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材蕴含的 中华传统文化及其教学启示

2022-07-02 12:51范文慧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启示传统文化教育

范文慧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进入英语教材是语言学习的本然诉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的应然追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第一册至第三册为例,对英语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呈现情况进行定性分析,并探讨其教学启示。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高中英语教材;教学启示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指出:“中华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1]外语教学,尤其是外语教材承载和传递的知识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语言知识本身,如词汇、语法、语音等;第二层面是以语言为载体的非语言知识,如外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本国的历史和文化、各种人文社会知识,以及通過目标语构建与传递的意识形态和道德价值观念[2]。英语学科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强调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融合文化知识,以期引导学生感知、认同、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基于此,教师需要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价值,深层次挖掘、解读教材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并思考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和语言学习深度融合的教学路径。

一、教材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就其本身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对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精准而又严格的分类并不容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按照载体形式,将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分为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其他文化遗产等。

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帮助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将知识系统地、有层次地传授给学生;并且,教材中承载着一定的课程内容,教师依靠课程内容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此外,教材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思想,承担着培养时代人才的任务。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等科目起到引领性作用,而以西方语言、文化为主体的英语教学也应承担起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让其根植于英语教材,融合进英语教学,内化在英语实践。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提倡“教材内容要反映当代中外青少年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关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外语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还要重视吸收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3]。不难发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入英语教材是语言学习的本然诉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体现了这一时代教材要凸显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在《课标》理念的引领下,译林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以下简称“新教材”)已经在不同板块中呈现中外多元文化知识。此外,高考作为引导教学和服务选才的重要环节,也正慢慢“实现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关键环节的转变”[4]。2020年高考英语试题,通过不同方式融入中国科学技术、传统文化节日、中国国家精粹等中华传统文化,一方面对学生此方面知识进行考查,促进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理解、传播和弘扬;另一方面也说明英语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是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的应然追求。

在明确教材中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后,教师需要深层次、多角度和全方位地解读教材中的中华优秀文化,从而发挥其最大作用。本文以新教材必修第一册至第三册为例,探讨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建议。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

新教材必修共有3册,每册1个主题,围绕主题分设4个单元,每个单元又由8个互相关联、各有侧重的板块构成。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单元主题语境、板块分布、语篇内容和形式进行分类统计。

1.单元主题语境

本研究对新教材必修有关中华传统文化出现的单元主题语境、板块分布、语篇内容和形式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形成整体的概括性认识(如表1)。

中华传统文化应渗透于英语教材的各个单元,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从表1中可以看出,新教材必修3册以不同的单元主题为引领,开展多样的话题讨论,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的话题范围也较为广泛。但单元主题语境的分布主要集中于“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主题语境下的各单元话题中,而“人与自然”主题语境下传统文化涉及较少,甚至有的单元话题下对中华文化元素只字未提,说明新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存在各单元分布不均的情况。另外,除了“人与社会”单元主题语境下的第三单元——节日与风俗话题明确具体,其他单元有关中华传统文化话题,均显得零碎、不系统。

2.板块分布

在中华传统文化情况分布总表的基础上,对表格进行细化分类,即对每单元各板块中华传统文化出现次数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Assessment板块和Grammar and usage板块没有涉及任何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前者主要的功能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故不做论述。而后者在选择包含相应语法规则的语篇内容时,忽略了在单元主题语境下相应中华传统文化的输入。这会变相导致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失语症”,无法灵活运用语法组织语言来表达传统文化,遑论实现传播和弘扬。

3.语篇内容和形式

根据新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呈现的语篇形式对其进行分类,如图2所示,包括直观的图片呈现、启发的问题呈现、简单的文字呈现、文字加图片组合呈现和多模态语篇呈现(篇章+图片+视频)。不难发现,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呈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但在中华传统文化语篇呈现形式多样的表象下,也显现出其语篇内容形式的完整性、系统性不够。具体而言,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完整的语篇呈现仅有3篇,占比16%,其他呈现方式则是图片或融于西方文化中的一些简单直接的文字描述,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一带而过,甚至直接跳过。而且,占比26%的问题呈现也多是在学习西方文化后,引发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思考。6029DA17-CD8D-4566-801E-341BB7DFD02E

英语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尽管编者对于教材的编订有意识地挑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如李白、杜甫、屠呦呦等中国人物,欧阳修《生查子·元夕》的英译作品等,但由于其学科属性,英语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不系统、不完整的问题依然存在。面对教材的局限性,如何使其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的使命,值得思考和探索。

