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物化, 让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可敬又可亲

2022-07-02 20:36陈昌照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传统文化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陈昌照

[摘要] 创意物化具有思维创新、观念表达、问题解决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育人价值,能够助力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形式、延展内涵、强化体验和与时俱进,具有更强的趣味性、生活性和实用性。在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中融合创意物化的策略:在转化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在时空对话中强化价值体认,在知行互发中实现精神传承和在挖掘技艺中增强责任担当。

[关键词] 创意物化;传统文化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育人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界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沉淀。从现有的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看,更多的是通过经典诵读、传记阅读,穿插特定时段或特定时节的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德育活动(如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小学入学的开笔礼等),再搭配上部分研学旅行活动加以实现。通过内容与形式中流露出的历史感、道德感和厚重感,这样的传统文化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更多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敬仰。敬仰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如果对于传统文化只是敬仰,不利于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育方式所传递的传统文化也容易陷于局限甚至僵化。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可敬的同时,如何让学生体认传统文化的可亲?“创意物化”应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一、创意物化的概念意涵及育人价值

创意物化,意指将开创性的想法、概念等精神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以实物形态呈现创造性的过程。创意物化在创新思维对象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加工、改造和创新。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目标之一,创意物化既是育人目标也是育人过程——要实现创意物化的目标,需要基于对多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再通过设计制作活动和造物工具的支持加以实现。这样的过程具有思维创新、观念表达、问题解决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育人价值。

(一)思维创新

思维创新是对传统思维的突破,作为一个思维活动过程,具有显著的求异性、主动性、突发性和整体互补性等基本特征。在创意物化的进程中,创意是物化的基础。创意的点燃与激发基于思维创新也推动着思维的创新,物化的过程又让思维创新在“可看见”与“易反思”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与强化。

(二)观念表达

《辞海》中将物化定义为“人的思想观念通过实践转化为具有物质形态的现实存在”。创意物化实现了对创新思维的对象化、具体化。一方面,创意物化的过程是学生结合实践,通过各种物质手段对创新思维的表达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将自己的物化成果进行介绍与分享,又带来新一轮的观念表达。

(三)问题解决

在把创意与设想转化为实际作品的物化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甚至为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主动学习各种知识。在创意物化的过程中,学生在实际场景中发现与分析问题,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将得到相应的提升。

(四)社会参与

创造性的成果导向是创意物化所强调的,创意从现实需求中来,也应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来反馈现实——成果的物化使创意最终指向了现实世界。社会参与一方面呈现于学生的创意物化成果对现实世界带来的帮助和改变,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学生通过彼此互相协作和对外寻求帮助的物化过程中。

二、创意物化对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使传统文化教育从可敬走向可亲,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可以通过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趣味性、生活性和实用性得以实现。创意物化坚持儿童视角、鼓励求异思维和回应现实需求的基本特征,可以为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相应的提升。创意物化的加入,将通过丰富形式、延展内容、强化体验及与时俱进,使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更为活态而广域。

(一)丰富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对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活动设计,提出了识字写字、诵读诗文、听闻典故、亲近先贤、关注习俗等活动形式建议,这些形式有助于学生较为快速地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相对整体的认知。创意物化的加入,一方面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加入设计制作等实践性更强、参与度更高的物化活动形式;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了体验与认知,又可以通过创意物化带来多种形式的展示与分享,实现学习过程从单向输入到“输入—输出”的多元化。

(二)延展内涵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的覆盖东、中、西部城市和乡镇中小学的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素养调研中发现,近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表示学习过的传统文化课程主要限于《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课程。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拥有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但受到传统教育思想与方式的影响,儒家经典及儒家崇尚的历史人物甚至变成一些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部;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也被相应的学习方式固化成了典籍上的文字和专家们的表演。通过创意物化,可以让更多优秀的诸如科技与艺术类的传统文化以适切的学习方式纳入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进一步延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三)强化体验

我国传统文化以综合见长,注重整体、灵感和体悟,与之相匹配的传统文化学习方法应以体会、体验、体味、体悟和体认等为主。但与之相悖,现阶段的诸多传统文化教育以经典著作为主却忽视了儿童经验,进而走向一种知识化的、灌输式的教学进路。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加入创意物化,一方面,学生既可以在创意的过程中设身处地地想,又能在物化的过程中切身参与地做,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体验感;另一方面,以创意物化作为学习收获的输出方式,又将深化学生学习的成就体验。

(四)与时俱进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客观而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既要避免食古不化也要避免盲目排斥,在鉴别与扬弃中实现古为今用和推陈出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意物化的活动方式可以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与传统文化之间搭建桥梁,提供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体认物质层面的或者诸如美德、品质等精神层面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真实情境,从而科学客观地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创意物化能让传统文化通过物化成果融入现实生活,既焕发其在当前时代的现实意义,又推动其与时俱进的当代表达。322C37E6-F6B0-4DBF-9636-E806FE77B2A6

