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化中的生活德育

2022-06-30 02:30张鸳鸳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感知力品德初中生

张鸳鸳

俗话说,学校教育一个钟,抵不过社会一分钟。尤其是网络信息化时代,大众在享受自媒体的平民化、个性化、低门槛易操作、交互强传播快等优点与便利时,往往忽视了自媒体的入口广、可信度低等特点,再加上信息不透明的客观事实,使得自媒体成了“阴谋论”的温床。而德育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德育很难开展。同样,如果德育不能够积极地关注社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那么,德育同样也难以适应现实需要。面向生活实际,德育应以生活为基础,坚持“生活德育”原则,服务于人的生命成长的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重视代际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与时俱进地关注德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根據十多年身为道德法治教师的课堂感受和对初中生道德素质的观察,目前国内在校学生德育的总体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在校学生说脏话、暴粗口现象普遍,与德育所倡导的文明礼仪背道相驰;在校学生的规则意识差、自律性差,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比较普遍;受社会大环境、媒体舆论的影响,中学生对阴暗面深信不疑,对正能量和美好品德持之以鼻;在校学生缺乏感受力,精神麻木、迟钝,感知力差者占多数,何谈感恩和责任!基于以上认知和体会,加之对社会现象和人们普遍道德素质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得出:网络信息化时代,国内推行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生活德育”原则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社会大环境不利于初中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加大了学校有效开展思想品德课,坚持“生活德育”原则的难度。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信息沟通的不畅更容易引发人们的集体负面揣测,因此,自媒体相对自由开放的舆论环境,极易导致民愤激化与负面舆情升级。如果有人在当下负面新闻报道屡见不鲜,诚信与信任缺失的社会舆论下,仍对社会和政府持积极心态和抱有信心,相信真善美的存在,会被人耻笑为天真幼稚,被认为是洗脑的结果,是思想落伍的表现。在道德法治课上给学生看一些感人事迹时,很多学生的第一反映都会说“超假,做秀”等,但这不是孩子们的错,也怪不得他们,因为这与他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真实感受相差甚远。

在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受到悲观心态和负面现象的影响,认真负责的老师通过道德法治课传给初中生的正能量,往往还未在学生心中扎牢根须,便被一件最近发生的血淋淋的事实和负面的社会现象所抵消,而荡然无存。例如,遇到捐款事件时,学校对各班的捐款数字进行通报,社会各大媒体也在纷纷播报各地、各位知名人士、明星艺人的捐款额度,似乎爱心要用数字来衡量,是可以用来攀比的东西。试问有这样经历的初中生和生活在如此社会环境中的孩子怎能正确理解爱心的真谛,做一个真正有爱心的人。面对这种力量的对抗,在巨大的考试升学的压力下,学校不可能舍弃主抓教学质量的重心,转而加大对学生德育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2.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道德与法治课及品德重要性仍未被重视的氛围下,初中生的感受力和感知力差,使得学校教育贯彻“生活德育”原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很多小学的道德法治课时不足,由其它学科教师兼职代课的情况,仍大量存在。由于受社会环境和媒体舆论的影响,学生的整体感受力和感知力变得麻木和迟钝,很难有事情或现象能触动他们的内心深处,引起他们的自我反思。例如,道德法治课上给学生讲维护受教育权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和优越的学习条件,给他们看《走路上学》这部电影的内容简介,结果当他们看到电影一开始,那里的孩子能天天溜索过江上学时,兴奋的拍起手,嘴里喊着“真刺激”;当电影里的小女孩失手即将落入江中时,有的同学竟然迫不急待地喊着“掉、掉下去”,似乎很期待观看落水的瞬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同情,学会对生命的敬畏,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感知力远比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重要。

李镇西在《爱心与教育》中说:“有时候,教育是一种含蓄而明朗的暗示以及暗示之后充满信心的期待。”面对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状态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每位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学会自我暗示,时刻提醒自己“不被负面的社会舆论所同化”,找准自已的定位,坚信真善美的存在,以德立身,再以积极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中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因此,在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中成长的每一个孩子,在接受学校德育教育之前,心中都已经萌发了一些关于人性与品德的幼苗,要想对下一代实现有效的德育教育,仅靠学校的德育课程进行必定是枉然的。生活教育的思想在国内最初可以追溯到陶行知先生,他明确提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从人的品德养成规律来看,德育更应以生活为源头活水。因此,新课标中提出的“生活德育”原则是实施德育教育必须遵循的铁律。

现代人的生活都源于家庭,育于学校,成于社会。家长的素质和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家长,应该从小关注孩子品德和习惯的养成,注意言传身教,努力给孩子树立正面榜样和积极引导;社会大环境、媒体与舆论对孩子的影响举足轻重,国家与政府在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同时,理应加强对德育的重视,努力优化社会环境,修正社会主流价值观,提高全民的整体道德素质水平,让孩子每天的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真善美的存在。只有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形成有效的合力,坚持“生活德育”原则,学校德育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相信这是所有德育工作者的美好愿景,它的实现,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感知力品德初中生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美术活动中幼儿色彩感知力和表现力的培养
关于小学美术教学感知力的提升策略
奏响音乐教学的和谐之音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鉴赏形象,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途径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