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视域下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模式发展探析

2022-07-01 05:59杨琼蔚
关键词:宣传部门学院

师 岚 杨琼蔚

(东北财经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一、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人才需求

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到印刷传播,再到电子、网络传播时代,从声音、文字到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再到无线电、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明与使用,传媒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和变革都与传播技术的进步密切联系,正如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即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媒介融合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加之传播技术的驱动与“用户时代”的到来,新旧媒体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呈现出融合趋势,成为全媒体时代传媒行业生态发展的主流趋势。

媒介融合的发展需要新闻传播人才在知识理论与实践训练方面都要得到进一步培养,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具体。2018 年9 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提出要“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行业创新发展,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1]。这是在思想政治和专业素养方面对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指引。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新闻传播学科的战略性与综合性特质进一步凸显,如何依托新技术和新的时代背景实现对人才培养格局的更新与细化,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模式将学界与业界之间的鸿沟和门槛打通,通过建立灵活的互联互通机制,把媒体的优质资源直接投入新闻教育教学最前沿,将传统新闻教育中的实践内容理论化教学转变为部、校、媒多主体联合培养复合型、通才型实践人才的新的培养格局。这一培养模式紧跟社会和技术发展,紧贴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需求,是符合时代背景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能够推动高等新闻传播教育迈入新阶段的重要举措。

二、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模式发展概述

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模式自2001 年开创以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式创建、第一个五年建设(部校共建1.0版)、第二个五年建设(部校共建2.0 版)。模式创建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进行共建并打造“复旦模式”;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以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在2018 年9 月出台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为分界点,分为2013 年底至2018 年底和2019 年至今两个阶段;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中宣部和教育部以“复旦模式”为建设模型和标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10省市宣传部与当地新闻院校开展部校共建工作,以此作为部校共建模式推广前的试点;第三阶段主要在梳理和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大规模推行部校共建模式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推动部校共建模式进一步走向成熟,并将其范围延伸至全国。

(一)第一阶段:“复旦模式”开创部校共建先河

2001 年12 月24 日,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达成协议,决定共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并设立院务委员会,协议主要内容从共建的目标、任务、形式、职责、经费等方面展开,这一共建项目成为全国首例双一流高校新闻学院的共建机制,正式开创了“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培养模式的先河。

在组织机制层面,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发挥其政治与组织优势,为共建项目提供政策支持与组织协调,通过会议汇报和实地调研等方式跟进项目,院务委员会给予学校政策导向、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在经费支持层面,上海财政给予共建项目三年三千万的资金支持,在2017年后通过了关于学院此后每年获得一千万作为项目运营资金的决议;在合作模式层面,学院以学校综合性优势为支撑,加强与业界媒体单位的沟通与交流,具体通过共建精品课程、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媒体平台、深化新闻教学科研等方式呈现,以此不断提升新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除提供共建所需的硬件条件外,“复旦模式”的创新也通过三大项目来提高项目本身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分别是建设以“一体五翼+四朵云+八大功能”[2]为格局的新媒体实验中心来培养全媒型融合人才;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创新中融入实践,通过开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问百答’”等项目的方式在部校共建工作中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以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建设“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从总体上把握国家的文化创新研究。

(二)第二阶段:十地试点、校媒共建推进模式建设

2013 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会议,发布了《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要求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门都应当和高校重点建设一个新闻学院,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原则上也应当和高校重点建设一个新闻学院。

1.省(区、市)党委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

在总结和推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中宣部和教育部在会议上指导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广东省、海南省、湖北省、北京市、四川省、重庆市、吉林省十个省市的党委宣传部门与高校签署共建协议,建设十所部校共建先行试点高校,即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吉林大学。

2.中央主要新闻单位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

2014年4月,光明日报与中国政法大学正式签约,合作共建“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拉开了中央媒体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序幕,10月,二者共建的公益性研究机构“明政智库”正式揭牌。共建过程主要分“专业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交流任职、学生实习实践”三个步骤推进“共建管理机构、精品课程、骨干队伍、实践基地和研究基地”五个共建要求。[3]在此之后,光明日报社与北京师范大学,新华社与北京大学,人民日报社与清华大学,经济日报社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日报社分别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分别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个中央及地方媒体单位均与高校进行了共建。

