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蕻良与重庆复旦大学的情缘

2022-06-29 22:40袁培力
红岩春秋 2022年6期
关键词:旬刊端木蕻良北碚

袁培力

1938年8月,日军逼近武汉,人们纷纷撤离,作家端木蕻良和萧红夫妇计划前往重庆。由于只弄到一张船票,在萧红的坚持下,端木蕻良只好先行。

8月中旬,端木蕻良抵达重庆。随后,他开始主编《文摘战时旬刊》文艺栏,并在复旦大学做兼任教授。有了稳定的收入,他和萧红的生活安定下来,两人的文学创作也有很大收获。复旦大学的这段时光,在端木蕻良的一生中,有重要意义。

主编文艺专栏

到重庆后,端木蕻良即找到在《大公报》当记者的南开同学曹世瑛,入住《大公报》位于售珠市街的单身宿舍。

此时,复旦大学已从上海迁至重庆。复旦大学《文摘战时旬刊》编辑委员贾开基得知端木蕻良来渝的消息,想请他给《文摘战时旬刊》办一个文学专栏,便去找他商谈。端木蕻良欣然同意。当时,《文摘战时旬刊》由黎明书局发行,编辑部也设在黎明书局。贾开基就请他移住苍坪街79号黎明书局楼上的单身宿舍。

《文摘战时旬刊》原名《文摘》,由复旦大学教授孙寒冰于1937年元旦在上海创办。《文摘》设立之初,是一份综合性刊物,改成战时旬刊后,改版为政论性刊物,宗旨为“抗戰第一”。为更好地宣传抗战、吸引读者,《文摘战时旬刊》编辑部决定增设文艺栏。

1938年11月8日,《文摘战时旬刊》第34号、35号合刊在渝编印发行。从这期开始设立文艺栏,由端木蕻良主辑,每期发一篇小说。这期登载了端木蕻良的《找房子》。他到重庆打前站时,深感房子难找,于是写了这篇小说,反映重庆的房荒。

端木蕻良抵渝一个多月后,萧红来到重庆,被端木蕻良安顿在南开同学范世荣家。10月初,两人搬到市郊,在歌乐山云顶寺下的乡村建设招待所租了一间房。从云顶寺步行10多里,可到磁器口和沙坪坝,磁器口和重庆市区之间有渝磁公路相连。萧红曾在散文《滑竿》里描述了这段路程。当时的情景,应为他们从市区返家,先坐渝磁公路的车到磁器口,再步行回云顶寺。萧红体弱,不便爬山,只能乘坐滑竿。在云顶寺山下的成渝公路可以坐车去重庆市区。

一开始,端木蕻良的编辑工作地点在苍坪街。1939年1月中旬,编辑部迁到菜园坝复旦大学分部,他便改去菜园坝。

到1939年3月11日的第46号、47号合刊为止,端木蕻良共编辑了10期《文摘战时旬刊》文艺栏。文艺栏的作者有端木蕻良、萧红、老舍、舒群、台静农、靳以和楼适夷,其中端木蕻良、萧红和台静农各发表了两篇作品。

1939年3月21日,《文摘战时旬刊》第48号刊发“编者几句话”,称:“本期文艺栏取消,自下期起改出文艺副册,每三期附出一册,由靳以、端木蕻良两先生主辑。” 此前,靳以向端木蕻良建议,《文摘战时旬刊》出版单行本“文艺副刊”,专登文艺作品。端木蕻良赞成并报告了复旦大学文摘社,对方表示同意。1939年4月1日,“文艺副刊第一号” 随《文摘战时旬刊》第49号出版。目前所知,“文艺副刊”仅出了这一号。

靳以于1938年10月来到重庆。他与萧红相识于上海,在重庆相遇后,与端木蕻良也有了来往。

端木蕻良向靳以约稿,靳以写了《被煎熬的心:一个女孩子的故事》,发表在1939年1月1日《文摘战时旬刊》第40号文艺栏。1939年1月17日,重庆《国民公报》副刊《文群》创刊,靳以主编。他向萧红约稿,萧红的小说《黄河》开始在《国民公报》上连载。后来,《国民公报》还连载了萧红的散文《忆鲁迅先生》和小说《旷野的呼喊》。

在苍坪街居住期间,端木蕻良还写了歌词《嘉陵江上》,贺绿汀为之谱曲。抗战时期,歌曲《嘉陵江上》深受民众欢迎,广为流传。

任教菜园坝分部

1938年12月,孙寒冰自香港乘机抵渝,任复旦大学教务长兼法学院院长。

孙寒冰目睹端木蕻良夫妇的生活状况,就和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程沧波商量,邀请端木蕻良到文学院新闻系授课,讲授“杂志文”。复旦大学教授有专任和兼任两种,端木蕻良是兼任教授,按课时计薪。靳以也被复旦大学聘为新闻系教授,时间晚于端木蕻良。

复旦大学本部在北碚黄桷镇东阳下坝,因重庆市区比较容易聘请教师和进行教学实习,复旦大学将商学院各系及新闻系、经济系从北碚迁往菜园坝,作为分部。有课时,端木蕻良从歌乐山云顶寺乘车到上清寺,然后步行到两路口下坡,就到了菜园坝。

