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背景下幼儿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2-07-02 14:55许霞
教育界·A 2022年13期
关键词:指南绘本材料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认为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教师要基于《指南》进行课程游戏化设计,遵循变一元为多元、变静态为动态、变预设为生成的设计原则,采用拼图游戏、手工类活动、故事演绎等丰富多彩的游戏化课程形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科学投放材料,尊重幼儿个性,强化家园联动,更好地开展课程游戏化教学。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课程游戏化;幼儿教学

作者简介:许霞(1964—),女,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邗上中心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1]。幼儿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学习的,所以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重视课程游戏化教学,引导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体验中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开展课程游戏化教学,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

一、切中肯綮,探析幼儿课程游戏化教学原则

(一)变一元为多元,发散思维

《指南》认为教师在进行课程游戏化设计时要注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课程游戏化教学的原则之一就是要实现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引导幼儿发散思维,促使他们整合运用多种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在设计美工类游戏课程时,教师不仅要教幼儿绘画技巧,还要将掌握观察方法、创意选材、审美交流等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让幼儿的思维更灵活。如在设计“魅力四季”活动时,教师首先要让幼儿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发现四季景物的特点,还可以适当给幼儿介绍植物生长方面的科学知识。其次,教师要让幼儿结合自己的感受,运用剪纸、贴画、手指画等各种不同形式创作,将自己认为美的东西展现出来。最后,教师要让幼儿互相交流,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评价他人的作品,看看谁的作品最有创造力。这样的活动能起到多元融合的作用,促进幼儿全面

发展。

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要基于多元融合这一原则,从内容的设计、材料的选择、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开展多元化教学,让幼儿在多元化教学中积极思考,提升发散性思维。

(二)变静态为动态,体验过程

《指南》提出要促使幼儿在体验中获得经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要避免活动过程一成不变,将静态教学变为动态教学,促使幼儿发现问题,思考并探讨问题,最后自主解决问题。

如在制作“不倒翁”的过程中,有幼儿提出问题:“一定要将重的东西放在不倒翁的底部吗?”教师及时抓住这个问题,调整教学环节,让幼儿通过实践探究重物需要固定在什么位置。此外,还有幼儿提出:“我们可以在不倒翁里放别的东西吗?”“不倒翁的底部一定是圆形的吗?”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鼓励幼儿自主寻找答案,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

在动态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奇思妙想,促使他们相互交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的思维和学习能力都得到发展。

(三)变预设为生成,拓展资源

预设和生成性资源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要将预设和生成环节结合起来,捕捉关键信息,引导幼儿自主思考、参与设计。这样能够丰富课程资源,让教学过程更灵活。

如在教学生活类课程“我不怕拔牙”时,教师预设的内容是让幼儿阅读绘本,然后回忆生活中拔牙的细节,并在角色扮演中将其表演出来,让他们能勇敢面对拔牙。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发现班级中只有一两个幼儿有拔牙的经历。于是教师根据生成情况,将角色扮演改成了讲故事,由几个拔过牙的幼儿说说拔牙的过程,然后再让幼儿讨论如何面对牙医。这样能促使幼儿交流经验,自主思考,最后有所收获。

《指南》认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2]。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发展差异,把握好各種课堂生成性资源,适当调整预设内容,这样才能真正优化课程设计。

二、匠心独运,探析幼儿课程游戏化教学形式

(一)利用拼图游戏,引导幼儿自主分析

《指南》提到,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让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能将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让幼儿具备受益终身的学习能力。在进行课程游戏化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拼图等需要幼儿自主分析的游戏,引导幼儿观察拼图,从边缘、图案关联性、生活常识等入手,提高拼图效率。

例如,在拼图游戏中,教师可以分三步走,引导幼儿自主分析。第一步,让幼儿观察拼图的形状,通过观察拼图的边沿,他们发现某些拼图能拼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图案;某些拼图的边沿是直角,可以推出它们位于整块拼图的四角。第二步,让幼儿根据拼图上的图案判断其位置,如某两块拼图上分别有某动物身体的一部分,则可以推断它们是相邻的两块拼图。第三步,引导幼儿结合生活常识进行拼图。如某块拼图上有大树和飞翔的小鸟,上半部分还有蓝天,结合生活常识可以推断出它应该在整块拼图的上部。这样能让幼儿学会通过观察、推理、分析等方式进行拼图,提升其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将自己绘制的卡通画剪成若干块,自主制作拼图,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拼图游戏不仅能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而且能让幼儿学会整合各种观察到的信息,分析出有用的结论,辅助自己解决问题。这对幼儿未来的成长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二)设计手工类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结合《指南》的要求,教师可以设计手工类活动,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引导幼儿自主寻找材料制作玩具,并与同伴交流制作方法,让幼儿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

在进行课程游戏化设计时,教师可以将角色扮演等活动和手工类活动结合在一起,让活动内容更多样,同时全面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如在参与表演时,有幼儿提出:“如果我们能戴上小动物头饰,就能分清楚谁演的是谁了,台词也不会说错了。”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制作动物头饰,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幼儿先画了各种小动物,在这一过程中,彼此出谋划策,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接着,幼儿需要确定头饰的大小,一开始,他们的头饰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最后他们决定先在头上试戴,并做记号,这样就能确定每个头饰的大小了。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掌握了更高效的操作技巧。

