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公共空间场所依恋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
——以安徽省滁州市腰铺镇为例

2022-06-24 08:43何君洁
关键词:场所量表乡镇

何君洁

(滁州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开发边界的不断外扩,城市近郊乡镇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在经济发展的驱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乡镇公共空间作为居民生产生活及精神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正经历着快速变迁。大广场、大牌坊、整齐划一的商户门头、精心修剪的园林景观等大量出现在乡镇公共空间,盲目现代化和急功近利的建设导致了“千村一面”“千镇一面”等同质化问题。自上而下的公共空间建设与当地居民的情感需求间形成断层,整齐划一的街道失去了当地独特的审美意趣,造成了文化与情感的缺失。乡镇景观及文化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1]。在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在乡镇公共空间环境改善的同时,也需要时刻关注居民的内心情感需求,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一、乡镇公共空间和场所依恋相关研究综述

乡镇公共空间源自西方“公共领域”的概念,指居民互通信息、展开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2]。乡镇公共空间包含了实体和非实体两个层面。实体空间主要指居民可以自由出入,从事日常生产活动,展开邻里交往的室外场所,如村口广场、集市、寺庙等;非实体空间主要指村民集会、报纸、宣传栏等场所[3-5]。

近年来,学者对于乡镇公共空间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规划学、历史学等方面展开。社会学研究以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公共空间中人的日常生活行为[6]、行为特征[7]、居民在空间中分布特点[8]等。规划学研究更侧重于实体空间本身,如人与人交往的物质空间、参与公共事务的场所等[9]。历史学研究则更关注空间文化特征,如集市、寺庙、广场等承载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精神[10]。我国乡镇公共空间主要特征是:具备实体空间、能承载居民公共活动、能体现乡镇传统文化及形象、对公众开放、安全舒适且具有吸引力。

场所依恋是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依据[11],被认为是人与特殊场所之间的重要连接,是个人经历与内在情感交织,并与外在环境与情境产生互动反应,进而对场地产生情感归属的态度与行为[12]。场所依恋包括场所依靠和场所认同两个维度,其中场所依靠更偏向于人们对于场所的功能性依靠,场所认同则更偏向对场所精神上的依恋[13]。在此二维结构的基础上,Williams和Vaske开发了场所依恋评测量表[14],这也是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测量工具。

国内外学者对场所依恋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现有场所依恋相关研究对象涵盖了森林公园、高校校园、城市公共空间、乡村公共空间、传统村落、旅游景点等方面[15-20]。其中关于乡村公共空间与场所依恋的关联研究主要是通过调研居民对传统村落景观依恋感知情况,提出以提高村民的场所依恋和情感认同促进传统村落景观内生性保护和发展的建议[21,22];通过调研游客文化认同与地方依恋的关系,探讨传统村落发展途径[23];通过测量村民的社区旅游参与度,探讨居民场所依恋与其对当地建设开发的态度等[24]。

由上可见,现有针对乡镇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依恋感知研究相对较少,对城市近郊受到城市扩张影响较大的乡镇空间关注较少。因此,选择安徽省滁州市腰铺镇为研究区域,以腰铺镇实体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当地居民的依恋感知展开问卷调查,旨在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提高城市近郊乡镇居民场所依恋方法和策略。

二、腰铺镇概况

腰铺镇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南部,西面是蔚然深秀的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北与市级经济开发区接壤,距离滁州市中心区约10公里,京沪高铁滁州站也坐落于此。镇内交通便捷,与滁州市区有多条快速路相通。近年来,政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利用腰铺区位与交通优势,兴办工厂,推动了经济发展。

腰铺镇历史悠久,该地区秦朝时属九江郡东城县,唐宋时期被命名为仁义乡,后几经变革,至1997年设立腰铺镇[25]。目前,腰铺镇占地面积约89.7平方公里,人口近4.6万[26]。腰铺居民较完整地保存了镇子的地域风貌,保留和传承了具有特色的传统风俗文化。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腰铺镇都会举行“二郎庙会”,也称“备耕节”,每年都会吸引近万人参会。2008年,二郎庙会被确定为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二郎庙会入选第五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扩张,滁宁城际铁路修建,腰铺镇也面临着拆迁、重建、安置等种种变迁。经济发展提升了腰铺的知名度和生活水平,但在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建设的方法被套用到乡镇规划建设中,造成乡镇公共空间“地域特征”缺失,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镇子原有的风貌特征和整体氛围,降低了居民对腰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调研数据采集与分析

