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查尔酮异构酶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022-06-30 11:34薛永常麻新妍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2年6期
关键词:黄芩质粒黄酮

薛永常,麻新妍

(大连工业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034)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是唇形科多年生药用植物,其药用组分为黄酮。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是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的关键调控酶[1],可催化查尔酮为柚皮素,控制着其下游黄酮及异黄酮等次生代谢产物的产量[2],对查尔酮异构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chi超量表达可以提高甘草发根黄酮化合物的含量[3]及红掌花青素的合成[4];chi下降调节可降低冬枣花色苷和槲皮素含量,延缓冬枣变红[5]。而CHI 既可提高啤酒花中黄腐醇和脱甲基黄腐醇活性,从而影响啤酒风味和品质[6],又能增加银杏双黄酮的生成,抑制乳腺癌细胞体外增殖,已成为乳腺癌治疗的一种新手段[7];同时CHI 还能促进酰化黄酮醇苷前体杨梅素生物合成,使酰化黄酮醇苷大增[8-9],成为治疗II型糖尿病的潜在新药。在传统中药中黄芩多以根部入药,无序采集严重破坏了野生黄芩的生境,因此保护黄芩自然资源,探究黄芩整株植物不同器官在中草药的利用十分必要。Park 等[10]及郭双双等[11]分别从黄芩毛状根及愈伤组织中克隆chi,证明超表达chi可提高黄芩毛状根黄酮化合物的含量。本研究拟从黄芩叶mRNA中反转录获得chi全长cDNA,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野生黄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采自河北省承德市雾灵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DH5α及BL21(DE3),由本实验室保存。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TransZol UP 试剂盒(北京全式金生物有限公司)、PrimeScript One Step RT-PCR Kit Ver.2、pMDTM19-T Vector cloning kit、QuickCutTMEcoRI、Quick-CutTMHindIII、Taq DNA polymerase(5 U/μL)、DNA Marker(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Fast Pure 质粒提取试剂盒(南京诺维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Thermal Cycle Dice TP610(日本TaKaRa 公司)、Himac CR-21G高速冷冻离心机(日本日立公司)。

1.3 方法

1.3.1 引物的设计

参考NCBI 数据库中登录号为HQ153041.1、KT963462.1、KP064512.1 的黄芩查尔酮异构酶基因mRNA 序列,通过比对,利用Primer Premier 5.0 设计用于扩增chi全长cDNA的特异性引物:

M-CHI-S:ATGTCTGCTTCGCCATCCG

M-CHI-A:TTAAAACAACTCCGATAGTCTT GCC

1.3.2 黄芩chi基因克隆、质粒转化及鉴定

选取盛花期黄芩叶片,TransZol UP 法提取其总RNA,使用PrimeScript One Step RT-PCR Kit Ver.2,以M-CHI-S 和M-CHI-A 为特异引物扩增chicDNA。目的扩增产物与pMDTM19-T 连接,转化大肠杆菌DH5α 感受态细胞。重组质粒经鉴定后进行测序,NCBI在线分析目的基因序列。

1.3.3chi基因的原核表达

EcoRI 及HindIII 对pET-32a(+)及pMDTM19-Tchi双酶切,回收目的DNA 片段并连接,构建其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

加入适当浓度的IPTG 于pET-32a(+)-chi培养液,以诱导目的蛋白表达。培养液在4℃,13 000 g离心10 min,2 × SDS 上样缓冲液悬浮沉淀;煮沸5 min 后置冰上3 min;13 000 g 离心1 min,取10 μL上清液进行SDS-PAGE[12]。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基因chi的反转录扩增

以黄芩叶总RNA 为模板进行chi的RT-PCR。电泳图谱显示在500~750 bp 呈现一条清晰扩增条带,与预期的chi基本一致(如图1)。

图1 chi基因扩增产物凝胶电泳图Fig.1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of chi gene fragment

2.2 目的基因的鉴定

2.2.1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鉴定

挑选白色阳性单克隆菌落提取质粒DNA,电泳图谱呈现一条约3 kb 的清晰的条带,与目的质粒大小基本一致(图2)。

图2 重组质粒DNA电泳图Fig. 2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of recombinant plasmid DNA

对质粒DNA 进行特异引物PCR,能够从重组质粒中扩增出一条约700 bp 清晰条带(图3),与chi大小基本一致,质粒构建正确。

图3 质粒DNA中扩增chi基因电泳图Fig.3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of chi gene from recombinant plasmid DNA

对重组质粒双酶切结果显示,在约2 800 bp 和700 bp 各出现一条清晰的条带,与pMDTM19-T 载体及扩增片段一致(图4),说明重组质粒构建正确。

图4 重组质粒双酶切电泳图Fig.4 Recombinant plasmid cut by two endonucleases

2.2 目的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的目的基因片段全长648 bp,为一个起始密码子为ATG、终止密码子为TAA的完整ORF。同源性分析表明,其与S. baicalensischalcone isomerase(ID:HQ153041.1)相 似 度 达 到100%,拟编码215 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36.854 KDa。EXPASY protparam 预测其等电点为5.09,拟翻译蛋白的分子式为C1040H1632N258O321S4,属于稳定性亲水性蛋白。BLAST 比对表明,该蛋白中含有查尔酮酶核心区域及查尔酮异构酶催化特有结构域PLN02559 模块,属于查尔酮_3 超家族(图5),其主要作用是将查尔酮异构化为柚皮素,从而进行花青素等黄酮类化合物的产生。因此,该目的基因序列为chi全长序列,并将该重组质粒命名为pMDTM19-T-chi。

