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孝文化走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2-06-27 08:38李勤荣
新课程·上旬 2022年21期
关键词:道德小学生儿童

李勤荣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不仅体现了伦理道德观,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表现在教育、法律、哲学等方方面面。加强德孝文化教育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是人的价值观萌芽的阶段,他们所秉持的價值观与未来人生方向直接相关,因此让孝文化进入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追本溯源,解码孝文化

(一)孝文化的内涵

“孝”字很早就开始出现,《尚书·尧典》中有“克谐以孝”,意为舜的孝行能够使整个家族和谐安定。春秋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对孝行进行批判和继承,把孝行从西周的宗教伦理思想延伸到家庭的伦理道德,明确规定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关系,对孝行进行详尽阐述。《论语》中关于孝文化的阐述形象地表达了孝的内在含义,相比于简单的养活父母,更强调子女的敬顺之心。汉代后,为了保护封建体制,孝从家庭道德层面提升到社会的政治伦理层面,孝成了封建统治者对等级秩序进行维护的手段。《孝经》成为汉代孝文化的典型代表。汉代自惠帝以来,有关皇帝的谥号中都有孝字。《孝经》中记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此看出,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的,通过效忠君主建树功绩就是孝的最圆满结果。

近代以来,孝文化受到一段时期的批判,它的迂腐之处也为大家所诟病。然而到了现代,孝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中国发展到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之后,孝文化更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中国梦、和谐、共同发展等词汇相关联。当今孝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时代的演变,在批判和继承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加入了新时代的文化特征。批判传统思想陈旧的观念,吸收了传统孝文化的精华部分,对实现每个人心目中的中国梦必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二)孝文化当代的价值

1.在批判中继承孝文化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精华部分对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社会,孝文化需要注入新的生命力,增加鲜活的时代内容,需要在批判中焕发生机。这就需要我们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融入社会价值建构体系,充分实现它的社会文化价值。

2.在传承孝文化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孝文化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富有现代意义的社会文明。弘扬孝文化应当全面发掘孝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含义,将孝文化推广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范畴内,使之起到营造社会安定祥和、促进人们和谐共处、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效果。弘扬孝文化也需要全面营造良好的孝文化社会氛围,做好对新一代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品格。此外,弘扬孝文化还必须健全有关规定,将孝文化规章制度合理归纳为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道德伦理标准,为全面营造优秀的社会风尚保驾护航。

二、实施孝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孝文化教育是德育的根基所在

道德教育是儿童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儿童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孝”的对象在不断变化,从最初对父母的孝心泛化到对其他人诸如国家、民族、师长、兄弟姐妹以及朋友的感恩之情。可见,孝敬之心是伦理责任心的源头,对父母的爱戴之情、感恩之情是儿童最早产生的情感之一。以这种感情为基础,儿童才产生了对他人的敬重、感恩之情。

道德教育必须实实在在,落地生根。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可以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又与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实施孝文化教育可以建立和加强儿童对道德的认知,有利于儿童道德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应注意孝文化教育的基础作用。

(二)当下孝道缺失,呼唤孝文化回归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文化多元、价值异化与经济发展,传统道德受到了冲击,引发的敬老孝亲问题越发严重,这些问题看似仅仅是孝道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道德教育持续被削弱的因素,有社会养老机制不健全的原因,有人们生存压力下心理失控的偶发现象,也有外来价值文化影响的道德异化原因,等等,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些问题给我们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是追求和谐美丽生活的阻力,是我们生活中幸福感下降的重要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要扭转这些局面,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学校教育要从小学生抓起,继承中华优秀孝文化的基因,促进敬老孝亲美好传统的回归。

(三)孝文化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小学生的健康发展,不能只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健康的全面发展。孝文化教育在儿童的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小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也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保证。孝文化教育能加强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孩子在成长的早期得到足够的安全感支持,适时地满足孩子心理发展的需求,对孩子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能很好地理解孝道,懂得感恩后,儿童就会尝试把这种愉快的家庭体验转移到别的情境之中,尝试用自己和父母在一起所获得的经历来建立和运营人际关系。由于孩子们先前得到父母的适当情感支持和经历,这使他们有信心面对生命和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相反,如果孩子的孝心意识不足或有偏差,就很难和父母保持亲子关系,从而导致孩子潜在的感情需要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如果任由孝文化教育的缺失,小学生即使有所发展也是片面和畸形的,并由此引发诸多的行为问题,他们的健康成长将无从谈起。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德孝文化教育

(一)营造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用孝文化推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当明确新时代的育人使命,在不断地反思和重构中明确学校教育的立足点。针对新时期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回应,培育学生正确的“三观”,使学生成为“鲜活的人”,进一步促进孝文化下的小学生思想品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首先,学校以中队为主,发挥少先队的表率作用,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孝文化的渲染,内化自觉意识,进行自觉实践。优秀的孝文化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是隐藏在人内心的、日积月累的感情沉淀,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而这一部分感情推动了感性教育。情绪是品德的动力,感性唤醒可以诱发学生对语言、教材、内容等方面的情感感受。

发挥少先队中队的带动作用,制订合理的目标,尊重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将孝行思想植入中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品德素養。

(二)树立典型,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加强孝德文化教育的重点是对青年一代的培育。要使其成为我国未来的新希望,必须强化在校园、家中的德育,并重视德孝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在学校方面,不但要强化学生对德孝文化的教学认识,而且要将德孝思想深入到学生的心里,付诸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渗入所有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可以举办一些校园公益活动,在小学生中开展“践行孝文化好少年”“践行传统精神好学生”等活动,激发榜样的力量,增强德孝文化的感染性和行动力。

小学生在认识能力上处于迅速发展阶段,虽然在认识能力上有一些局限,但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跃跳等特征。通过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增加体验、理性交融,最终明白人生、社会中的孝心、孝道、孝义。另外,道德的认知来自生活,道德的发展是为了生命,道德的实践根植于生命,道德的教育是回归生命的。

小学发扬孝文化,必须与小学生生活对接。可以举办一系列的校园活动,如“母亲节送鲜花活动”“与父母一起捏饺子”“和爸妈一起锻炼趣味运动”“为父母洗脚”“给父母写一封信”以及绘画“家的主题”等。其活动的内容多与家庭有关,以孝文化为基础,是新时代孝文化践行的重要内容。

(三)家庭熏陶,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一些青少年犯案后毫无悔意,追根究底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少年与父母的关系疏远,在家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更多的是冷漠,导致他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也漠不关心。科贝特认为:“一切爱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儿童思想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在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父母和家庭成员的行为举止对儿童的行动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奠定了儿童“三观”的雏形。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社会和国家教育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最大合力。2016年,我国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正式成立,这一活动的出现带来了一些好的社会反映,大家开始争当文明家庭,强调家庭文化,涵养家风,重视家教。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孩子的行为大多是通过观察模仿学来的,所以父母作为孩子言传身教的典范应该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同时也要与孩子多交流,在平等的关系中彼此表达情感,而不是以大人的威严来命令和要求孩子。要时刻以身作则,让孝文化的思想深入到孩子的内心,进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孝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不是权宜之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需要,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切实付诸实践。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中华优秀孝文化融入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1]GHB1307)的中期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道德小学生儿童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