(三)第三阶段:全国范围推广部校共建模式

十所先行试点高校实施共建后,全国范围内部分高校陆续实行,2015 年以后共建范围覆盖全国除港澳台地区外的31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如图1所示。

图1 部校共建院校在全国范围推广

三、部校共建模式发展现状及效果分析

部校共建模式发展至今已推广到全国范围,具体共建方式可分为部校共建、校媒共建及部校媒三方共建。其中,部校共建为主要共建方式,各主体的作用分别为政府宣传部门提供政策引导和基础设施保障,媒体单位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高校则主要提供理论导向和后备人才,政府宣传部门与高校进行共建的方式侧重为高校提供政策和硬件设施保障,媒体单位与高校进行共建的方式则侧重为新闻后备人才提供实践平台,各地视实际情况选择共建主体进行模式建设,并制定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共建方案。纵观部校共建模式发展过程,“复旦模式”作为部校共建的开拓成果,在组织机制及合作内容层面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案参考;十地试点作为小范围推广的一项举措,一方面有效结合了当地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创新性开拓了校媒共建方式,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部校共建模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共建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一)现状:多方主体协同推进,共建范围持续扩大

1.发展趋势分析

共建区域的趋势发展可以总结为以点带面、以面带全。从2001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开创部校共建发展模式,到2013年北京、广东、江苏、安徽等十地分别与当地高校实施共建,总结“复旦模式”的经验,先行试点,开拓创新,再到2014年的部校共建高峰期,最终在2015 年全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均包含有运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模式的高校。

通过搜集学校官方网站信息等资料,据不完全统计,按照学校属性分类,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高校占比如图2所示,2013年至今,985、211和普通高校中均包含采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模式的高校,且在十所先行试点院校中,985 高校占比较高,2014年时三类高校占比较为均衡,且通过图3(见下页)发现,这一年中共建院校数量占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普通高校中采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模式的数量占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更大范围内的高校通过借鉴部校共建的成功经验来建设校内新闻学院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与当地党委宣传部门或媒体单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凸显了部校共建模式的优势所在。

图2 不同属性高校实行部校共建的数量占比

图3 实行部校共建高校数量占比图表

2.共建主体及内容分析

根据统计资料,共建主体主要涵盖高校、当地省(市)委宣传部门和中央及地方主要媒体单位三方,具体数量占比如图表4所示。各主体在共建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政府宣传部门主要提供政策引导和基础设施保障,媒体单位则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高校凭借其夯实的理论知识为实践提供基础和理论导向。三者在合作过程中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协同培养适合媒介融合时代发展的新闻传播人才。

图4 不同共建主体在共建高校中的数量占比

共建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高校与新闻媒体合作,建设实习基地,由学院老师和业界新闻工作者共同引导;二是通过在媒体和学院双向挂职,媒体的编辑、记者将业界动态融入课堂,高校教师从学术视角加深业务实践的理论积淀,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三是学界与业界进行媒体项目融合,提升学界科研能力的同时为业界提供实践方向,充分发挥高校智库的社会服务功能;四是通过共建为社会和媒体提供与新闻传播有关的培训教育,不断提升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和新闻敏感度。

(二)效果:夯基础促改革,凝练特色以推进可持续发展

各地在落实2013年由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并实施地方性特色部校共建的过程中,在建设保障、教学改革、特色模式和总结推进等方面都产生了显著效果和丰富经验。

1.建设保障奠定共建基础

建设保障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两个层面。在组织保障方面,共建双方依据所签署的共建协议共同组建了完备的院务委员会,这是各地共建的首要步骤。院务委员会成员由负责人和委员共同组成,负责人一般由省(市)委宣传部或媒体单位主要负责人与高校新闻学院院长共同担任,委员包括参与共建的主体方主要人员、学者、新闻传播业务骨干人员等,如宁夏大学在管理机构共建方面,成立了包括自治区教育厅、宁夏大学、自治区新闻单位、中央驻宁主要新闻单位、五市党委宣传部负责人以及宁夏大学新闻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宁夏新闻媒体资深编辑记者在内的院务委员会。[4]

