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段语文记叙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2022-06-28 20:48查金连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4期
关键词:高年段语感小学语文

查金连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断强调“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归根结底是要突出习作的感情真实性。但从学生的平时习作与考场作文来看,能打动人心的文章鲜为少见。主要原因在于题材不够新颖,缺乏独特的感受,语言表达不够生动,这值得教师反思平时的习作指导到底缺少了什么。本文在反思中从阅读涵养写作、以日记积累素材、在评价修改中锤炼语言等三个方面来探究记叙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段;语感;量变式积累素材;语言锤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语文第三学段(5-6年级)的“表达与交流”提出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要达到这样的学段要求,教师在习作教学上势必要从学生的实际与当下的教学现状出发思考有效的教学策略。

我们不难发现,从学生的平时习作与考场作文来看,能打动人心的文章鲜为少见,主要原因在于题材不够新颖,缺乏独特的感受,语言表达不够生动。这值得我们反思,反思平时的习作指导课到底缺少了什么?在指导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等方面,我们少做了什么?下面,笔者就这些思考点进行教学反思,并着力探究小学高年段记叙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教学反思

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主要是以写人写事的记叙文写作为主。这是所有一线语文教师都清晰明确的,因此也都会把重心放在记叙文写作的指导上。指导学生学会首尾呼应,点题等妙招;懂得开门见山、排比句式、渲染方式等不同形式的开头方法;中间要学会运用过渡语句等,似乎该讲的写作技巧都讲到了,尽管如此,学生不仅是在考场上,还是在平时的习作练习中也很难写出打动人心、夺得高分的习作。经反思,可知我们的习作指导教学还有如下缺失:

1.重習作教学的单独指导,孤立阅读与习作教学的密切关系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形式,语文教学的各部分向来不可能孤立地开展。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思想才得以深厚,感情才得以丰富,表达才得以深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足以道出阅读的重要性。

可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存在重习作的单独指导,而孤立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习作中常反映出学生缺乏深刻的体验与思考。尽管统编教材非常注重单元整体性教学,在教材的编排上对各学段的达成目标与语文要素做了精细的布局,把阅读与写作整体化,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上仍然存在单纯的习作教学想象,忽视了单元的阅读教学对写作教学的铺垫与递进式指导作用。

2.重质变式单元习作训练,轻量变式积累素材的日记写作

课标要求一学期不少于八次单元习作,可大部分教师就只抓住这八次习作进行教学指导。虽然对每篇习作都细致指导,学生也能熟练写出单元作文,但终究是因为触及的写作题材有限,平时练笔太少,笔头生疏。一学期下来,心中仅有八个单元的习作,如考场上遇到主题稍有变动,题目略有不同的试题,就无从下手。

把单元习作练好,这是教材目标所在,教学任务所在。即便这些单元习作练习好了,学生一学期也不过是写了几件事情的记叙文作文。若是考场上遇到不同要求的记叙文试题,学生很可能就生硬地套写单元作文,或是胡乱编造,临时想象题材。如此不能变通,不能调度平时的经历素材写作,作文题必然得分不高。

写作题材的贫乏,除了生活圈子的局限,最主要是学生对生活留心不够,感悟太少,或是感悟不够深刻。即便有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有所感触的事例,也很快过眼烟云,随时间的流逝而忘却。而这些珍贵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如果能在日记中随时记录下来,就不缺写作素材。可我们平时对这些量变式的日记布置得太少、指导得太少。

3.重习作前的技巧指导,轻习作后的语言锤炼

常见习作指导课,重在教学生审题、选材、构思,重在习作前的技巧指导上,忽略习作后的教学评价导向作用。教师在习作评价时极少给出具体的改进评价意见,致使学生很难根据评价进行自我修改和互评。除批改习作时的书面评价没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外,教师在课堂口头的教学评价中也缺少针对性,缺少引导学生扎扎实实的语言练笔训练。

忽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师便无意识对学生习作的修改提出有鉴定性的修改意见,使学生无从修改自己的习作,无从在反复的锤炼中按记叙文习作要求把事情写具体,语句通顺、生动。

针对轻阅读对写作教学的指导作用,学生写作素材的贫乏与忽略教学评价对学生习作后的导向作用的不足。下面,笔者就指导小学高年段的记叙文习作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二、小学高年段的记叙文习作教学策略

写作是语文的综合能力体现,是对生活的看法感悟,是对语言的组织驾驭。培养良好的语感是提高写作的前提,而良好的语感必须建立在大量有效的阅读基础上。因此,习作教学策略首先应考虑的是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关系的教学安排。