采用问卷调研与半结构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获取研究数据。问卷内容是在参考了大量相关文献、书籍的基础上,针对乡镇公共空间特征以及本次研究目的设计的,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腰铺镇公共空间感知量表、场所依恋测量量表、开放式问题4个部分。其中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工作、出生地、居住时长、房屋拥有权;公共空间感知量表基于研究综述,包含吸引人、宽敞通透、安全舒服、历史文化氛围、乡镇风貌在内共计12项评价指标;场所依恋量表基于国际通用的“功能依赖”和“情感认同”经典结构量表,并根据本地语言表达习惯,在具体表述上进行一些修订,使之尽量通俗易懂,以提高数据获取准确性。量表采用五级李克特量表法评分,“很不赞同”“不赞同”“中立”“赞同”“非常赞同”五种态度分别赋值1~5分。在量表问卷后对受访者展开半结构性访谈,访谈内容主要为受访者对乡镇公共空间的认识和情感、主要使用目的、对近10年来发展变化的感受和看法。问卷调研时间为2021年6—8月,调研者沿街或进入沿街商铺随机选择居民作为受访者。共发放问卷628份,回收有效问卷610份,有效率97.1%。调研结束后整理问卷,对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居住时长、房屋拥有权等进行描述性统计(见表1)。使用SPSS25统计软件对公共空间感知量表数据展开信度分析及因子分析,对场所依恋感知量表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及相关分析。

表1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N=610)

信度检验指的是测量量表数据结果的稳定性和内在一致性,通常用Cronbach α系数来衡量量表信度。一般来说,该系数值越高量表的信度就越高,在基础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数值至少应该达到0.8以上。通过SPSS分别对表2和表3中的12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表2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48,表3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46,均大于0.9。其中表3中前7项评价指标为功能依赖,信度系数为0.924,后5项评价指标为情感认同,信度系数为0.936,这说明功能依赖和情感认同的可靠性都比较高。总体上数据信度良好,所得数据可以展开进一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受访者占总受访人数的45.9%,女性受访者占54.1%,基本符合我国人口普查性别构成结果;受访居民年龄呈正态分布,各个年龄段均有居民接受问卷调研,说明调研数据代表性较强。从文化水平及职业上看,乡镇居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主要集中在初中、小学及以下,占总人数的69.7%;职业主要集中在工人、农民及个体经营上,占总受访者的55.9%。绝大部分受访者为腰铺镇本地居民,其中有72.3%的受访者出生在腰铺镇,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里及定居超过20年的受访者占比62.3%。70.2%的受访者在腰铺镇拥有独立房产。以上数据充分反映了腰铺镇具有城市近郊乡镇的代表性特征:居民多以本地人为主,拥有房产,总体受教育水平不高,主要以务农、务工、经营小店铺为生。

四、居民对腰铺镇公共空间依恋感知分析

采用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数据能否进行因子分析进行检测,KMO值越大,越接近1,则说明该数据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分析得到本次测量量表数据的KMO值为0.926,Bartlett球形检验中Sig.值为0.00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萃取,并以最大方差法对初始因子荷载进行旋转分析,最终提取2个公共因子,各因子载荷均大于0.6,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865%,本次因子分析结果较为理想。综合各公共因子所涵盖的评价指标,将其重新命名,第一个公共因子包含了9个评价指标,命名为“使用功能特征”,体现乡镇公共空间特征及其功能作用;第二个公共因子包含了3个评价指标,命名为“心理感知特征”,体现人们对于乡镇公共空间在历史人文和自然风貌两个方面的感知情况(见表2)。

计算受访者对腰铺镇公共空间各项评价指标评分均值可知,空间无歧视、安全、自由的得分最高,而吸引人、乡镇原貌、历史文化氛围得分最低。公因子使用功能特征评分均值为4.2分,景观风貌感知评分均值为3.9分。可见居民对公共空间功能性特征的满意度高于景观风貌,在乡镇风貌更新背景下,腰铺镇原有历史文化风貌正在逐渐丧失,对人们的吸引力随之降低。