资金保障层面,各地在部校共建过程中均通过了经费预算等文件,在实践基地建设、科研经费等方面为共建的新闻院系提供了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同时将共建后的各项支出纳入经费计划中,如南京大学在共建过程中,江苏省委宣传部以项目投入的方式为新闻传播学院提供了资金和设备,首期投入启动资金500万元;[5]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在共建马克思主义新闻专业过程中将400 多万元的经费投入学院新闻传媒实验室建设,包括摄影摄像实验室、非编实验室、网络实训室、影像资料馆、新闻演播室等。[6]

2.教学改革成为关键环节

教学过程是共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业界与学界进行沟通的桥梁,对教学的改革主要通过高校与媒体单位互派人员进行交叉融合教学以及建设实践教学平台的方式体现。

高校新闻学院邀请共建媒体或政府宣传部门的新闻工作者到学院授课或开设讲座,给学生分享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规划,同时不断加深理论认知,学习和完善实践操作,如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共建过程中开设了《国情教育专题讲座》,主要由广东省人大、政协、纪检委、统战部、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安厅、科技厅等省直部门负责人对学生进行授课,在讲座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国情观念,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7]

共建另一方即政府或媒体单位为高校教师提供挂职岗位,使高校教师能够掌握更多前沿实践经验,将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理论的变化与更新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营造更加多元的课堂氛围。例如,湖州师范学院新闻学科的共建中,通过设置双导师制,高校和媒体单位互派师资人员,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评论等课程的骨干教师轮流到湖州报业集团、湖州广播电视台挂职,[8]在地方主流媒体单位中学习行业最新的制作技术和理念,以更新课堂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各共建主体及媒体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渠道之一,通过搭建实践平台,充分发挥部校共建机制优势,使学生接触并融入领域前端。如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正逐步推进对新文科背景下党媒智能融合传播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的探索,同时融媒体平台教学与应用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已获得2020 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取得初步成效,这些举措致力于整合优质资源,以企业软件作为技术支撑,建设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先进实践教学基地。

3.特色模式启发共建创新

部校共建模式的试点与推广主要体现为地方党委宣传部门或主要媒体单位与高校进行共建,在总结“复旦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部校共建模式。

西藏民族大学利用民族地区的语言优势不断塑造出民族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特色,同时以就业为目标导向,针对人才需求进行教学与课程改革,实施并不断完善依托部校共建模式所开展的“订单式”校媒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9]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引领下,探索出“厚人文+大传播+新科技+全媒体+重实践”的多维度融合互通人才培养模式;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即实行“新闻1+1”采编活动,通过专业教师与一线新闻工作者联合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采编活动并与媒体单位进行对接的一种以真实任务为导向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10]

地方部校共建特色模式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以及与高校优势或地区优势的结合,通过盘活存量形成的部校共建特色模式更加符合高校和地方发展情况。

4.总结推进完善模式建设

在部校共建工作开展后,各地进行的推进工作主要通过开展总结与推进会和在学院官方平台设置专栏,实时更新工作动态两方面体现。

一方面,多地在不同阶段开展了工作总结与推进会,目的是为了对前一期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期工作进行规划和部署。例如,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市委宣传部在2013 年签署共建协议,进行先行试点后,在2020 年7 月9 日举行了以“共建再升级:‘2020’新闻传播学科部校共建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深研会,会议主要是对第一个五年的建设周期和基本建设任务进行回顾与梳理,并探讨第二个五年建设的新任务与新思路。[11]总结与推进会在部校共建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新阶段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在新闻传播学院官方网站中设置了部校共建专栏,内容主要包括共建工作动态、政策精神和讲座信息等内容。例如,作为十所先行试点高校之一的安徽师范大学就建设了部校共建专题网站,其中包括最新的工作动态、上级传达的精神政策、开办的系列讲座、与其他学校新闻传播学院或媒体单位的经验交流以及人才培养成果展示等内容;杭州市委宣传部与浙江工业大学部校共建的新闻学院开设了微信公众号“部校共建”,内容主要包括共建工作动态、主题讲座预告等。

