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陶行知思想,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2022-07-02 14:55王爱红
教育界·A 2022年13期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小学德育心灵

【摘要】抓好德育工作是实施人才战略的前提条件,也是在目前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履行的职责。为了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教师不妨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基础,对小学德育策略进行优化,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小学德育;陶行知思想;心灵

作者简介:王爱红(1977—),女,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小学。

陶行知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实践者和理论家,他的渊博学识和崇高人格,令他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楷模。陶行知一生最为推崇德育,因为他认为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学做真人”[1],不能坏了道德的根本。德育是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任务,为了提升德育的效果,教师可从陶行知教育思想获得有益的建议,并将其运用在德育工作中,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一、回归生活,让德育焕发魅力

(一)捕捉生活事件,让学生形成道德情感

现阶段小学德育面临的最显著问题是“去生活化”的教育太多。教师在学校实施德育时,常常对其进行过滤和删减,导致德育日益教条化和形式化,逐渐远离学生的真实生活。部分教育工作者将德育等同于常规的学科教育,认为只要将德育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守则告知学生,就算落实了德育,但这种“去生活化”的德育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陶行知表示:“德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过上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只有根植于人的生活,才能让德育产生生命力。”因此,教师在实施德育时,应捕捉恰当的教育时机,将德育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形成道德情感。

例如,有一次笔者听课回来,刚走进教室,就意外地发现墙壁上不知何时被人泼了很多墨水。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班里两个学生打架,其中一个学生因感到愤怒就把墨水瓶往对方身上砸,结果没砸到对方,砸到了墙上,才会导致墙上墨迹斑斑。面对此情此景,笔者在班上进行了一次独特的德育,告诉学生:“同学们,咱们教室的墙壁原本是非常洁白的,可是因为一些同学不注意保护它,导致墙壁上墨迹斑斑,破坏了咱们教室的整体美,大家看,现在教室多难看呀!”听了教师的话,学生开始交头接耳,不住地瞟向被泼上墨迹的墙壁。笔者继续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说说有什么办法可以去掉这些污迹吗?”面对笔者的提问,学生纷纷“献策”,有人说用橡皮擦掉这些污迹,有人认为可以用小刀刮下来,还有人提议用洗衣粉擦这些污迹……笔者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向学生提出建议:“那咱们一起试一下刚才提出的这些办法吧,看看谁的办法最好用,好吗?”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开始尝试擦拭教室墙壁。10分钟过去,教室墙上的墨迹已然被清理干净。笔者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收获。班长首先发言:“经过刚才这个擦墙壁事件,我认识到不管做错了什么,要先尽可能去弥补错误,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另一位学生认为:“一个人做错了事就像洁白的墙壁上染上了污渍,只有将污渍去掉,墙壁才能焕然一新。也就是说,做错事不要紧,只要懂得及时改正就好。”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前打架的两位学生红着脸站了起来,纷纷向其他同学道歉。遇到这样一个寻常的生活事件时,笔者抓住开展德育的契机,不是马上展开说教,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明白道理,由此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案例中呈现的生活事件仅是学生校園生活的一个缩影,类似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如果教师一味地采取传统的德育模式,对学生进行耳提面命式的说教,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但若是将这种生活事件转化为德育资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从生活中获得道德教育,就能更好地使学生形成道德情感。

(二)设计实践活动,让道德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做即是学,学即是做”[2]。也就是说,在德育工作推进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将德育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当将德育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育人是一项生命工程,任何机械化的做法都很难产生有力的效果。尊重、友爱、诚信等价值观,也不可能通过说教就根植于学生心中,只有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形成感悟,学生才会真正树立正确而牢固的价值观。鉴于此,教师应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些德育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德育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道德知识,建立个人的道德体系。

例如,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一些学生不怎么注重班级的卫生。在参加校园体育活动期间,这些学生同样不注重维护学校的操场环境,他们要么乱扔垃圾,要么就是开着水龙头玩水,导致地面总是湿乎乎的。为了改变这些学生的意识和行为,笔者设计了一个校园清洁活动。这一清洁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保护校园环境的重要性,并使学生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清洁方法,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为了确保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清扫校园之前,先到校园中调查环境卫生情况,并发现环境卫生问题背后的原因。除了调查环境情况,学生还需要询问清洁工,让他们说一说对校园环境的看法。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会发现校园环境的美观,是需要很多人的默默付出才能实现的。由此,学生也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学校环境建设中的责任,开始从小事做起,保护校园环境的洁净、美观。

要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教师一定要避免过多的说教,而是设计一些德育活动,让学生在亲历的活动中去感知、去体验、去发现,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二、捧着一颗心来,让德育于无声处渗透

