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的华丽”与颓废的自我辨认

2022-06-23 02:29师鹏
诗歌月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首都师范大学华丽视野

“世纪末”原是时间观念,指的自然是一个世纪的终结时刻。在欧洲文化史中,“世纪末”与十九世纪的终结密切相关——面对即将到来的二十世纪以及它被“机器”“现代性”所覆盖的生活,欧洲的艺术家们企图以现有的创作工具制造出一个高度自律的艺术世界,以抵抗声势越来越浩大的工业文明。“世纪末”由此逐渐被转化为一个文化术语,当旧有的事物与观念即将消亡时,会为了拯救自身而奋力一搏,由此编织出“世纪末的华丽”的文化现象。

谈骁的诗正可以作为所谓“世纪末的华丽”的佐证:不管是文化工业兴起,作为原材料的形色人群,在文化机器中被标准化生产为消费机器;还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原本被视为不证自明的“个体性”,也被辨认出其实建立在一种并不具备普遍性的理念上,不可能也从未有过完全的自主空间;又或者现代媒体兴起,信息的收集、分析、分割与重组、传播都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流程,媒介所虚拟的现实正在侵蚀真实——以上种种,都说明了一个时代无可挽回的落寞。

谈骁显然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但他仍执着于从记忆中,从他成年之前的乡村生活内捕获某种自我辨认的契机,即以这段记忆作为节点,不断地往返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借此在惊惶的现代生活内拥有具象的认知。然而,正如同他的詩句所述:“但重复中还是混进了别的声音。”这种“追忆”,这种一次次借助历史来稳固转瞬即逝的当下的努力,很难在作为整体的现代生活前发挥可靠的效力:一方面,童年的记忆同样受制于人类认识的视野,是一种认识的规范;另一方面,立足于当下生活去鸟瞰过往,实际上是以一种认识的方式去审视另一种,当其中相斥之处被排除,相近的地方则被认为是“真实的”。谈骁也难免沉溺于自我构建的“真实性”中。与其说他忠于内心,倒不如说他更忠实于既定的秩序,在社会结构中一个温顺无害且边缘的位置复述着伪饰的“内心感受”,安稳生活于“为我们隔绝外物但连通人世的子宫”。此外,谈骁之所以“追忆”,并非意图于挽回一个消逝的过往,“华丽”的外表下遮掩着对进行中的现实生活的不满,因而埋下了颓废的因子。倒不如大方承认“自我感受”的非在,或至少是面目模糊以至于难以辨认,主动将每种生活每段记忆“特殊化”,认识到它们仅仅是一种历史的构造,而后在对照的视野中才有可能形成历史穿透力,映射出我们生存在其中的晦暗的生活系统。

师鹏,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研究生。

猜你喜欢
首都师范大学华丽视野
A Foregrounding Analysis of E. E. Cumming’s “Buffalo Bill’s”
流绚夏日
AComparativeStudyofChineseDreamandAmericanDream—aCaseStudyoftheGreatGatsbyandAmericanDreamsinChina
An Investigation on Chinese Integral Thinking
华丽摇摆
视野
真相
曲线的华丽赞美诗
视野
为学为师为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