功能完备、内容丰富的网站与新媒体平台建设体现出了院校对于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项目的关注与重视,也展现出了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高校正在不断运用更具时代性、系统性和直观性的传播方式和平台来呈现新闻传播学院的崭新面貌。

四、问题及发展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共建发展规划有待融合

部校共建模式中,主体一般由两部分或三部分组成,而各共建主体对于共建目标的阐释往往融合度较低,独立性较强。高校在共建中的目的在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的,在深厚理论积淀引领下能够落实至实践中的融合型新闻人才;政府宣传部门这一主体的目的是培育新闻宣传工作后备力量,将新闻学院建设成为地方新闻舆论宣传系统工作者的培训基地,致力于培养一批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的新闻人才。这就体现出了不同主体对部校共建的发展规划各有侧重点,而倘若共建各方仅停留在自身领域进行表层合作,未对各方更深层次的共建做出明确的规划,则无法有效破除学界与业界的障碍,也就无法更好地协同服务社会。

2.传统行政流程拖延共建

在开展共建的过程中,进度较慢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必要的行政流程拖延了共建的推进。部分共建地方高校并未及时落实教师到媒体挂职,媒体从业人员也未能按时到高校开课或开设讲座,除客观因素之外,大部分原因在于政府及高校相关部门因行政需要,在进行人事调动和课程调整等工作时需要完成相关入职手续的办理、课程调整的申请、讲座地点的协调等行政流程,其中一些不必要的流程在无形中繁琐了程序,拖延了共建时间。同时,安排教师到媒体单位挂职锻炼却在到岗后缺少负责对接的工作人员,这就使得媒体与高校之间出现了一些交流裂痕。

3.共建管理模式尚需优化

各共建主体间交叉权责及人员岗位不明确,部分新闻学院未独立建制所导致的管理模式方面的问题需要不断优化,且对于模式建设的宣传报道仍以传统平台为主,对于媒介融合时代中涌现出的新媒体未能充分运用。参与部校共建的主体主要是高校、媒体单位、政府宣传部门,双方或三方共建的管理模式中容易出现一些交叉区域权责尚未明确等问题,也由于共建中需要各方人员参与,人数较多,共同组成的管理岗位易冗杂混乱,导致权责不分明、执行不到位;对于学院的整体管理和建设方面,部分高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大多是与其他文学类专业共存于一个学院之内,如以“文学与传媒学院”“人文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进行建设,而新闻专业与学院其他专业所不同的是具备实践性与融合性,同属一套领导和教学体系则会产生出一定的摩擦,存在边缘化倾向,使得实践平台的搭建和运营存在困难。

4.主客体联动意识较淡薄

宣传部门、高校、媒体单位作为主体,新闻学院作为客体,二者缺一不可,而部分共建模式推进过程中主客体缺乏对自身站位和职责的反思与前瞻。新闻学院教师层面缺乏对教学能力和媒体实际需求差距的反思,共建过程中的双向挂职目的就在于将前沿的实践范例和人才需求与高校课堂紧密结合,如果缺乏对二者差距的反思,便会使实践与理论脱节;高校层面缺乏对共建规划落实的反思,高校作为客体和其余两个主体联系的中间环节,对于共建规划的落实与及时反馈能够起到较好的连接作用;宣传部门层面缺乏对部校共建后效果的反思和评价,在提供组织保障和资金支撑的同时也应当关注整个共建项目的进展与效果。主客体的联动意识淡薄和未能进行定期的监督与反馈会直接影响共建方案的实施以及最终效果的呈现。

(二)发展对策

1.明确发展规划,完善共建机制

发展规划的确立,是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首要步骤,完善的共建机制能够为部校共建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2018 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召开的第四届院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就提出要将共建模式常建常新,持续优化、永葆生机、与时俱进,在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基础上,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部校共建。不断完善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机制,是响应国家在新闻教育中的战略部署、深化地方在新闻行业中的改革以及满足高等院校优秀新闻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共建机制应当以培育全媒化、复合型、通才型、实践类新闻传播人才为目标,覆盖政府宣传部门、新闻行业、高校等多方共建主体,并在发展规划方面达成共识、明确分工、协同工作,这种合作并非停留表层,而是深层次融合,即合理规划和配置资源,只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部校共建机制的建设和完善,才能实现共建效益最大化。

