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链:阅读教学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支点

2022-07-02 12:26梁艳莉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2期
关键词:问题链思维品质阅读教学

梁艳莉

[摘要] 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需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链,引领学生深度学习。阅读教学中的问题链是教师根据学情、文本特点、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具有层次性、整体性的子问题。文章探讨了借助课后习题,结合独特视角与单元地位进行主问题设计,围绕主问题铺设序列化子问题;从多个层面立体构建问题链,由表及里纵向深入,拓展学生思维深度。

[关键词] 问题链;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思维品质

何为问题链?阅读教学中的问题链,就是教师根据学情、文本特点、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具有层次性、整体性的子问题。从纵向来看,它在课堂教学的整条线路上连贯地落实教学内容。就横向而言,问题链中的每一个具体问题都要围绕并指向核心教学内容。依据问题链在课堂教学中所处的环节,可分为导入式问题链、过程式问题链和总结式问题链。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链呢?

一、提取主问题,提升思维深度

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高阶思维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关键问题;是最能体现教学目标或最能突破教学难点及思维瓶颈的问题。实施探究性教学时,教师要把課堂自主权还给学生,主问题的设计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抛出一两个主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并相互交流,代替那些“碎片式的提问”,以突出教学重点。然而,主问题的提取并不容易,可从以下方面出发:

1.依托习题,提取主问题

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是编者意图的体现,其训练目标的指向更加清晰,它较好地落实了编者对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要求,呈现了语文要素的训练序列。教师一定要加强将课后练习题融入教学的意识,要善于围绕课后练习来设计主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对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课后习题中,通常有涉及内容理解的问题,也有涉及表达形式的问题。

如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课后练习第3题:“读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给你什么感受,然后选择一句抄下来。”这道题实际上就落实了本单元“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的语言要素。笔者认为,对于“多个修饰语连用”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教学用书未能点破,以致许多教师在操作时也止步于浅层的“体会语言的丰富和生动”。笔者曾聆听了福建省特级教师刘仁增执教这一课,他将“为什么要修饰语连用?有什么不一样的表达效果?”作为这一节课的主问题:第一步,分解词组;第二步,佐证词组;第三步,运用词组。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于这一主问题的解决中,刘仁增老师始终围绕着“父亲和我有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以语言范式的学习带动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对比中理解父亲“知鸟爱鸟”的形象。

2.纵贯整体,设计主问题

语文要素贯穿单元内容的始终,教师要有整体的眼光,注意到这一连续性,系统全面地把握某一语文要素在一组课文中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单元结构就像同心圆,首篇精读课文一般用于教,要求讲得精细一些,示之以例,教之以法,举一反三;其他精读课文用于学,学生尝试着学习运用教师教给的方法,进一步感悟阅读方法;略读课文用于练,通过举三反一、自主练习,丰富阅读体验,积累阅读经验,巩固学到的阅读方法[1]。

《鹿角和鹿腿》作为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生已经历了《守株待兔》的教、《陶罐和铁罐》的练,对于“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一要素的掌握并不存在困难,再加上课文平白浅显,学生很容易就找出“两只美丽的角差点要了我的命,而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这一解读寓意的关键语句,进而明白不同事物各有自身的价值,不能只凭外表去判断事物的好坏。那么,本课的主问题从何而来?要知道寓言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的绝佳文体,因而对于本文而言,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初步要求,而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才是高阶追求。这一目标在《陶罐与铁罐》中已初露端倪,而《鹿角和鹿腿》通过课后习题“下面的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将该目标更加彰显,在略读课文《池子与河流》中则通过导读“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池子与河流的观点,你更赞同哪一种”针对该目标进行加强训练。因此,笔者设计主问题:在学习《陶罐和铁罐》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对比是寓言阅读和写作的一个密码,《陶罐和铁罐》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对比,那《鹿角和鹿腿》又是怎样进行对比的呢?看谁能找出最多的对比,悟出最多的道理。在这一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很快找出了鹿角和鹿腿的外表对比,鹿角和鹿腿遇到危险时所起的作用对比,鹿对于鹿角和鹿腿的态度的对比,老师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学生继续发现。此时,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求异性被进一步激发,他们发现鹿的心情变化对比也很明显:平静—惊讶—骄傲—遗憾—紧张—松一口气—惊恐—恍然大悟。更为可喜的是,有的学生还额外发现了狮子的心情变化对比:兴奋—遗憾—惊喜—失望。接着,老师引导学生画出鹿和狮子的心情变化曲线图,抓住心情的变化引出“狮口逃生”部分并练习复述段落,锻炼听说读写思的能力。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是完整的思维品质的五大组成因素[2],本课中这五种品质得到了充分彰显。

3.变散为聚,整合主问题

从课后习题中提取主问题是具有普适性且稳妥不容易出错的方法,但若另辟蹊径,以独特的思考与敏锐的视角去发现、去寻找,那提取出的主问题又是另一种风光,是奇崛处险中求胜的妙招。

