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建设研究

2022-06-25 23:10邱静李家琪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9期
关键词:综合思维研学旅行课程标准

邱静 李家琪

摘要: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作为研学旅行活动的载体和指导研学活动进行的手段,近些年并没有一个系统且完善的研学体系,与此同时,由于缺乏課程指导的研学旅行活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笔者在对研学课程重要性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内容有资源标准、价值标准和素养标准;同时给出了研学旅行课程建构的方向应以核心素养为中心、以区域特征为对象、以课程整合为理念;最后建议构建研学课程的途径可以通过编写研学研学教材、培养研学导师、建设研学基地,以推动资源整合、指导研学课程、落实课程实施。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

一、导言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要求课程从分科化走向综合化。综合化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打破碎片化的知识状态,建立起课程纵向与横向的联系。研学旅行作为一门新的综合实践课程(丁运超,2014),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学到许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思维。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颁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意见》中,要求实现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衔接。国家政策对研学旅行的支持,为深化改革、实现综合化的课程与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引领。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词汇,有关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领域。备受推崇的STEAM、PBL教育实践证明:综合性、跨学科的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崔鸿,2017)因此,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跨学科课程成为课程改革最为关切的问题。而研学旅行本身所具有的体验性、实践性、探究性等价值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尤其在培养能力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家和有关部门陆续颁布的关于研学旅行的文件以来,研学市场迅速发展,吸引了众多的旅行社、旅行景区、博物馆和学校等推出相应的研学旅行产品。但是研学旅行作为“研学”和“旅行”的结合体,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活动,在产品设计和经营管理上应有不同于一般旅游产品的标准和规范。因此,现阶段市场上的研学旅行产品在内容、形式、层次等方面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许多经营机构只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条件来开发产品,根本不考虑研学旅行本身的目的和要求。(封安保,2015)因此,关于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建设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研学课程作为研学旅行活动的载体和实现研学效果的手段,是贯穿整个研学过程的活动形式,其在统筹研学计划、指导研学教学、评价研学效果等过程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基于此,本文将从实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主要探讨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建设的方向和途径,力求为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

二、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内容

(一)资源标准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同时,课程资源也是课程建设经验和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精品课程推广的重要载体。在研学旅行中,课程资源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且种类十分复杂,如在学校中,课程资源的来源可能是学科的性质、学生的需求或老师的经验;在校外,大多借鉴国外的研学经验,或者是旅行社和研学机构等设计的研学产品,同时因为各省份各区域的不同,其研学课程又多种多样,一般都具有当地的特色。对研学旅行课程中的资源标准进行规范,主要在基于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区域特征以及课程整合理念下的研学旅行课程的社会资源选择,并组织建构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库。 因此,对资源标准进行定位和建构,可以使研学工作者在理论探讨和行动实践上方向更清晰明确,更可以保证研学旅行活动的有效性、合理性、整合性。

(二)价值标准

课程价值是课程对学习者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是对施教者教育(培训)追求的适合。而课程价值取向就是在一定价值观支配下,人们对课程进行有意识的开发和选择。(徐万山,2008)基于此,研学课程的价值标准,就是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之上的价值取向。

基础教育的新课程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和“重视以学定教”,这意味着我们在选定研学课程的价值标准时,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要,使知识的结构体系顺应学生的接受能力,这就是强调课程价值必须和学生的发展相联系,体现独立性、创造性、成长性、完整性;其次,从事研学工作的研学导师必须具备专门的素养和能力,这是实现课程价值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在价值选择上,要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教育素养、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目标;最后,“以学定教”的教育模式,要求研学的过程要参考研学目的、研学地点、研学内容和研学形式,并在结合当下先进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下设计合理、高效的研学课程。

价值标准的界定应当结合每个时代当下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使以此为基准设计的研学课程更好地为研学旅行服务。