端木蕻良在几篇文章和信件中曾提及在复旦大学分部授课的情况。他在《友谊的丝——和戴望舒最初的会晤》中说:“我应孙寒冰之约,和萧红又从歌乐山搬到沙坪坝复旦大学来。”他致信刘以鬯:“复旦大学在沙坪坝,和南岸隔着嘉陵江。”端木蕻良接受美国汉学家葛浩文采访时说:“我在搞《文摘》副刊,总要从歌乐山到沙坪坝,距离相当远,交通也不便利,坐船易出危险,坐汽车不好买票。”

端木蕻良在讲述中多次提到沙坪坝。事实上,复旦大学无论本部还是分部,均未设在沙坪坝,显系端木蕻良之误。所谓“复旦大学在沙坪坝,和南岸隔着嘉陵江”,也应为“复旦大学在下坝,和南岸隔着嘉陵江”。

从1939年初到5月中旬,端木蕻良在复旦大学分部教书和编辑《文摘战时旬刊》,他和萧红还在菜园坝住过。他的小说《火腿》,文后备注作于菜园坝。但他却反复提到沙坪坝复旦大学,实在令人费解。

对于菜园坝,靳以回忆:“最初却是颇使我失望的,因为在菜园坝,每去教书一小时,要坐两小时的车……后来我找到一条路,可以从那边翻到两路口。”他当时住在弟弟家,离菜园坝很远。

1939年3月15日,复旦大学第一学期结束,下一学期于4月1日开课。3月19日,复旦大学给端木蕻良下聘书,聘请他为文学院新闻系兼任教授,聘期从4月1日至7月31日,每周授课两小时,每小时酬金4元。

5月3日和4日,日机疯狂轰炸重庆市区,市民伤亡惨重。端木蕻良5月7日给《文艺阵地》编辑部写信说:“弟已在五月前早在山中赁一住屋得免此劫,城中诸友,尚不知消息。”

为安全起见,复旦大学于5月中旬将菜园坝分部迁回北碚黄桷镇。端木蕻良不想放弃在复旦大學的工作,但住在歌乐山,要去北碚授课,路程太远。他将难处告诉孙寒冰。孙在复旦大学农场苗圃给他找了两间房,于是端木蕻良夫妇搬到黄桷镇。

在北碚坚持创作

安顿下来后,端木蕻良代课不多,萧红主持家务,还雇有家佣,两人有较多时间埋头创作。

这一时期,端木蕻良创作成果丰硕,发表10余篇短篇小说和散文,完成抗战长篇小说《大江》。他还应邀为香港《大公报》副刊撰写反映大后方生活的长篇小说《新都花絮》。

黄桷镇有个东北升学补习班。东北籍学生姚奔、李满红和赵蔚青经常来苗圃找同乡端木蕻良,他们坐在门外的稻草堆上聊天、谈文学。李满红喜欢舞剑,端木蕻良和萧红请他表演。表演完毕,他说:“将来再流亡时,我给你两位当保镖。”

1939年7月,东北抗日名人赵老太太来重庆,特意到苗圃看望端木蕻良和萧红。二人留赵老太太吃饭,赵老太太说:“现在你们这些作家到山峡里来,就好像包子落进棉裤里一般。但我相信,山挡不住你们!你们会钻出来的!”

这年暑假,复旦大学继续聘请端木蕻良为兼任教授,但改到文学院中国文学系,聘期从10月1日到次年2月15日,授课时长和薪金不变。

8月,复旦大学教师宿舍“秉庄”在黄桷树竣工,端木蕻良登记入住。他和萧红住在一楼,靳以住在三楼。萧红发表的《忆鲁迅先生》和《旷野的呼喊》,都是靳以去端木蕻良家要稿子。

重庆大轰炸后,很多人迁到北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北碚有20多名会员,陈子展、胡风等商量成立定期座谈会。端木蕻良在发起书上签了字,并代萧红签字。

9月10日,北碚文协会员在黄桷树王家花园举行茶话会,通过了发起书,议决成立定期座谈会,定名为三峡区文协同人聚谈会。端木蕻良和萧红参加了茶话会。

同月,萧红认识了复旦大学东北籍女生宛茵,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宛茵经常陪萧红散步、办事和看病。她后来嫁给了端木蕻良的熟人叶君健。

10月,端木蕻良给在上海的许广平写信说:“下半年仍在复旦任课。”他的朋友蒋锡金在上海主编《文艺新闻》周刊,向他约稿。端木蕻良寄去诗歌《哭迅师》《二周祭哀迅师时在歌乐山》《得静农书报以诗》,刊登于10月19日上海《文艺新闻》周刊第3号。

11月,为躲避日机轰炸,复旦大学开始挖防空洞。由于经常躲空袭,萧红休息不好,加上患了肺病,身体愈加虚弱,写作也不能正常进行。她和端木蕻良考虑离开重庆。端木蕻良提议去广西桂林,萧红认为桂林也不安全,不如去香港。

年底,孙寒冰从香港回到北碚,端木蕻良告知想去香港。孙寒冰说正好,他在香港设立了大时代书局,端木蕻良去了可以主持出版文艺丛书。

1940年1月17日,端木蕻良和萧红乘机前往香港,离开生活了一年多的重庆。

端木蕻良与萧红

抗战期间迁至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

《嘉陵江上》曲谱

《文摘战时旬刊》

端木蕻良作品《大江》

歌乐山萧红旧居

猜你喜欢
旬刊端木蕻良北碚
北碚: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亮底色
2020年点中70道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
“端木蕻良”笔名背后的故事
《讲话》背景下端木蕻良建国初期小说探析
本刊2017年点中65道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
曹京平是谁
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研究综述
《北碚在抗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An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Babbitt’s Failure in Rebellion
谁人识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