(一)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让阅读涵养写作

优秀文章的内容、观点、情感、思维、语言、写法能给学生带来写作方面的启示。这些优秀的文章不仅包括教材课文,还有课外的名著读物及优秀杂志里的短小精悍的美文。可在当今电子产品侵占学生的课余生活之际,要让学生兴致勃勃、满怀兴趣地静下来进行纸质阅读,这需要强烈的阅读吸引力。教师必须要做好课堂课余的阅读指引。

1.朗读先行,兴趣为首

在课堂上,教师须尽可能地范读。驾驭声音的翅膀,让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飞进学生的心里,滋润他们的心田。朗读是为避免默读时心不在焉的有效途径,朗读是实实在在地读书,容不得生字的阻碍、蒙混敷衍。朗读是朗读者与文本最直接的交流。教师不仅自己要读,更要带动学生多读,一定要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地读。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自然会不断提高。

学生的朗读,不仅要在阅读教学中扎实实施,也要在课余时间通过布置朗读作业,教师跟进,督促朗读中实施。朗读多了,把书读到心里去了,自然在优美深刻的文字浇灌着心田的同时,对生活的看法、体验与思考也有了不同的眼光与深度。

2.摘录内化,以读促写

“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在文中做批注,有利于捕捉内心的灵光,化思考于笔端。摘录优美的词句,细细品味语言表达的力量。指导学生建立专门的阅读笔记本,在阅读中及时摘录好词语,并适当仿写。

例如,《祖父的园子》中表现园子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语句“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该语句语言平实朴素,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透过语句不难感受到作者萧红对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的向往。笔者试着让学生仿写,学生写出如下语句:

(1)风来了,就像在旷野奔跑的马似的。草儿动了,就像在风中尽情地舞蹈似的。牛羊叫了,就像在草原呼朋唤友似的。一切都充满着生机,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草原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2)河水哗哗地流着,就像追着跑着一路嬉戏的孩子似的。鱼儿游着,就像在水里闲散似的。岸边的树摇摆着,就像在风中招展舞姿似的。乡村小溪边,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又如,丰子恺先生的《手指》一文有语曰:“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该句通过对比想象的手法,写出了中指在五指中养尊处优的地位。学生发挥想象,仿写出如下语句:

(1)豆大的雨点儿,噼里啪啦地落在窗玻璃上,像激烈的鼓点飘荡在热闹的气氛里。

(2)奇形怪状的云朵在蔚蓝的天空飘荡,像一群小精灵闯进了仙境,在无拘无束地嬉戏游玩……

在阅读的过程中摘录优美的语句,读熟记熟是悄悄内化语感的过程,仿照优美语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是以读促写的有效途径。

3.指导阅读,掌握写法

好文章,还要有好读法,才能从文章中学到写作的精妙。就谋篇布局与语言表达而言,有心的读者不仅能从中读出作者的情感与写作的意图,还能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有心”即为懂得读书方法之首也。“读书之道贵在心到。”心到即为专注,聚精会神也。在此基础上,再掌握点阅读的技巧,进而指导写作。

(1)读题目、开头、结尾,学会抓中心要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大多题目包含了文章主要内容,或是中心意思。学会读文章题目,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文章内容精妙取题,或是如何围绕题目展开文章布局。文章的题目往往采用词语或短句,语言精炼达意。在读文章题目中,学会如何给文章取题。

记实性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往往形成首尾呼应之势,蕴含中心意思。从记叙文的几要素中读出事件的主干,读出中心要点,学会在习作中首尾点题,首尾呼应,突出中心意思。

(2)读文章结构,捋顺层次,学会谋篇布局

记叙文一般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弄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把文章的结构层次捋顺了。为突出或交代某个细节,也有采用倒叙、插叙方法的。在阅读文章中经常有意识地留意文章的结构层次。久而久之,必然在习作中能谋篇布局写出结构清晰明了的好文章。

(3)读关键句,懂得巧用描写方法

精妙关键的语句,往往给文章增色不少。在阅读中要学会读出关键语句对人物的刻画,读出对事情发展的推动作用。环境描写往往起渲染气氛,推动事件发展的作用;人物描写往往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有突出作用;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在表情达意上也起关键作用。平时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去留意这些关键句,便能领悟写作的诀窍。

(二)借日记记录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日记是过往生活的一面镜子。记日记可为记叙文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长期练笔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作家肖复兴在《我教兒子学作文》一书中写道:“记日记是一种实践,而且又不是像作文一样让孩子感到压力的实践。这种实践日积月累,成为习惯,作文还用发愁吗?”他又对他儿子肖铁这样讲:“作文的提高但靠写作文不够,一定要坚持记日记!”他认为“没有量变,谈不上质变,道理就是这样实实在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对所见所闻有一定的思考与感悟能力。随时记录经历的一些事情,是对过往生活的一个梳理,也是对所思所想的一个整理过程。