(三)素养标准

课程素养是根据教师职业需要,在一般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专业学习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课程活动的基础性和通识性素养,是基本胜任课程活动的教师必备的一系列专业品质,具有个体性、专业性、动态性等特点。(肖瑜,2015)对于研学旅行这个不同于普通教学活动的学习形式,因其特殊的实践性和整合性,故此对于研学导师的素养标准和普通教师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专业素养、技能素养和情意素养。专业素养是指研学导师对知识的掌握、学科的贯通,以及在实际研学的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知识能力;技能素养是指研学导师统筹和组织研学活动所需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处理应急事件的应变能力等;情意素养是指教师在和学生的相处和教学过程中,能够以自身为源头传递并激励学生的精神能量,即立德树人,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研学课程中的资源标准、价值标准和素养标准三者不可分割,资源标准是研学课程开展的基础,价值标准是研学课程设计的方向,素养标准是研学课程有效性的保障,三者相辅相成,又共同构成研学旅行课程标准的整体,为指导研学旅行的活动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研学旅行课程建构的方向与途径

(一)研学旅行课程建构的方向

1.以核心素养为中心

研學旅行作为一门“学习”和“旅游”相结合的新式课程,其建构必须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主。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核心素养应运而生,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首先,基于研学旅行其特殊的实践性,以及研学目的地的多样性,如博物馆、红色基地、自然风景区等,可以让学生在实地考察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文化基础中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其次,研学旅行具有探究性和体验性,在户外的研学中,学生除了听研学导师的讲解,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理解、去探究,亲自体验自己和研学目的地的联合,以此能够使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最后,研学旅行是一场“走出去”的活动,在户外的研学中,可以考验学生们的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让学生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参与中塑造有责任有担当,勇于实践创新的个人精神。

2.以区域特征为对象

不同的区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的不同,会使得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产生差异。但是总体来说,区域的特征主要有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可变性。基于核心素养,地理学科中提出了区域认知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从区域的角度认识地理现象,培养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对“区域认知素养”的定义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段玉山2018)

研学旅行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最好的形式之一。因此研学课程的建构应该充分考虑到区域的层次性,以便课程内容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便于学生理解;要考虑到各省份的差异性,因地制宜的设计具有本土特色的研学课程,以便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乡土之情;要考虑到地区的整体性,使学生能够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最后还要考虑到区域的可变性,养成用动态的视角分析事物。研学课程的建构在以区域特征为对象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让学生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带有区域认知素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以课程整合为理念

研学旅行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涉及多方面、多领域、多范围的不同学科和知识,如生活、社科、人文、地理、历史、生物等等。整合多学科、多领域的课程资源,结合研学旅行的实践性,使课程呈现多元化的形态,可以为学生提供立体的学习空间和真实可触的学习内容。(吴支奎,2018)因此在建构研学课程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将多种课程进行整合,达到资源的集聚和学科知识的融合,具体有以下两种理解。

一是从广义的课程整合来理解,是指将多种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课程内容体系。换言之,就是在编制研学课程时,就考虑到各学科的交融,让每个知识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都相互交织,互相渗透。

二是从狭义的课程整合来理解,是指在研学导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学科知识之间的连贯性、互通性为基点,来对一个知识点运用多维度、多方面、多学科的角度进行讲解,已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

两者相比,前者需要在课程编制的阶段就进行,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阶段组织和实施;后者则是需要研学导师拥有足够广域的知识基础和教学素养,才能在研学中达到课程整合的效果。

(二)研学旅行课程建构的途径

1.编写研学教材,推动资源整合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因此研学教材的编制,可以直观的体现研学课程标准,同时能够给社会和学校举办研学活动提供标准化的指导内容,推动研学教学的统一和规范化。

编写研学教材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文字教材,即以研学所要达到目标为主,以研学目的地为对象,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内容形式,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逻辑性,以及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结和互通,编写由浅入深、逻辑连贯、对研学活动进行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文字教材;另一种是音像教材,即选取优秀的研学教学线路、研学导师教学过程,拍摄并制作成影像材料,以更直观和便于理解的形式展示给教材的使用者,以便使用者参考和学习。