(一)以生为本,使民主自治管理发挥作用

陶行知先生曾经写过一首意蕴深刻的小诗:“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这首诗歌的意思是,成人不能轻视孩子的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同样不可轻视孩子的能力,要相信他们可以在班级管理中释放自己的能量。此外,班级事务相对繁杂,仅凭班主任一个人是很难全部处理好的,如果可以在班级中发展一批优秀的学生骨干,那么班级管理的效果会更好。陶行知先生也认为,让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就是让学生亲自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让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教师首先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民主的方式选举班干部。教师还可以采取班干部轮岗制度,这样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在轮岗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身先士卒,积极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约束自身的行为,给其他同学作表率。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更懂得约束自我的行为。在这个自主管理过程中,学生的行为也将发生质的改变。此外,在班委会组建好后,教师应适当开展对学生的教育。首先,在全体学生面前肯定班干部的优点,并将班干部的优秀事迹讲给其他学生听,这样可以树立班干部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其次,对班干部的管理方式进行指导,让他们以科学的方法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同时对班干部的言行举止要有严格要求,让他们懂得以身作则,为其他同学做好表率;最后,培养班干部团结互助的精神,让他们由点及面,将积极的能量传递给全班同学。

通过上述管理方式,教师可以培养一批优秀的班干部,还可以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制力,更好地提升德育的效果。

(二)关爱学生,深入学生心里施教

作为一代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一直提倡“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他认为传递爱是拉近师生距离的有效方式,只有将爱奉献给学生,才能维系师生间的良好关系。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怀揣着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德育同样不例外。在某种程度上,爱是德育渗透的前提条件。德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小学生自制力相对弱,很容易犯错,如果教师不能发自内心关爱学生,无法容忍学生的各种错误,德育自然难以取得效果。因此,教师需要真心关爱学生,深入学生心里施教,这样的德育才能真正见效。

例如,在班级管理中,笔者注意到有些学生非常喜欢说脏话,还喜欢欺负同学,完全不懂得尊重他人。对于这些不当的行为,教师如果直接采取批评的方式,既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情绪,行为变本加厉。因此,教师不应直接批评学生,而是要和学生进行耐心沟通,试着从学生的回答中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在深入沟通后,学生慢慢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比如,有的学生说自己本来不喜欢说脏话,但是有时候实在生气了才会忍不住这样做;有的学生说自己是和爸爸妈妈学的,因为他们和别人吵架时动不动就说脏话,感觉这样做特别解气,所以才会这样做;还有的学生表示,如果不是对方先骂自己,自己不会无缘由地说脏话。学生反馈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开导,让学生知道说脏话的不良影响。一方面,说脏话会加剧双方的矛盾冲突,使事态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说脏话也非常不文明,没有人喜欢一个“出口成脏”的孩子。在教师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育下,这些学生慢慢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愿意根据教师的指导纠正自己的言行。

小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面对这样的情况,直接采取批评的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和学生耐心沟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

三、润物无声,让德育悄悄发生

(一)优化德育形式,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事实上,单一化的德育并不利于提升德育效果,甚至可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小学生本身喜欢新鲜的事物,如果教师不懂得创新德育形式,就很难让学生认识到德育的内涵和意义。因此,为了提升德育的效果,让学生理解德育的内涵,教师有必要优化德育形式,采取班会、晨会、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在潜移默化间改变学生的言行举止,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教师可以采取以下3种德育手段。第一,教师可以利用班会时间播放红色题材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比如近几年热播的《功勋》《伟大的转折》《觉醒年代》等,让学生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初步感受红色精神。第二,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红色纪念馆、革命遗址等,给学生讲述那些扣人心弦的革命先烈事迹。第三,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中国近代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让学生了解红色精神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又如,为了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教师可以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到户外植树,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告诉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节约各种能源。若是要培养学生的节约精神,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变废为宝”的活动,让学生从家中或者生活中寻找一些废弃材料,将它带到学校后,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将这些废弃材料变废为宝,重新利用。

传统德育课堂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无法产生理想的效果,还常常让学生对德育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德育就是说教。鉴于此,教师应创新德育形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德育。借助多元化的德育形式,教师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使学生产生全新的德育认知。

(二)家校合作,保持德育的一致性

对学生而言,父母是这个世界上他们最亲近的人,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和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密切相关。在日常德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只依靠学校教育,还需要和家长建立联盟,做到家校统一、联系密切,这样既能保障德育的有效性,还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参与班级事务管理,使家校成功联合,首先,教师需要优化和家长的沟通方式。除打电话以外,教师还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更好地和家长进行沟通。其次,教师还需要将一些班级事务分给家长,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家长的意愿,让有责任心、能力较强的家长共同组建家委会,处理班级事务,比如学校召开的一些活动或是班级的家长会,都可以由家委会协助教师解决。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座谈会或者沙龙的方式,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让家长谈一谈自己对教育的独特见解,说一说自己对教育孩子的心得

体会。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德育环境,而德育环境的构建离不开家校合作。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积极引入家长的力量,给家长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健康成長。

结语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展开德育教育是一项漫长的教育工程,小学德育教师必须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采取科学的德育手段,使德育更加行之有效。为了让德育更加深入人心,教师可从陶行知教育理念入手,优化德育工作,提升德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静.巧用行知思想,让小学德育更走心[J].教育界,2020(25):68-69.

[2]付雪芝.陶行知德育思想对当代小学德育的启示[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0):112-113.

猜你喜欢
陶行知思想小学德育心灵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陶行知教学思想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渗透行知思想做好班主任工作
在绘画中将创新教育与陶行知思想相结合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借鉴陶行知思想,小议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