(一)居民对腰铺镇公共空间场所依恋的总体特征

由表3可以看出,除了“任何地方都比不上这里(PD2)”和“在这里的活动是别处不能取代的(PD4)”这两项的得分略低外,其他得分均值均高于3.7分。量表总均值为3.82,说明腰铺镇居民对乡镇公共空间产生了较浓烈的场所依恋情感。其中,功能依赖得分均值为3.73分,情感认同得分均值为3.94分,说明腰铺镇居民对于乡镇情感性依恋要大于实际使用功能依赖。

表3 居民场所依恋感知频率及得分均值统计

从受访居民对各项评价指标的场所依恋感知频率来看,均值最低的两项指标PD2和PD4,其反对率分别达到了17%和14.9%,而其他评价指标的反对率均低于13%。在功能依赖量表部分,分别有67.1%和65.7%的居民赞同“只要我有时间就一定会来这里(PD5)”和“我在这个镇子上丰富了我的人际交往(PD7)”。结合访谈与实地考察可知,腰铺镇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实际使用多为晒谷子、下棋打牌、广场舞、摘菜、闲聊、带孩子、散步等生产生活及社交需求,这些使用需求虽然对场地没有唯一性或不可替代性的要求,但日常发生频率高,与居民的社会交往、邻里关系及生活幸福指数直接相关。在情感认同量表部分,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居民对本镇的情感依恋程度是很高的,体现在“我觉得这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PI1)”“这里对我来说有特殊意义(PI2)”“这里让我感到很有亲切感(PI3)”这三项指标的赞同率分别高达70.8%、70.6%、70.3%。可见多数居民对于腰铺镇有很深厚的情感,访谈中不同受访者多次提到“即使在外面很多年,回到这里就像家一样”“很怀恋那段美好时光”“这是我的家,我生长的地方”也印证了这一点。

选择Pearson相关系数来分析功能依赖与情感认同之间的相关性。数据表明,腰铺居民的功能依赖和情感认同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716,说明两者为正相关。对公共空间功能上依赖性越强的居民,其情感的认同感越深,这与经典场所依恋理论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本次调研数据可靠性较强。

(二)居民个人背景与场所依恋感知相关性分析

受访居民的个人背景信息数据为非连续型的变量,选择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居民个人背景与场所依恋感知之间的相关性。根据表4可知:年龄、文化水平、出生地、居住时长、是否拥有房产与功能依赖显著相关;同时出生地、居住时长、是否拥有房产与情感认同显著相关,而性别、职业与场所依恋的相关性不明显。

表4 居民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场所依恋感知相关性

由相关系数可知,居民的年龄与功能依赖呈正相关,文化水平与功能依赖呈负相关,年龄越大、文化水平越低的居民对于公共空间功能上的依赖越强,这与表2人口统计学特征中显示的年龄越大的居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相符。实地调研可知,随着乡镇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腰铺镇,留在镇子上长期居住生活的多为老年人,而镇子中小广场、闲置的粮站大院、马路旁或家门口空地等空间成为老年人日常交流的主要场所。此外,居民的景观依恋感知与出生地距离呈负相关,说明出生在腰铺镇的居民依恋感知较强;与其居住时长正相关,说明居住在腰铺镇的时间越长,依恋感知越强;拥有自己的房产的居民对镇子依恋感知更强,说明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对乡镇公共空间的感知更加浓烈。这一特征再次说明了在建设中尊重居民实际生活习惯、留住乡愁记忆对于乡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居民主观感受分析

通过访谈了解到居民对腰铺镇公共空间景观变化、乡镇改造及发展的真实态度。受访者普遍认为,腰铺镇公共空间在近十年变化很大,在实体空间环境方面,街道、住宅周边环境、农贸交易市场及交通环境都有很大提升。但也有不少受访者反映,近些年来,密集的拆迁安置工作造成了大量人口流失,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虽然现在的环境更加干净整洁,但仍然怀念曾经朴实的邻里氛围和秋收排队卖粮食的热闹场景。此外,也有部分居民提出了目前在环境改造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新修的绿地平时几乎无人停留,临街民房门头上方悬挂的“友爱之家”“和睦之家”并无实际意义,而悬挂“刘氏百货”“琪琪童装”的民房也并非真实商铺,这部分改造并未对居民实际生活带来有益的影响。