研学教材的编制不仅需要从事研学活动的专业人士参与,还需要高校各学科任教老师和旅游行业的工作者等多方共同努力,整合人文、社科、生活等多方面的因素融入到研学教材之中,才能使研学课程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2.培养研学导师,指导研学课程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在路上”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这项活动中充当着连接“知识”和“旅行”联结者的角色。研学导师,作为提高研学质量,提升学生研学“获得感”的基石,在整个研学旅行活动中具有“领路人”的作用。为了发挥研学旅行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成果,需要有能力的老师在此过程中引领和指导学生。在以往的研学旅行中,“研学讲解者”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导游讲解,其讲解内容是有趣生动的,但是却浮于表面,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学习,对教学方法方式不够专业,因此所讲解的内容也是向平时对待游客一样,一般只是介绍历史背景和故事。学生虽然听得有趣,但却很难全部吸收,教育目标的达成不尽人意,使研究性学习带向走马观花的旅游形式主义。二是由教师讲解,但又让学生困顿在说教式的课程里,氛围低沉,兴趣低迷,生动鲜活的研学旅行课程变成了行走式填鸭灌输课。(薛保红,2018)因此,为了达到研学课程的资源标准、价值标准和素养标准,研学导师必须将“导游”和“教师”的角色统一起来,既要能够活跃气氛、把课讲得生动有趣,还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把理论付诸实践,提高研学的效果,使学生真正能学到东西,学以致用。

研学导师是研学活动的规划者、研学过程的引导者、研学旅行成果的评价者,一个具有专业素养、技术素养、教育素养和良好心理素质的研学导师,对于指导研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建设研学基地,落实课程实施

研学基地作为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相应的活动场所和教育基地,(邵春瑾,2018) 是保证研学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依托。2018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我国377个单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6个单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在这些单位中,以教育科普性质的展览纪念馆占绝大多数,科研科普基地、企业工程、学生活动基地和爱国革命基地占大多数。而以生态文化性质和旅游性质的自然保护地、历史文化地和旅游景区占小部分。首先,从研学旅游基地的类型上来说,是比较多样化的。但是从基地的数量上来看,相对于中国庞大的学生群体来说是不够的。其次,大部分基地都是以展示为主,学生主要是以观看、听讲为主,学生自主探索活動产品欠缺,有碍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提高。(陈俊英,2018)

研学课程建构的价值标准和素养标准,就是希望研学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因此研学基地的类型需要多种多样。同时基于核心素养中的健康生活理念,研学基地应该增加生态文化性质的自然保护地、历史文化地和旅游景点等具有自然生态属性的基地建设。最后,为了落实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实践力和创新力,研学基地需要研发“展示-实践-探索”为一体的研学活动产品和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以促进学生发展、丰富研学内容、提高研学质量。

结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作为一门新的综合实践课程,对于新课程改革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研学活动越发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关注的大背景下,研学课程作为指导研学活动的载体和实现研学效果的手段,其价值越发受到大众关注。本文从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内容、研学旅行课程建构的方向和途径出发,为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力求为推动研学旅行行业健康发展、提高研学效果质量、保证研学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提供方向和指导,符合新时期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更有助于推动研学市场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运超. 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 中国德育,2014,(09):12-14.

[2]张铜小琳,李长吉.我国课程价值研究二十五年[J].课程教学研究,2016(07):37-43.

[3]徐万山.论课程价值的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08(02):58-61.

[4]肖瑜.关于课程素养的几个问题[J].文学教育(下),2015(09):50-51.

[5]刘灵芝.开展研学旅行,培养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01):22.

[6]殷世东,汤碧枝.研学旅行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9(02):155-161.

[7]吴支奎,杨洁.研学旅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4):126-130.

[8]段玉山,姚泽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基于现代测量理论的视角[J].中国考  试,2018(02):24-29.

[9]博士 副教授 安徽工程大学体验产业学院执行院长、体验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薛保红.    师资与课程:把好研学旅行的品质关[N]. 中国青年报,2018-11-15(012).

[10]邵春瑾.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46):6-7.

[11]崔鸿,朱家华,张秀红.基于项目的STEAM学习探析:核心素养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4):54-61+135-136.

[12]封安保. 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化建设的探索[A]. 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台办.第四届皖台基础教育论坛交流文集[C].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台办: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5:3.

[13]王德刚. 研学旅行需有科学的标准和严格的准入[N]. 中国旅游报,2018-08-10(003).

猜你喜欢
综合思维研学旅行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校课程标准编制质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科素养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环视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政治之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