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核心,提质增效

2022-06-27 08:38卢亚娟
新课程·上旬 2022年21期
关键词:数数图形数学知识

卢亚娟

2021年是教育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年。从“五项管理”,到“5+2”模式,再到“双减”,指引着教育改革,推动着教师优化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其中,“双减”以作业改革、作业管理为突破口,倒逼教师以学为核心,优化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由此帮助学生减轻课后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教育回归校园,提高校园教育质量。低年级是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在实施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把握“双减”机遇,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应用所学,使学生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增强数学认知水平,深入理解数学知识,锻炼相应学习能力,提升数学学习效果,由此实现提质增效。那么,教师到底要如何以学为核心地实施低年级数学教学呢?本文将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入手,介绍有关教学策略。

一、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阶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阶段,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关键阶段。自主学习是以学为核心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初步建构数学认知的途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早已强调了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数学中的重要性。此外,建构主义学习者指明了已有学习经验是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建构的有力保障。在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认知新知,做到心中有数,为深入地在课中阶段探究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以“认识图形”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立体图形。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与各种立体图形进行了互动,建立了生活认知。此外,学生在参与幼儿教育活动的时候,受到教师的引导,认识了不同的立体图形。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认知情况,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设计如下任务:任务一:观察家庭中的事物,发现立体图形,搜集立体图形。任务二:看一看、摸一摸所搜集的立体图形,对立体图形分类,用绘画方式展现分类结果。任务三:审视分类结果,思考为什么这样分类。此任务为学生指明了自主学习的方向。实践证明,学生在學习任务的驱动下,发挥自主性走进现实生活中,搜集立体图形,并迁移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借助观察、触摸等方式进一步认知立体图形,有利于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深入探究。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便于形成自主学习意识,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中: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是基于学生已有学习所得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有效掌握学习内容、锻炼相关能力、提升学习效果的必由之路。课中是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阶段。新知精讲和课堂练习是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主要环节。在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把握精讲环节和练习环节,应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一)课堂讲解,直观探究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受到形象思维的影响,学生往往需要通过与直观事物互动来建立认知。对此,在实施数学课堂精讲活动的时候,教师要以精讲内容为基础,选用适宜的直观方式,如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自觉探究数学“现象”,尤其受到教师的引导,由浅入深地探究数学结论,有效理解数学知识。

以“6和7”为例,数出6和7的物体个数,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和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是学生在这节课上要掌握的重难点内容,也是教师要进行精讲的内容。基于此,教师借助具体内容引导学生直观探究。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数出6和7的物体个数的时候,先展示教材中的主题图,同时发问:“这幅图上有什么?”在此问题的作用下,学生观察主题图,轻松地给出回答,如学生、课桌、椅子等。教师根据回答情况继续提问:“图片上有多少个人?”受到问题的驱动,大部分学生自主数数,并给出“7个人”的答案。教师追问:“你们是怎样数出图片上有7个人的?”此时,学生受个性差异的影响,给出不同的数数方法。比如,一个学生提到自己先数出教室中有6个学生,再数出有1个老师。再比如,一个学生先数出教室中有6个人,再数出从教室外进来1个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数数方法进行肯定,并要求他们数出教室中有多少张课桌和多少把椅子。完成要求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数数的过程,便于学生积累数数经验,直观地认知1~7。接着,教师鼓励学生毛遂自荐,在不看图画的情况下,从1数到7。教师就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点拨,使学生查漏补缺。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倒着数数,从7数到1。之后,教师鼓励学生与同桌一起数数。最后,教师对数数情况进行总结:“通过体验数数活动,我们可以发现,数出5后,下一个数是6;数出6后,下一个数是7。这说明,6比5多1,7比6多1。”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与教材中的主题图互动,不仅自主地体验了数数活动,还借助数学现象一步步地认知了6和7,同时锻炼了数数能力,便于有效掌握数学内容。

(二)课堂练习,及时应用

应用课堂所学是学生增强理解的重要途径。课标阐明了课堂练习的重要性,明确要求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适宜的课堂练习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解决问题。纵观上文,学生通过体验课前自学活动和课堂探究活动,由浅入深地认知了数学内容,为进行课堂练习做好了准备。所以,教师要把握课堂练习时机,设计练习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以“位置”为例,在课堂上,学生受教师的引导,与教材中的主题图进行了互动,直观地认知了上、下、前、后、左、右。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直接以班级的座次情况开展了游戏化的练习活动。具体进行练习活动的时候,教师先随机说出一个学生的名字,接着说出要求,如“小明右侧的学生”。此时,小明右侧的学生要站起来。再如,“小明后方的第三个学生”。此时,小明后方的第三个学生站起来。如此做法,一是在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使他们通过应用加深理解。二是在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为了增强游戏的趣味性,教师还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适时调整游戏内容。如教师创设“我来说,你来做”游戏。教师说:“将右手放到左手上。”学生抬起双手,将右手放到左手上。此时,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及时发现对方的问题,并进行点拨。如此做法,不仅使学生因数学游戏增强了数学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体验数学游戏中应用了数学知识,便于加深理解。此外,一些学生通过体验游戏,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为在生活中学习、应用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三、课后:灵活应用

课后是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阶段。“双减”要求低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实践性作业是数学作业的新样态。在实施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立足课后阶段,以课后服务为依托,设计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应用数学知识,增强数学作业趣味性,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增强数学理解效果,锻炼数学应用能力。

(一)设计操作性作业

操作性作业是“做中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做中学”是课标极力倡导的教学理念。在实施课后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爱玩、爱动的特点,设计极具操作性的作业,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由此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锻炼数学操作能力。

以“认识钟表”为例,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体验一系列活动认识了钟表。基于学生的学习所得,教师以课后服务为依托创设了制作钟表的活动。在创设此活动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搜集身边的物品,如白纸、小木棒等,设计钟表、制作钟表。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迁移课堂所学,还切实发挥想象力,提出各种各样的好点子,由此碰撞思维,加深对钟表的整体认知。之后,教师立足学生制作的钟表,随机说出点数。学生则拨动钟表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直观展现时间点。教师则巡视课堂,有針对性地进行点拨,使学生加深对时间内容的认知。

(二)设计体验性作业

体验性作业是实践性作业的重要构成,是学生发挥自主性的重要载体。随着课后服务的逐步开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课后服务活动化,创设多样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使学生借此获得多元发展。因此,在实施课后活动的时候,教师不妨把握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设计体验性作业。

以“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为例,在进行课后服务的时候,教师将学生带到操场上,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纵队站立。在距离学生50米的地方摆放白板,随机书写算式。学生则要依次跑到白板前进行计算。计算正确累计得一分,错误不扣分。最后,看哪一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分最高,则为获胜方。实践证明,学生为了给小组取得良好成绩,纷纷发挥智慧,开动大脑,积极计算。如此不仅可以使学生进行数学计算,还可以锻炼身体。同时,教师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计算情况,了解他们的学情,并利用课后服务的剩余时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能及时查漏补缺,积累计算经验,为提高计算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教师要切实把握课前、课中和课后阶段,以学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创设探究活动,实施课堂练习,设计多元作业,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由浅入深地认知数学内容,锻炼相关学习能力,切实提升数学学习效果,实现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数数图形数学知识
极速大搜寻·一起来数数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数数歌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爱数数的兔十一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配对
数数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