图5 chi基因的结构域分析Fig. 5 The Analysis of chi gene domain

与来源不同科、属的茶花、紫苏、丹参、青枣、藿香、大花美人蕉chi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图6)表明,该序列与同为唇形科黄芩、鼠尾草属丹参、紫苏属紫苏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分别为100%、99%、95%;但与荆芥属藿香亲缘关系较远,再次是鼠李科枣属青枣、山茶科茶花及美人蕉科的大花美人蕉。说明chi在同科属中是相对保守的,在不同科植物有一定的差异,这与CHI 在黄酮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地位及作用是相一致的。

图6 chi系统发育树构建Fig. 6 The phylogenetic tree of chi gene

同时对数据库中来源黄芩不同组织/器官——毛状根(HQ153041.1)、愈伤组织(KP064512.1)及本文叶片扩增的chi序列比对(图7),发现chi在黄芩毛状根、愈伤组织及叶片中各只有一个核苷酸的差异,序列高度保守,同源性接近100%,说明CHI在黄芩的不同部位及不同器官可能执行同样的功能,在进化中高度保守。

图7 不同黄芩器官chi序列比对图Fig.7 Multiple alignment of chi from different scutellariae organs

而从其拟表达蛋白的三级结构显示,其α螺旋、无规则卷曲及延伸链占比分别为42.33%、26.89%及21.40%,说明该目的蛋白性质稳定(图8),与同源性分析结果一致。

图8 拟表达的CHI蛋白三级结构预测Fig.8 The tertiary structure prediction of pupative CHI

2.3 chi基因的原核表达与SDS-PAGE分析

培养含有pET-32a(+)及pET-32a(+)-chi的单克隆菌落至OD600为0.6。加入终浓度为0.5 mmol/L和1 mmol/L的IPTG以诱导目的蛋白的表达。

SDS-PAGE 图谱(图9)显示,pET-32a(+)在整个诱导过程中均无特异蛋白表达。pET-32a(+)-chi菌株在0.5 mmol/L 和1 mmol/L IPTG 诱导10 h 后,均能表达出一30 kDa 的融合蛋白,与同源性分析的大小基本一致。同时从图谱中看出,0.5 mmol/L 和1 mmol/L IPTG 诱导下pET-32a(+)-chi的蛋白表达差异不大,说明0.5 mmol/L IPTG 已足够蛋白表达的诱导。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在诱导16 h 时达到峰值。说明chi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得以高效表达。

图9 chi基因表达蛋白SDS-PAGE分析Fig.9 SDS-PAGE analysis of chi expressed product

3 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从黄芩叶mRNA 中反转录克隆出一个648 bp的全长chi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具有查尔酮异构酶催化特有结构域PLN02559,属于查尔酮_3 超家族成员。构建的表达载体pET-32a(+)-chi在IPTG 诱导下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出一分子量约为30.0 kDa 的目的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CHI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在对苜蓿CHI 的研究发现,在结合不同底物时主要是保守的Thr48 和Tyr106 与2 个水分子及在Asn113 和Thr90 与黄酮的7-羟基之间的两组氢键起催化作用[13-14],且在相近物种中是高度保守的,并且与湿泥霉菌、真菌及变形杆菌等CHI 的保守序列区(CDD:174782)也存在较大相似度[15-17],暗示着CHI作为黄酮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的一个关键调控点,从细菌到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它们可能具有非常古老的起源,且进化保守,预示着可能执行着相似的功能[9,18]。而本研究的chi进化显示chi在黄芩不同器官高度保守,与其它相近科属的物种之间也有广泛的同源性,在不同科属植物中的代谢进化中执行了相同/相似的功能,这与郭双双等[11]的结果是一致的。而从黄芩毛状根、愈伤组织及叶片chi几乎完全相同,预示着传统中草药实践中可以通过组织培养毛状根、愈伤组织或叶替代野生黄芩根用药,对于保护野生黄芩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黄芩chi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CHI 的生物学功能,提高黄芩不同器官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野生黄芩资源的可持续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黄芩质粒黄酮
农杆菌转化法中的“Ti质粒转化载体系统”的简介
——一道江苏高考题的奥秘解读和拓展
全基因组测序后质粒的组装与鉴定研究进展*
炒制温度及时间对黄芩主要成分含量的分析
UFLC法同时测定黄芩汤中3个有效成分的含量
黄芩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探讨
枇杷糖中总黄酮检测前处理条件的研究
mcr-1阳性类噬菌体质粒与F33∶A-∶B-质粒共整合形成的融合质粒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不同桑品种黄酮含量测定
桑黄黄酮的研究进展
藤三七茎总黄酮微波提取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