不能过眼烟云地积累写作素材,“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及时记录观察所得,把刹那间闪现在脑海中的感受记录下来,才能真正积累好写作素材。许多著名画家、诗人都是平时随身带着草稿,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随时记录下来,成为自己日后绘画和写作的素材。他们如此,小学生岂不更应养成随时记录的好习惯?若是平时辅之以日记练习,引导学生把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想记在日记里。久而久之,日记就是一本习作素材集。与各科协调作业量,一周两三篇日记,学生完全可以应对。在“双减”政策之下,如何做到既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又能充分利用时间有效记日记呢?这值得一线语文教师精心备课,精心设计作业。

1.不拘形式表达,增强表达欲望

部编版教材设计在三年级学生一开始真正接触习作伊始,便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中编排了记日记。可见,教会学生记日记是习作练习中很重要的一环。每个单元的习作教学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不仅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息息相关,与整本教材的内容也是一脉相承,更是与学生整个人生的学习过程紧密相关联。因此,教师在备课之时,不仅要考虑到本单元习作学生要掌握到什么程度,也要思量本单元习作与学生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关联,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发展作好铺垫。就拿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日记习作而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了日记的格式与内容要求后,应定期激励学生不拘形式地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适时地记录下来,形成学生个人的日记集。应在整个的学生阶段,鼓励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

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应激励学生创新记日记。内容不限制,但可以根据后续的学习提供方向。形式也可以创新,可以图文并茂,可以表格记事。一开始不限制学生的日记一定要有完整的结构,可隨性表达。对日记的评价机制以鼓励肯定为主。

除了形式上的不限制,在内容上也尽可能不限制,并帮助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有些学生可能觉得每天的日常都如此,没什么好记的。从他身边感兴趣的事入手,以聊天的形式唤醒学生的记忆。例如,笔者任教的五年级一个男生,一开始对写作非常不感兴趣,一见写作文、记日记的作业就犯难,两三个小时才勉强写出一篇习作,敷衍上交了事。效果肯定不佳,重写,无异于雪上加霜,心理压力重重。了解到他的困境后,笔者找适时的机会与他闲聊,关心地询问他与家人相处的情况,他在课间都与谁在玩,玩些什么。这些聊天话题,都是他熟悉的,有话可说的。他毫无顾忌地讲与爸爸下棋的事,讲他两个双胞胎妹妹的事,讲他课间与同学玩斗尺子的游戏,讲他与表哥在老家玩小车子的事……笔者听得津津有味,在他每讲完一件事后,都作出惊讶的表情告诉他:这是一篇很好的日记哦,如果稍加润色开头结尾,与语言表达又是一篇很好的作文哦!听到这样的鼓励,他异常兴奋地表示原来这些都是日记,有种迫不及待地要记下来的欲望。

2.建立奖励机制,提高表达兴趣

记日记的目的是为了记录生活,由心而发,要引导小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需要颇费一番心思。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花太多课堂时间给学生记日记;“双减”政策之下,也不可能布置学生回家完成日记。要保证一定的训练量,又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这必须鼓励学生自愿记日记,把记日记当作一件愿为乐为之事,就不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因此,笔者在引导学生记日记的作业设计中,建立了如下的奖励机制: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奖励机制的激励,以及挑战的快感,都会鼓励学生去尝试。况且所设计的日记作业量不会太多,难度也不高,学生只要有意愿去实施,都比较容易达到目标。在日记的内容设计上,不过于拘束,但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唤醒回忆,亦可根据特定情境命题记日记。比如,一节难忘的课,一次测试分析,有趣的活动……以这些学生都会经历的事情为话题记日记,使得学生有话可写。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大部分小学生的自律性需要培养,时而要通过一些奖励机制去鼓励激发他们的潜力。而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其对生活的观察力与感悟力,必然高于自己的过往。自我的成长,成为自己期望的人,是人生之高境界。

3.加强交流评价,提高表达能力

不拘形式,奖励学生自愿记日记,并不是不顾写作的质量任意而为之。先有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再进一步考虑提升日记写作质量的问题。教师除了在日记写作前的指导,以及写作后的面批外,更多的还可以尝试多形式的交流评价,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1)课堂交流分享,互评互学

教师可鼓励学生设立两个日记本,一个私人专属,一个上交教师批改。可上交的日记,基本是可以用来分享交流的内容。课堂上选取优秀的日记,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念出来,分享给同学们。教师与听的同学可以就日记的内容与用词表达发表点评。此外,在课堂小组内就某个特定的话题日记进行交流,可用铅笔互改互评。互改的过程要求不仅把日记中的错别字找出纠正外,还得在语句表达的精炼、文章结构的安排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2)课后展示欣赏,互赏互学