三、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创意物化的活动策略

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是通过历史文物的传承、符号文化的内化和传统美德的彰显三方面共同构筑的。创意物化的创意过程启发着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联结起已有经验,产生出新的思想;而物化过程又带来更多层次的实践与反思。创意与物化形成互促的螺旋上升的统一体,与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相融合,成为传统文化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指南”中明确指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包括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和其他文化遗产,不同的载体特征带来了不同的创意物化融合方式。

(一)在转化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

思维方式和造物工具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随着科技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创意物化的空间和可能被极大地拓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诸多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如果只是对古人生活的还原,既缺乏可能也难有意义,基于当下的造物工具开展创意物化,将使传统文化学习得以转化为更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多元的实践体验。这样的创意物化,一方面,可以助力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如在“闽南民居”主题中将摄影和keva积木引入古建筑探究,用摄影的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传统民居中的各种细节,以keva积木帮助学生在动手拼搭中体悟建筑的布局及结构之妙。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传统技艺的现代诠释,如在小学生还没有能力使用金石工具体验篆刻过程时用橡皮章加以尝试,在得到切身实践的同时又增加了趣味;并且通过现代手段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统整创生,如学校学生基于对《山海经》的了解和服务学校的需要,结合创客课程的拼搭和编程学习设计了一系列“故宫大怪兽”,使之具备《山海经》中神兽的形象和服务学校的功能。不同形式的创意物化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不同形式的转化,在丰富学生实践体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在时空对话中强化价值体认

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其核心目的不是对这些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的简单复现,更重要的是在了解中感受祖先们的生存和生活智慧,进而体认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厚植文化自信。生存和生活智慧的闪现,需要有生存和生活的场景——“面对和老祖先相似的问题时,你会如何解决?”在古今比对中,跨时空的对话就此产生。以“活字印刷”為例,学生已经用橡皮章刻好了若干活字,之后如何进行排版、固定?面对问题情境,学生依个人意愿组成小组,探究活字印刷中固定活字的措施及装置。从构思到设计图,再从设计图到相应的装置,创意物化带来了真实体验的过程。基于以上体验尝试引入《梦溪笔谈·活板》,学生读懂了面对类似的问题,毕昇是怎么做的。对比古今设计的异同,发现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学生在进一步完善自己作品的同时,更深刻地感悟前人的智慧——在有限的工具与材料下进行前所未有的创作。通过实践,在思考与尝试中体验祖先们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他们的智慧与孜孜以求的精神。通过创意物化结合典籍阅读,学生实现了与古人的跨时空对话,真正体认了典籍中蕴藏的前人智慧。

(三)在知行互发中实现精神传承

实现中华民族美德、优秀精神品质的传承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目标。这样的传承过程,力图实现的是将中华传统美德、优秀精神品质等转变为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知行互发”这一个概念出自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其通过解读《论语》提出了“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的知行观。在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传承中,学生在认知、理解、行动与反思的层级递进、内在循环、螺旋上升中,实现认知与行为的互相促进。这样的知行互发过程可以从创意物化开始直到形成精神的体认,如在“剪纸”主题中,学生通过观摩剪纸“非遗”传承人的作品及现场技巧展示,探究的欲望得到激发——怎么让自己的作品变得更好,思考设计什么样的纹样,使用什么样的工具,采用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更细腻的技巧……技艺水平的提高将带来新的疑问,新的疑问又促进新的技艺水平的提高。不满足于模仿别人的作品和技巧,自发设计图案,思考并尝试相关技巧,做出风格,工匠精神在这样的创意物化过程中得到了传承。

(四)在挖掘技艺中增强责任担当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我国留下了诸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一代一代人持续的接力,共同的努力必将激发起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拥有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除了这些留下的文化遗产,还有更多的已经卷入了历史长河,有一些早已消失无踪,有的则留下残存的碎片,或者只留下名字。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只留下名字或残存碎片的技艺,通过创意物化尝试进行复活,这样的复原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以“木牛流马”为例,一些学生在《三国演义》里读到了这些装置的神奇,引发了班级中对这些装置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的争论。有学生进而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及裴松之所作的注上找到更丰富的记载,但这些记载并不足以支撑起学生还原这神奇的装置。这引发学生通过想象,设计补上缺失的部分,并进一步做成模型。从一个名字到一段文字,从一段文字到一张草图,再从一张草图变成一架模型……无论这神奇装置最终能否复现,一步步推进的实践过程带来丰富的体验,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经典消亡的遗憾,增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

“指南”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科做了明确的安排,创意物化以其特有的活动方式,有效地助力传统文化教育从可敬走向可亲;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创意物化的母体,其实践育人的学习方式能增进传统文化教育,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322C37E6-F6B0-4DBF-9636-E806FE77B2A6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传统文化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