荐阅读书目、优秀作品集锦、在线视频、在线图书等,供学生学习参考。(5)在作业、测验、考试等环节建设作业库、试题库、考试库等,根据不同班级不同教学内容定时发放。部分客观题,系统自动批阅;更多的拓展性作业,需要学生主观创新、深度思考完成,上传图片或电子文档,教师定时批阅并予以评价。(6)在讨论话题中,根据教学内容,发布讨论话题,并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反馈,为学生答疑解难。(7)在课堂互动中,设置签到、选人、抢答、课堂测验等环节,督促学生按时完成相应的学习环节。(8)针对不同班级、不同授课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发布具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对后续线上教学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3.3.3 课后教学设计

课后教学设计应进行批改作业、测验反馈、能力拓展和课外训练等;丰富成绩权重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线上教学讨论、拓展作业等课堂及课后表现,视频学习、访问次数、课堂活动、讨论、签到、作业和测验等环节,按照一定比例合成学习效果数据,计入线上成绩。

4 “中国古代文学”线上课程的考核机制

“中国古代文学”线上课程应积极创设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考核方式、考核标准、成绩管理,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将学生线上各环节学习任务的参与度、完成度融入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可回溯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对学生线上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多角度优化课程考评体系,使之能从多渠道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考评,并从个体差异角度尝试进行不同深度和广度的个性化考评方式,解决如何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问题。

课程成绩评定应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并加大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和评定。过程性考核可包括线上课堂出勤、课堂活动、讨论话题、拓展作业、教学视频、阅读任务、作业测验、调查问卷等任务,并根据不同专业班级的学习要求,合理设置各环节占比;终结性考核由学期论文、研究报告、期末考试等组成,可根据不同专业班级的学习要求,选择终结性考核的方式。

5 结语

“中国古代文学”线上课程作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通过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构思教学设计、优化考核机制,必将在“新文科”的背景下,为培养“新文科”人才发挥集中优势,在地方工科院校理工农医类的人才培养中,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必将提供全新助力!

猜你喜欢
新文科古代文学文科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