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提问驱动数学深度学习

2022-07-02 12:26薛良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2期
关键词:现状分析深度学习

薛良

[摘要] 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主提问的现状进行分析,存在传统观念的影响、科学方法的缺失、数学思考的缺乏三方面问题。基于学生调入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和知识缺口的自主提问,在教学中进行探索与实践、对话与合作和有意义的接受,并通过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来梳理核心概念、深化思维水平、优化学习方法从而使数学学习走向严谨化与深刻化。

[关键词] 自主提问;深度学习;现状分析

一、现状:剖析自主提问的成因

1.传统观念的影响

以解题为上、分数为上的教学观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教师倾向于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知识目标的达成上,忽视对学生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心智的成熟,害怕因为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错误而遭到批评和笑话,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2.科学方法的缺失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存在用提问替代启发的现象,主要关注问什么、怎样问、何时问,却忽视谁来问、哪些问题可以由学生问、学生可能会问什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考虑的问题大多是为了完成教学流程而设立的,学生课上的观察、比较、讨论和问答多是教师预设好的。长此以往,学生的提问方法和技能无法提高。

3.数学思考的缺乏

学生的提问,有时在质量上很难达到理想的水平,时常会出现表达不清有歧义、探究价值不高、难以进行操作、与要求不符等情况。学生在提出问题时,教师没有及时与有效地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的本质去思考,区分深层问题与浅层问题差别的实质,导致所提问题缺乏数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就进步缓慢。

二、对策:探索自主提问的优化

(一)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直接决定着教学的结构和资源的调配。谁掌握了课堂的提问权,谁就是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当然愿意把提问权交给学生,因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的上课状态,主动深入地获取知识。但有时,我们却因担心学生不会提问而迟迟不敢放手。为此,笔者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观察,事实证明,学生其实是天生的提问者,每当他们联想起生活情境,感到困惑不解或有了与众不同的思考时,有趣而有效的问题自然就产生了。

1.调入生活经验

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时非常重视基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营造问题情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可供自己调用的生活经验。如三年级下册“初步认识小数”,学生会想起商品的标价,知道整数部分代表几元钱,小数部分代表几角钱等。当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重合时就会引起他们一探究竟的兴趣,于是问题应运而生了:小数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价格要用小数表示?小数都很小吗?

2.调入学习经验

课堂需要新旧学习经验的相互作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包括知识概念、方法策略、认知途径等,这些经验会作用于新知识,或正迁移,或引起认知矛盾。如“初步认识小数”教学,学生已有认识万以内整数和认识分数的基础,当面对小数这类新的数时,他们自然会与其他两类数联系起来进行提问:笔算小数时竖式和整数差不多吧?11.0为什么小数点后会有0,它算是整数还是小数,0能省略不写吗?

3.调入知识缺口

每一次接触新知识,学生很自然地会产生一些不论是生活经验还是已有学习经验都无法直接阐明的知识缺口,于是填补知识的空位就成了他们的内在需要,提问并得到解答就成了他们的迫切需求。比如,学生会提问小数到底应该怎么读?小数、分数、整数样子如此不同,它们可以表示同一个数吗?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除了肯定与鼓励外,还可以有意识地加以分析、组织,并从三方面介入提问:(1)分析提问的角度。不论是联系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提问,还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缺口提问都是好的提问角度。(2)分析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方式可以是求教、抛出讨论话题,也可以是质疑问难,当然还可以是其他形式。(3)分析提问的层次。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将提出的各类问题分层,将围绕本单元的诸多问题序列化,分课时、分层次解决;将围绕某专题的问题统整化,从知识结构的角度逐步深入探究;将关乎个人疑惑的问题悬念化,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分析、组织学生提出的问题,促进问题解决,同时启发学生提出更切入、更有效、更具思考深度的问题。

对于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却不能加以限制。学生的提问要坚持有感而发,坚持听从自己的内心,只有这样才不会使提问沦为形式,才能让教师真正细腻、科学地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活动,把握他们的需求,真正做到基于學生展开扎实而有意义的课堂教学。

(二)探究问题

如果说自主提问是学习的开始,那么分析、解决问题便是学习的展开。能围绕自己提出的鲜活的、富有个性的问题展开学习,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过程。不论是探索与实践,对话与合作还是有意义地接受,学生都会自发地全情投入,兴趣盎然地沉浸其中。

1.探索与实践

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自主探究并亲自实践是每个学生的愿望。他们通过动手操作、画图演算、逻辑推理等方式,可以发现一种现象、一种关系、一个定理、一种矛盾乃至一类困惑,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惊叹、疑惑、好奇又会催生新的学习动力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观察、想象、思考,逐步逼近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研究“小数是否很小”这个问题时,学生就在动手画方框图和画数轴帮助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了充分探索: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小数小——因为开始认识小数时,我们接触的小数都是零点几,都不满1,所以觉得小。小数不满1吗?不对,有1.2,还有2.3。小数都不满10吗?不对,应该还有10.1这样的小数。小数永远比整数小吗?不对,任何整数后面添上点几就比那个整数大了。小数很小吗?不对,在数轴上我们永远可以找到更大的小数,而数轴是可以向右无限延伸的,所以小数可以很大。在循序渐进的探索式提问中,学生收获了新

