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干预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2-07-03 12:43王宇璇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13期
关键词:常规护理护理干预

王宇璇

摘要:目的:研究俯卧位通气干预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资料,按其具体护理方法分组(实验组、对照组),50例/组。选取时间: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对照组实施仰卧位机械通气,实验组采取俯卧位通气并添加护理干预。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对比两组患儿血气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机械通气治疗前两组各项血气指标对比均无意义(P>0.05),治疗2h后实验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2.00%、14.00%;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96.00%、80.00%。结论: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接受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期间添加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儿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俯卧位机械通气;常规护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13--0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疾病可在短时间内造成新生儿死亡,故对该病的治疗引起了广泛关注[1]。随着现代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也越来越完善,其中俯卧位机械通气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快速提升患儿通气效率,改善患儿呼吸抑制的状态,同时治疗期间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也至关重要[2]。有研究发现发现常规护理及仰卧位通气在上述疾病治疗期间或无法取得预期效果,作用相对局限[3]。鉴于此,本次研究甄选出100例样本,分析俯卧位通气干预护理的实际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综合患儿资料,甄选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其具体护理方法分组(实验组、对照组),50例/组。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平均出生时间1-28(12.68±3.56)d;实验组男22例、女28例,平均出生时间1-28(12.65±3.54)岁。组间性别比例、平均出生时间的数据差异小(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在相关诊断与检查后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临床资料完整度满足本次研究者;(3)100例患儿均符合机械通气指征。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新生儿疾病患儿;(2)拒绝配合研究者:(3)中途退出研究者。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取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两组患儿入院后均通过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对照组实施仰卧位持续正压通气。在进行俯卧位通气前需做好患儿呼吸道分泌物的处理,妥善固定气管导管,短时间内停止营养支持并关闭胃管。在通气治疗过程中,定时变化体位,顺序为仰卧位、侧卧位、仰卧位,每间隔2小时变换一次体位。

实验组采取俯卧位通气并添加护理干预:保持俯卧体位,将患儿头偏向对侧,维持躯体及四肢处于俯卧状态。在实施治疗过程中还需保证患儿双臂与躯体平行,胸部始终贴于软枕上,同时在患儿髋关节、膝关节、脚踝等突出部位放置软垫,以防压力性损伤。在患儿保持俯卧位体位的同时给予胸腹部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加强对患者各项指标的监测,在患儿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期间,根据各项指标波动情况调整相关通气参数,使通气参数始终与患儿具体情况保持一致,避免出现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的情况。在进行插管前详细测量插管位置,在转变体位时根据前期測量数据判断管道是否移位,由此避免管道脱落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治疗期间定期排查管道的通畅情况,及时清理堵塞物。患儿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其呼吸道情况,要求每间隔30分钟检查一次,肺部听诊有痰分泌物时并给予其吸痰处理;给予患儿口腔护理,预防口腔出现细菌感染。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血气血气指标波动情况,包括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Po2)。

(2)对比两组俯卧位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呼吸机引发的肺炎、喉损伤、导管易位。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х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波动情况

机械通气治疗前两组各项血气指标对比均无意义(P>0.05),治疗2h后实验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2.00%、14.00%,见表2。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又被称为肺透明膜病,是指出生后出现的进行性呼吸困难,若未得到及时处理会出现呼吸衰竭,有数据显示该疾病发病在我国该疾病的发病率达1%,致死率达到了20%,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及后期护理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课题[5]。

机械通气是目前临床治疗NRDS较为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治疗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患儿基本的气体交换,达到降低吸氧浓度的效果,目前治疗时多采取俯卧位,原因在于该体位下靠近背部的肺能进行充分的血气交换。随着临床治疗经验的积累,临床工作者发现治疗期间体位选择至关重要若处理不当易出现呼吸机引发的肺炎、喉损伤、导管易位等情况,进而影响预后,故采取科学的体位及护理至关重要[6]。有研究提出对比常规仰卧位,俯卧位通气干预更具优势,在改善通气、减少并发症方面均有良好表现[7]。本次研究对比了上述两种护理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如下:机械通气治疗2h后实验组血气指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造成两组各项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在于,俯卧位通气更有利于肺部附近的血液及气体交换,在改善动脉氧合,增加腹内压方面优势显著,故该体位通气效率更佳。实验组护理策略中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实时调整通气参数能保证机械通气的治疗效率最大化,保证各时间段患儿均可接受到最符合自身情况的通气治疗;气管插管的检查能有效减少导管易位发生的可能,在保证治疗持续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呼吸道及口腔护理能有效避免意外事件发生,抑制并发症发生;体位转换及病房环境的护理能给家属及患儿一个更好的治疗体验。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接受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期间添加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儿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董朝琼,唐小凤.俯卧位通气干预护理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作用研究[J].现代医学,2019,47(11):1420-1423.

[2]邓婉,周玉娥,杨严政,等.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42(6):166-169.

[3]唐龙,聂泽坤,张小云,等.俯卧位通气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20,19(9):48-55.

[4]孙世兰,肖厚兰,林多华,等.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2):2774-2776.

[5]付祥真,罗霖,刘奎,等.不同病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侧卧位与俯卧位通气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3):2919-2926.

[6]拓荣荣,魏萍.俯卧位通气对伴或不伴间质性肺疾病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22,28(2):359-360.

[7]吕光宇,蔡天斌,蒋文芳,等.VV-ECMO单用与联用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33(3):293-298.

猜你喜欢
常规护理护理干预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
目标性心理护理应用于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