《陶罐和铁罐》一课中,依据课后习题,很容易把一堂课串联下来:第一道题作为课的起始部分,通读全文,梳理脉络;第二道题作为课的重点部分,细化品读,理解人物形象;第三道题作为课尾的升华,理解寓意,延伸生活。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看似没有问题,但最大的问题也许就在这没问题中,每一堂课都这样上,学生可能会对语文课越来越没有兴趣与激情。如果老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陶罐和铁罐谁更强大?相信所有学生的兴趣都会提升起来。这个问题在预习单上呈现,85%的学生回答是铁罐,因为只要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经验,便很容易得出“铁罐更强大”的结论。同样的问题,学习完课文,在了解铁罐会氧化的知识后,学生的选择又一次一边倒,反而选择“陶罐更强大”,因为最后陶罐完好如初,而铁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老师又一次提问“同样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回答?到底哪个答案正确?请你再细细地想一想,陶罐和铁罐,到底谁更强大?”学生再一次进行思考,他们开始发现,究竟谁更强大这个问题,要看是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标准来看待。在国王橱柜里,铁罐比陶罐强大,因为他坚硬,这是他与生俱来的优点。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又比铁罐更强大,因为陶罐能够耐得住空气的腐蚀,在时光的沉淀中愈发有价值。“谁更强大”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也许就有完全不一样的答案。这样的思辨过程在学生的心灵中植入了辩证思维的种子。更为可贵的是,由这个问题引出的次生发现,学生额外总结出的寓意远远超越了教学用书中概括的“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领悟到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要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发挥出更大的

价值。

二、铺设子问题,体现思维坡度

有了主问题,还需要围绕主问题铺设序列化子问题,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攀爬坡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合理设计所提问题的坡度,为学生增设思维的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求知和思维的峰顶;避免设问的单层面、无坡度、无立体性,或提问的坡度过大,知识和思维的链条难以衔接,那样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将难以提升[3]。

1.多个层面,立体构建

铺设子问题时,教师可以串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努力让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要关注知识、方法和视角的关联,也就是要由点到面、由面到体,注重其中的逻辑结构。

《宝葫芦的秘密》是四年级下册童话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语文要素为“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想象”。根据黄国才老师发布在福建教研网的单元教学建议,笔者将教学重点确立为:向作者学一点编童话的“技巧”。为此,笔者设置主问题:张天翼爷爷是“为中国儿童文学立下丰碑的著名作家”,他写童话有什么小妙招呢?在《宝葫芦的秘密》探秘之旅,铺设了两个子问题:(1)王葆在哪些方面和你们一样?至少说两点;(2)作者为什么要用“你们也许要问”“你们瞧”这样的表达方式?此处的两个问题直指本篇文章的表达特性——技巧。问题一指向内容方面的技巧,读了课文第一部分,答案显而易见,但是读了文章后半部分,学生会有其他答案,如果读了整本书的话,还会有其他答案。教师正好借机告诉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会影响理解的水平。问题二指向形式方面的技巧,阅读思考是需要时间的,老师给足时间,让孩子沉入文字,才可能达成发觉文章的蕴蓄,达到深度阅读。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技巧复述故事,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一个由元认知到最近发展区进步的过程。同时,对于学生讲故事的评价指向也与技巧贴近,甚至更进一步。学生在阅读亲近、思考亲近、复述亲近时,“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想象”这一要素便滋养在其中了。

2.由表及里,纵向深入

问题链应该体现严谨的教学思维。不是教师简单地提几个问题,学生针对问题回答而已。而是根据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对象设置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这些问题链的设计,要关注递进性,尽量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引出新的问题,新问题之间也要逐渐加大问题的难度,层层深入,由激趣到激疑再到激思,建构出新的认知结构。

设计了《鹿角和鹿腿》的主问题后,笔者铺设子问题:(1)你能对比鹿角和鹿腿的外表和作用的不同吗?(2)你能走进鹿和狮子的内心,对比它们的心情变化吗?(3)你能借助于刚才对比中提炼出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吗?(4)对比下面的说法,你更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5)之前的教材版本中,这篇课文的题目叫“狮子和鹿”,与“鹿角和鹿腿”相比,你觉得哪一个题目更好?为什么?

前两个问题紧密相连,为第三个问题的“复述故事”搭好了支架,后面两个问题紧承前三个问题而来,学生以批判性思维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多重对话中解读文本,建构课堂,师生共同走向了更加开放的思维地带。比较是思维和理解的基础,通过以上子问题,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感悟、成长,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问题链就是思维链。设计好问题链并在课堂中有效实施,是阅读教学中实現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支点。当然,有了问题链,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思维场域,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进而走向发现式教学,让问题链软着陆。同时,通过有效的理答、追问、反诘,帮助学生精准表述,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让学生获得思维的乐趣和成就感,引领学生逐渐走向文本

深处。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指向思维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项目编号:FJJKCG20-11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仁增.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语用解读[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33.

[2]林崇德,辛涛.智力的培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96.

[3]夏红梅,郭惠宇.阅读教学与思维品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163.

猜你喜欢
问题链思维品质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