五、结论建议

在场所依恋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城郊乡镇公共空间为切入点,探讨乡镇发展过程中居民场所依恋的变化。选取安徽省滁州市近郊的腰铺镇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乡镇居民的场所依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年龄、文化水平、居住时长、出生地距离对场所依恋的程度影响较深。与乡镇关系越紧密的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依赖和情感认同越深。第二,乡镇居民受到家庭及传统生活习俗的影响,对于乡镇的情感依恋高于功能依赖,在功能需求得以满足后,其情感方面的需求表现得更为突出。腰铺镇在经过了房屋拆迁、居民安置、街道改造后,公共空间物质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基本满足居民需求,因此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功能性满意度较高;但改造过程中原有乡镇特色的缺失造成人们心理情感方面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提高居民场所依恋在乡镇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意义重大,不仅能保留乡镇地域特征,传承文化遗产,更是留住当地居民,保持乡镇活力的内动力。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升居民场所依恋。

(一)保护居民日常活动空间

在乡镇建设中,尊重并保留符合居民生活习惯、承载人民记忆的公共空间能唤起人们的场所依恋[27]。随着人口结构重构、拆迁安置工作的进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变化,因此,场所依恋的延续应在动态发展中传承。在公共空间营造中,应多考虑居民日常生活诉求,注重功能性建设,发挥公共空间休闲娱乐与社会交往作用。在形式上保证空间原真性,保留景观效果较好的传统建筑及街道立面,引导和支撑居民参与到街道风貌建设和管理中,展现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乡镇景观。

在调研中,不少人在提及腰铺粮站时,不约而同地回忆起多年前秋收时节全家出动,开着拖拉机卖粮食的场景。时至今日,粮站的功能性虽然发生了改变,但仍有大量附近居民在粮站大院晒谷子、带孩子骑车、玩耍。说明这一公共空间在情感和功能上仍然对当地居民具有较强吸引力。在此类空间的提升中,不能简单照搬城市空间的设计套路,应充分考虑到居民的情感依恋,尊重人们的生活生产习惯,这样的空间才能增强居民与乡镇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延续乡镇文化脉络

居民对腰铺镇公共空间的情感认同高于功能性依赖,说明虽然这些场所的外观风貌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变化,但居民在心理上对腰铺镇公共空间景观还具有很深厚的感情。在发展城乡的同时,要留住人们的记忆和情感。一方面,在诸如街巷、广场、古寺等典型公共空间的更新过程中,需要挖掘乡镇历史文化脉络,通过解读、提炼、具象化等艺术手段融入公共空间的设计,塑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风情,提升居民对乡镇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应注重保护当地传统习俗,如生活习俗、礼仪民俗、地方风俗节会、生产经营民俗等,通过塑造地方氛围感,保护人们内心深处的记忆和其对家乡深厚的情感。例如,腰铺镇每年在农历二月初四举办“二郎庙会”的传统习俗流传至今,近些年,除了传统宗教活动以外,庙会还融入商品物资交流、“三下乡”活动、民营企业招工、文艺演出等内容,即使是平时并不生活在镇子上的腰铺居民也会在这一天返回家乡,感受庙会的热闹氛围。此类公共空间承载的独特生活记忆增强了居民与乡镇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联,进而建立人地情感的连接。

(三)在乡镇发展中增进居民价值感知

时间是影响场所依恋的重要因素,长期生活在乡镇中的居民亲历了历史变迁,也更密切关注家乡未来发展。近些年来,腰铺镇原有的生产生活形态和历史景观风貌正在逐渐消逝,因此应重视采用多种手段宣传引导,如利用图文展示、影像播放、文艺演出等方式介绍当地的历史起源、文化习俗、名人故事,让居民尤其是年轻人充分了解家乡历史文化,增进居民家乡自豪感,鼓励人们参与到乡镇建设中来。

猜你喜欢
场所量表乡镇
英语写作评分量表研究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积极人格教育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乡镇权力能否跳出“虚化陷阱”?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年4 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