2.贯通学界业界,加深融合程度

部校共建是多主体的协同深层次共建,加深融合有利于贯通新闻理论与实践、学界与业界。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各新闻单位和各级地方政府应顺应部校共建发展趋势,致力于培养数字化综合型新闻人才,推动地方新闻行业的发展,简化传统固有的流程,提高共建运行的效率,同时可以借助高校的理论基础、科研与实践能力来解决新闻舆论上面临的问题,针对地方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地方宣传部门或媒体单位可以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聚集的强大优势,引导其运用理论参与社会调研,形成相关的研究课题,以此展开持续性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局限于高校、地方政府和媒体单位这三个主体,可以通过发动和引进更多的主体,在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的同时,推动“部校+N”共建模式的实现。[12]同时,部校共建项目可以协同举办新闻业务实践培训班,以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和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地方新闻宣传工作的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3.完善管理模式,发挥主体优势

部校共建模式开启后,各地共建协议中均包含对于共建学院院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定,在职务担任和成员组成方面体现出了双方的融合与共建意识,但共建不能只停留在职务和岗位上,更重要的是对于双方管理的中间区域进行不断协商与磨合,明晰管理模式。同时,共建主体优势最大化也有利于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在明确参与共建各主体的共同目标是优秀新闻人才的培养和运用的基础上,地方党委宣传部门可以发挥其指向导引、资源协调和基础保障等方面的优势;新闻媒体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从业经验和实践机会,以高校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等已有渠道作为实践平台,并对学生实践过程进行指导,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优化学校对部校共建相关内容的宣传,使其系列化、完整化,并充分利用平台所具备的互动功能,集思广益,优化模式建设;高校新闻学院则可以发挥其深厚的专业理论积淀、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势和专业的人才储备优势。只有明确各方的优势并将其“用好用活”,各展所长,才能使部校共建这一模式成为共建主体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4.联动主体客体,推进地方发展

自2001 年第一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建成后,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已遍布全国,数量之庞大固然可喜,但质量与数量同等重要。质量中的重中之重则是特色,对于复旦模式的借鉴并不等于对其进行复刻,拥有地方和高校特色的部校共建模式才是真正能够推动地方发展的必要因素。这种发展是具有实践性和独特性的发展,地方政府和媒体单位应因地制宜,引导高校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当地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模式,考虑地方发展实情与特色,给予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共建地方舆情中心,搭建部校共建的专业化新媒体平台,并将实践教学转移至平台上,以此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和智力支持;高校可以以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为依托,在地方政府或媒体中心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支持的基础上,由高校组织老师和学生对其进行纪录片、宣传片的拍摄,选取特色主题并挖掘文化内涵,达到创新传播方式的效果,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推广,为地方发展开拓新思路,进而推进当地新闻传播事业和经济文化发展。

五、结语

部校共建模式作为全国范围内普遍运用的一种学科建设模式,在拥有一定规模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模式在未来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需要突破思维定势和固有圈层,在传统行政思维与部校共建模式相互协作要求的碰撞中,解放思想,摒弃传统行政思维,充分认识共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拘泥于传统官方网站的宣传,融入多媒体平台建设基础,以创新形式进行推广,在互动中完善模式建设;盘活学校与社会资源,不断强化共建主体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以更平等的姿态去探讨和研究各主体合作的可能性和提升空间;明确各自在共建中的角色和作用,不断提升各自在共建过程中的贡献率。同时,“部校共建”模式的借鉴和运用需要因地制宜,在借鉴“复旦模式”的基础上,需要结合当地特色、挖掘自身天赋,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部校共建模式,及时反思、优化渠道,更新并推广独具特色的部校共建模式。

猜你喜欢
宣传部门学院
宣传部门如何发挥优势增强联系基层的实效
高校学生组织宣传部门对社团活动影响力的研究
坚持三依靠原则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10)
海盗学院(8)
学院掠影
论高校宣传部门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