三、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转变育人观念,提高育人能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教材内容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执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即教师对待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因此,作为英语教师,首先在意识上改变英语课堂语言学习至上的观念,注重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尤其不能忽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传递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铸魂育人功能。

观念的转变促使英语教师不断地学习。英语教师要通过书籍(诗词集、名著等)、相关网站、电视节目(国家宝藏、诗词大会、典籍中国)等多种渠道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自我学习。通过持续的自我学习,教师不仅能够开阔视野,还能够不断丰富自身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此外,英语教师因其学科的特殊性,需担当双向语言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地道、标准的双语表达方式,做好中华文化的讲述者。因此,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相关书籍或经典名著的英语译本,教师就能够更好地在英语课堂中利用中华传统文化育人树德。最后,教师要投身于教学实践。其一,教师要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以便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资源,帮助学生增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引导学生说好中国故事。其二,教师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还要不断进行总结、反思、改进、再实践,以期取得最优的育人效果。

2.串联单元主题,实现文化教学整体化

当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有限或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时,教师应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从宏观上来说,语篇内容的优化整合要符合《课标》的总体要求,契合高考的考查方向,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从微观上来看,语篇内容的优化整合要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以语篇内容为载体,帮助学生感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针对新教材中有关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各单元分布不均,话题零碎、不系统等问题,教师应串联单元主题,整合文化内容,增强文化内容结构的层次性、系统性,实现教学整体化的效果。如何串联单元主题,帮助学生对相关的传统文化形成整体认知,并不是简单地补、删、替、扩传统文化内容,而是需要教师以单元为整体解读教材文本、体裁等,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串联各板块主题语境。具体来说,教师串联单元主题,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教学时,一则增加相关主题文化文本内容,实现文化内容的多维解读;二则扩充不同体裁的文化内容,促成文化内容的延伸思考;三则减少文化内容的评价,培养学生的个性观点。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由教事实走向教概念、由教孤立走向教关联、由教零碎走向教系统的转变。

3.融合听说读写看技能,推进传统文化输出

英语教材是学生输入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平台,但仅把教材作为文化输入途径,从而忽略学生文化习得的输出,学生就会成为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渊博的“哑巴”。因此,为了推进传统文化输出,让学生成为合格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讲述者、传播者,教师应根据教材语篇材料,设计融合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英语学习活动,尤其注重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表达性技能。

说和写表达性技能的培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存于听、读、看等理解性技能,两者无法完全割裂开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直观呈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图片进行口头的细节描绘和个人评价,从而在看的技能的基础上渗透说和写的技能;以启发性问题为切入点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补充文字、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等语篇形式的传统文化背景信息的输入,从而在听、说、看等理解性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实现说和写表达性技能的培养;简单的文字或文字加图片组合呈现传统文化,略显苍白、抽象,教师可多增加相关图片,帮助学生在图片环游中说或写该传统文化故事。如上,以多模态语篇的形式呈现传统文化,某种意义上能够促成学生较全面地认知、理解相关文化,并以此为契机增进学生听、说、读、写、看技能的融合发展,推进传统文化的输出。

4.聚焦板块功能,促进文化渗透

在同一单元主题下,新教材各个板块功能定位明确,相互关联。为利用有限的教材语篇文本进行最大限度的文化渗透,教师需要聚焦各板块功能,清晰定位、适机复现、逐步渗透,最终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以Grammar and usage 板块为例,该板块通过呈现包含语法规则的语篇,让学生观察语篇语言,探索语法现象,并自主归纳语法规则。但语篇內容多以西方文学小说等为载体,少有中华传统文化的语篇载体。为实现语法板块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师可依据单元主题,创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新情境,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迁移使用语法规则。B2U3语法板块以“圣诞节”为话题,考虑文本语篇内容的限制性,教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教师补充关于中国春节送礼习俗的语篇,进行语法的语篇填空或改错;其二,让学生运用过去将来时介绍他、她在春节送礼中的一次难忘的经历。基于以上方式,学生在理解中国春节的基础上内化、迁移语法规则,既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又检测了语法规则的掌握程度。

[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新高考‘读后续写题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E/B/202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华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2021-1-19.

[2] Adamson B. Chinas English:A History of English in Chinese Education[M].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6029DA17-CD8D-4566-801E-341BB7DFD02E

猜你喜欢
教学启示传统文化教育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口译大赛选手心理压力分析及教学启示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大学英语学生作文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尊重差异 别样人生
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