选取优秀的日记,录入打印后,在教室后墙的板报“学习园地”上展示,供学生在课间欣赏,并可提笔点评,或与写作者当面交流。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交流——展示欣赏,它不受时间的过分限制,提供展示的场地,便可供人欣赏,这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而又能引导学生之间互赏互学。

诚然,录入打印,包括交流后的修改,这都需要投入不少时间精力。在保证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基础上,教师可请写作者收集同学的点评修改意见,再次与教师交流,并在教师的深入指点下,对已录入的文稿进行修改后,打印给写作者存底复习,或邀请有能力、有时间的家长参与编辑学生的文稿。

(3)课余小组日记,互记互学

成立班级日记小组是另一种可供参考的记日记形式。五人为一组,每周一人记一次便可。要求轮到记日记的学生需要把前面的日记均看一遍,并要至少挑选一篇写下自己简短的读后记。点评可以是多角度的、多面性的。

这些读后记虽简短,或指出不足,或短短一句赞赏的话,都能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促使学生有继续写下去的动力。继而,在阅读同学的日记中,又可受他人日记的启发,在自己脑海中搜寻平日积累的素材,学习他人的用词谴句。故而,小组合作记日记不失为互相学习、督促的好方式。

(三)以评价促进修改,在修改中打磨语言

习作的批改可以是对习作本的文字批改,或是与学生面批习作,或是课堂集体讲评。无论用哪种批改方式,教师在习作批改中都要有具体的评价,以便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清晰具体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自行修改习作。

语言的表达需要在实践中反复磨炼。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成为锤炼语言的千古典范。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反复打磨,不断修改,语言的精妙就在于不断完善,逐渐达到理想的高度。学生的好作文亦需如此锤炼。怎样备课,怎样设计课后作业,怎样个性化辅导,这需要一线语文教师在实践中根据学情深思。

1.反复阅读习作,鼓励学生自我修改

习作写好后,写作者需反复回看阅读习作,可以是朗读,或默读。在回看的过程中能发现习作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是否已表情达意。找出问题后,写作者先行自我修改习作。反复回看琢磨语言的表达,是自我写作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

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引学生在平时的习作练习中养成朗读修改习作的习惯。

2.同伴相互研读,获知不足再次修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部编版五年级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明确提出习作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倡从学生的习作成品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将习作的具体指导放在学生习作之后,引导学生完成习作后充分交流,在与同伴、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读者反馈获知如何把自己想写的内容写得更具体。”这是一个不断锤炼打磨的过程。这种锤炼打磨,不仅针对习作的谋篇布局。同时,对习作语言的表达提升也是很好的训练。

教师可以在课堂先组织学生分成3人小组交流彼此的习作。互相提出对习作的看法,写作者得到反馈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习作进行修改。小组交流时,教师巡视观察每组的交流情况,记下值得修改的典型习作,在小组交流后,请写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并组织全班再次交流对该文的看法。教师参与交流,有针对性地指导习作的语言表达。

在交流中要求全体学生及时适当做好笔记,弄明白在用词谴句方面修改的意图。学生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及时记录习作修改的要点,摘录修改后的精炼语句。综合同学、教师的意见后,写作者对习作进行再次修改。

3.教师面批交流,点拨明确修改要点

如果说课堂中的交流是“抛砖引玉”,为激起写作者的灵感与感悟,那么,教师的面批则是“拨云见月”,给学生恍然大悟的真切感悟。面批是直指要害的点评与修改,为学生指出明确的修改要点。学生在教师的细致点评与修改过程中,明确了习作的修改要点,对习作再次进行修改整理后,必然是一次深刻的习作体会。

每学期,教师至少为每个学生面批两次习作,在面批过程中具体进行评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遣词造句,力求在语言表达上有循序渐进的表现。可以提供几个近义词,供学生自己感悟选择用词的恰当,亦可直接告诉学生恰当的语言表达,使其明确语言表达的有力效果。

习作后,多形式交流修改习作,并侧重在语言表达的锤炼上。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语言表达能力必然有质的提升。

部编版教材的编排,着眼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突出强调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其中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尤为突出。叶圣陶先生曾说:“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使学生先得到写作的知识,养成写作的习惯,这就必须要在平时下功夫。教师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助力学生提升的支点。教会学生习作,并教会学生审题变通,学生在考场上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万变的习作考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义务教育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五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肖复兴.我教儿子学作文[M].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刘  勇

猜你喜欢
高年段语感小学语文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未成曲调先有情
高年段习作多元化评价初探
“研学后教”理念指导下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探索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