知识。

2.对话与合作

在基于自主提问展开的学习过程中,儿童的思维是活跃而又兴奋的,相互之间的对话与合作使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思考、探究、分析,相互交融、相互启发,产生了微妙的思维张力。

例如,学生在探索比较0.2和0.5的大小时,有的将小数转化成分数,用已经掌握的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有的将0.2和0.5分别加上单位元,换算为2角和5角来比较;有的将0.2和0.5放到数轴上,看位置比大小;还有的联系考试分数进行考虑。当各种想法画满整块黑板时,学生不仅解决了比較大小的问题,更将小数的意义进行了一次深度、细致、全面的解读。

3.有意义的接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与合作固然重要,但有意义的接受也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准确概念、优化认知框架、掌握良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数学的具体源头和抽象形式之间来回穿行,领悟其间的数学过程和思想方法,进而为自主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如小数的读法、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之间的转化等内容,需要教师用简洁、明确的语言直接讲授出来。在课堂上,当学习活动围绕自主提问展开时,学生就成了课堂的主人,主导着课堂的走向,调控着课堂的情绪。而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应以进退有度的姿态给予恰如其分的点拨与启发。当学生交流得热烈而顺利时,要懂得退,不争主角、不凑热闹;当学生陷入困境时,要适时地进,指点迷津、启发思考。通过适当提炼与点拨,使学生略显含混但不乏个性的见解得以明朗,使学生模糊的认识得以澄清,使学生观念上的错误得以纠正。要相机追问,使学生由知其然的满足转向知其所以然的进一步探究,横向沟通、纵向延伸,引导学生努力打开思维,深入思考,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得数学知识建构,走向深度学习。

(三)反思问题

基于学生自主提问展开的教学是富有活力与创造力的,学生受内在的学习动力而驱动。然而,学生的思考与学习也存在着不连续性和跳跃性,这就要通过反思问题,梳理核心概念,深化思维水平,优化学习方法,从而使数学学习走向严谨化、深刻化。

1.概念梳理

在基于自主提问展开教学的课堂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伴随着解决问题的过程,伴随着探索与对话中的点滴感悟自动生成的,但这种自动的认知在未经梳理提炼时大多仍停留在常识的层面。如三年级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是这样的:0.2、价格、十分之二、1.2、有三个部分、还可以很大……这些零碎的认知还称不上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典型的表象、厘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明确概念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地位,直抵概念理解的核心。这是一个以学生为主的概念加工过程,教师体现的是方法的引导,是过程的陪伴,但最终形成的对概念的认识仍应是发自学生内心的。

例如,通过反思学生对小数的概念形成了这样的认识:诸如0.2、1.4这样的小数,生活中我们经常在价格、分数中见到它。我们现在学的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有密切联系,十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零点几表示十分之几。所以,虽说小数是继整数、分数后认识的另一类数,但它与其他两类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整数1和小数1.0在数轴上就是同一个点。

2.思维推进

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头脑、数学思维,而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和解题层面。应以问题为纽带,思维为主线,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基于学生问题展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地编织和利用儿童提出的问题,推动学生不断研究、反复思考。让他们在从困境到顿悟的过程中不断深化理解、调整策略,提高数学思维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深度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如学生对小数是否很小及小数、分数、整数是否可以表示同一个数这类问题的探究,其体现的是对概念本质的思考,伴随的是数学思维向纵深推进,收获的是深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努力探究,不断经历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实现数学学习质的飞跃。

3.方法优化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学习。当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课堂中兴致盎然,能动性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师就应当上升到研究学问的方法,指导学生反思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改善学生的元认知。例如,学生在探索比较0.2和0.5的大小后,师生就可以一起反思用哪些方法学习了这个新知识:有转化法,将未知的小数大小比较转化成已知的分数大小比较;有迁移法,将两个数的大小比较迁移到钱数的大小比较中来具体讨论;有联系生活情境法,将小数大小比较放到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借用生活经验来判断,等等。所有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这个知识、这门学科,更适用于一切自主学习的过程。在引导学生反思中,教师可以采取先道后术的策略,在思想意识上给予引领,在操作方法上给予指点,艺术化地渗透思想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精神,使学生受益终身。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机会,及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通过长期引导,让学生敢问、愿问、善问、乐问。

[参考文献]

[1]席丽新.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的几种策略[J].教育视界,2021(20):71-72.

[2]何广庆.学生自主提问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教育,2012(01):7.

[3]禹芳.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1(Z2):65-67.

[4]王加林.数学深度学习:从“单一构建”到“多元联结”[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03):64-66.

[5]周先荣.数学深度学习:目标指向与引领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8(06):16-20.

猜你喜欢
现状分析深度学习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