在进行课程游戏化设计时,教师要基于“在玩中学”的教学理念,多设计一些能促使幼儿参与实践的活动。手工类活动能让幼儿自主寻找材料,采用更具有个性的方式制作玩具,从而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

(三)演绎故事,让幼儿建立是非观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设计故事演绎类课程,引导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让他们结合是非善恶的观点交流讨论,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阅读《大卫,不可以》这一绘本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演绎绘本故事,并结合课堂生成性资源,帮助幼儿建立是非观。有的幼儿将绘本中的妈妈演绎得很凶狠,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大家觉得故事里的妈妈是好妈妈还是坏妈妈呢?”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她是好妈妈,她喜欢大卫。”“她是坏妈妈,她老是吼大卫,还罚他面壁思过。”幼儿互相讨论起来:“大卫总是做一些捣乱的事情,妈妈会生气很正常。”“妈妈看见大卫难过,就去安慰他,她其实还是喜欢大卫的。”在讨论中,幼儿渐渐认识到,绘本中的妈妈批评孩子是爱他的表现,因为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听话,所以她并不是坏妈妈。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渐渐学会了辩证分析,提升了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

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幼儿不仅了解了有趣的故事,而且还发展了人际交往能力,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同时也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判断、分析,他们的思维能力逐步得到发展,渐渐有了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躬身实践,探析幼儿课程游戏化实施策略

(一)科学投放材料,激活探究意识

在具体开展课程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在投放材料时要避免投放的材料过于单一。《指南》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废旧材料和常见物品,引导幼儿自主探究。教师要分批、分层次地投放材料,以提高幼儿的探究

意识。

例如,在设计建构类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合理设计活动环节,分三次投放材料。第一次投放少量材料,在此过程中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能用有限的材料玩出新意,并思考怎样和伙伴合理分配这些材料。第二次则投放不同类型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创意,让幼儿思考如何结合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创作。第三次则开放“材料超市”,让幼儿结合自己的创作需要,自主选择材料,但是每个幼儿只能一次性选完自己需要的材料。这样的投放能培养幼儿的整体思维能力。在后续的活动中,还是有幼儿考虑不够周到,缺少某些材料,但是“材料超市”已经关闭,此时幼儿就要相互协调,通过借材料、交换材料等方式获得所需材料。这样不仅能让幼儿自主探究如何合理使用材料,设计新颖的作品,还能提升其思维和社交能力。

教师可以先投放一些简单的材料,然后再投放多样化的材料,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合理分配各种材料,满足每个幼儿的需求。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自主寻找材料,并探究如何运用组合、剪切等方法处理已有材料,取得一物多用的效果。

(二)调整活动方案,尊重个性差异

幼儿的发展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所以在进行课程游戏化设计时,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调整活动方案,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

例如,在开展绘本阅读类活动时,教师原本的课程设计是让幼儿先阅读绘本,然后交流内容,最后互动讨论,将其改编成儿童剧。但是,教师在实际活动中发现幼儿的能力不同。有的幼儿阅读能力较强,而且已经读过该绘本;有的幼儿阅读能力较弱,且无法集中注意力阅读。因此教师调整了活动方案,将幼儿分成三组,一组为没读过该绘本,但是愿意自主阅读的幼儿,让这组幼儿依照原计划参与活动,另外两组则分别是读过绘本的幼儿和阅读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让这两组幼儿合作完成任务,让读过绘本的幼儿给阅读能力弱的幼儿讲述绘本故事。这样的活动尊重了幼儿的个性差异,能让所有幼儿都明白故事内容,完成儿童剧表演。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通过分组活动、设立阶段性目标等方式支持并引导幼儿逐步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让幼儿逐步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三)加强家园联动,培养良好习惯

在进行课程游戏化设计时,教师要采用家园联动的方式,组织幼儿参与家务劳动,让幼儿学会自理,养成良好的习惯,未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在亲子活动中,幼儿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并与家人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到,不少幼儿的劳动意识淡薄,无法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结合这一点,教师设计了“我是家务小能手”系列亲子游戏。该游戏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家庭演练部分,教师让幼儿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穿衣服、洗手帕、洗袜子、叠衣服、整理碗筷、扫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务。第二阶段是举办亲子比赛,以家庭为单位,让幼儿及家长参与“接力叠衣服”“蒙眼洗手帕”等竞赛,看看哪一个家庭的配合最默契,完成速度最快。通过这样的游戏,亲子关系变得更融洽,同时幼儿也养成了勤劳动的生活习惯。

教师要积极联系家长,了解幼儿的特点,然后在设计亲子活动类课程时结合这些因素,为幼儿提供与父母游戏的机会,在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中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高其交往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

习惯。

结语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开展课程游戏化教学,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促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创造,提高其学习水平。教师要基于《指南》设计游戏化课程,把握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不断优化课程设计,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建平.贯彻“寓教于乐”教学理念的路径[J].甘肃教育,2020 (09):107.

[2]孫志福.刍议游戏教学法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运用[J].学周刊,2022 (05):177-178.

猜你喜欢
指南绘本材料
绘本
绘本
绘本
可爱的小瓢虫
指南数读
材料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