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扶贫视角下西兰卡普的可持续设计策略研究

2022-07-04 03:24杨彦温庆武
包装工程 2022年12期
关键词:卡普设计文化

杨彦,温庆武

设计扶贫视角下西兰卡普的可持续设计策略研究

杨彦,温庆武

(武汉大学 城市设计学院,武汉 430000)

探索湖北恩施地区西兰卡普的可持续设计策略。分析隐身于贫困乡村的西兰卡普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对其进行设计转化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对湖北恩施地区西兰卡普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梳理其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传承主体和市场竞争方面的典型性困境与原由;以设计赋能传统手工艺作为设计扶贫的重要手段,基于西兰卡普所面临的困局系统性地提出其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策略。在设计扶贫中,应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协同合作的再创新机制,注重强化造血能力,塑造地域名片,围绕当代消费需求,结合数字化技术进行展销模式、产品供给的升级和创新设计,并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总之,系统性地对西兰卡普进行设计赋能,是西兰卡普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效力并助力当地贫困乡村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设计扶贫;西兰卡普;可持续;设计策略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社会需求的双重作用下,社会各界力量开始关注贫困地区的经济复苏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设计师等参与其中。在2018年4月21日第二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等联合发起“设计扶贫”倡议[1]。以设计介入为核心手段的“设计扶贫”新型模式,在我国脱贫攻坚战中彰显了独特作用和实际价值,为脱贫攻坚的效率与效果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脱贫重点对象的贫困乡村,根植于祖国广袤的乡土大地上,不同的生态地理环境生长出了不同的习俗和独特的文化。基于此,在设计参与扶贫的各项实践中,人们都能看到设计师在努力地从文化中汲取营养,并运用设计的手段和方法对贫困乡村的特定文化底蕴进行挖掘重塑与糅合创新来助力脱贫。传统手工艺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因其自身独特的公共文化属性与产业转化价值,在扶贫实践中更是成为了设计师进行文化研究与设计的焦点[2],是设计参与扶贫的重要方式。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世代相传的手工艺,是土家族的文化精粹,也是当下鄂西恩施地区土家族较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在提振当地文化发展和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中都具有十分可观的价值,然而其目前的发展现状仍然面临着产品形式陈旧、市场接受面窄、传承人群断层等诸多困境,因此,如何以设计赋能,使西兰卡普能在具有当代审美引领的文化消费逻辑中融入市场,创造有效的价值认同和文化传递并获得可持续性的长足发展,是需要思索并探寻的重要方向。

1 设计扶贫中西兰卡普的价值认知

1.1 精神文化价值

西兰卡普历史悠久,做工精巧,独具特色,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生动表现。它既是土家族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土家人们日常生活与生产的智慧,也是土家人精神生活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着土家人的精神心态与审美情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土家人以精雕细琢的作业精神和匠心独运的创造精神造就了西兰卡普“通经断纬”的精湛织造技艺、极富感染力的精妙图案构思和热烈鲜明的丰富色彩搭配。西兰卡普一直内化于土家族的文化发展中,与土家族民俗生活、文化意识等关联渗透,体现着大量与图腾崇拜、美好祈愿、生活理想等有关的文化主题,以无与伦比的想象力表现出审美价值极高的文化观照,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民族印记。作为土家族世代相传的文化符号,西兰卡普反映着土家族集体无意识的文化价值同构,以个体与集体的综合智慧赋予了西兰卡普极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1.2 经济转化价值

在传统社会中,手工艺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正所谓“来百工,则财用足”,灿烂蓬勃的手工艺行业作为“百工”创造出了各类优质产品,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是当时社会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效力。然而工业文明的兴起、机器的发明以其在成本、效率上的优势夺取了传统手工艺原本的生存土壤,使传统手工艺在社会的转型中逐渐走向了边缘化的境地。不过,传统手工艺的深刻危机虽由社会语境的变换而起,也在当下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中获得了新的机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本身悠久而厚重的文化承载,其价值的重心偏移转向了文化属性。基于此,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被重新审视而日益凸显。从文化经济学的角度看,文化价值可以转化凝聚成为文化资本,实现其经济价值[3]。当下国家政策、市场资本和人民精神需求的发展协力驱动了文化产业的开发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消费逐渐跻身市场并占据重要位置,西兰卡普作为恩施地区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其文化价值的产业化开发,对当地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发展大有裨益,更能成为在设计扶贫中帮助脱贫的有力推手之一。

1.3 赋能传统手工艺是设计扶贫的重要手段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支持各地以传统手工艺为重点开展扶贫工作,并在同年选取确定了首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从国家的层面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与措施支持,肯定了传统手工艺的扶贫潜力。

从西兰卡普兼具文化与经济双重价值的角度来看,其更易于在当下具备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成为扶贫的着力点。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西兰卡普作为手工艺,其特殊之处在于它具有较强的可迁移性、可嫁接性[4]。与传统的歌舞、戏曲、风俗、节庆等的现代再生相比,西兰卡普的设计转化受空间、时间、人员规模等方面的限制相对较小,更易于以各式各样的形态重新融入人们的生活视野之中。首先,可以灵活自然地与多种功能载体相结合,例如在家居类用品、文具类用品、纪念性礼品、产品包装等中,都可以在保留其核心技艺特征与审美特质的同时,结合现代功能与审美需求将其进行设计转化,并移植嫁接在这些不同的功能载体上。其次,可以广泛地与不同的环境和场景相结合,既可以分布于日常生活环境中,又可以依附于各类文化场景中,与文化节庆习俗相结合,更能传达其美好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总的来说,西兰卡普能以极大的应用张力来发挥自身特性与价值并更有利于设计的转化,在脱贫工作中展现自己的独特优势,成为设计参与扶贫的重要手段。

2 西兰卡普的可持续问题厘析

2.1 文化认同的式微与传承人才的断层

西兰卡普源自土家族族群长期以来的历史文化积淀,其精湛的织造工艺和丰富的图案纹饰内涵是土家女性技艺的展现和情感的传达,西兰卡普作为土家人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广泛使用于土家族的各种重大文化场域,与土家族的节日庆典、婚嫁丧葬、信仰礼仪等密切相关,曾广受土家人珍视。在社会变迁与发展的进程中,土家族所分布的武陵山片区成为了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土家人相应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也因贫穷和落后而逐渐改变与淡化,西兰卡普原本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因此持续萎缩[5],其使用功能价值和内在文化意蕴不断消解。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生计方式发生改变,就业选择的多元化促使年轻群体走出山寨进入城市,开始接收大众流行文化的熏染,其思想观念、审美意识也随之发生着转变,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已不如祖辈那样强烈,土家人个体与传统西兰卡普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意义的联结也越来越弱化。此外,由于西兰卡普的学习与制作过程艰难繁复,时间投入和人工成本过高而经济效益低下,年轻群体学习与传承的意愿很低,技艺精湛又熟谙其文化意蕴的传统艺人屈指可数且逐渐老龄化,传承人才的培养难以接续,传承与发展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断层困境。在恩施地区内,以恩施市、来凤县为主,现仅有数名代表性传承人和以其个人为核心成立的西兰卡普企业或作坊在从事西兰卡普的生产与销售,且企业内常年从事西兰卡普制作的技师人员规模非常小,普遍年龄也在40岁以上,鲜有年轻人参与其中。

2.2 创新研发的缺乏与品牌建设的滞后

恩施地区内的几家西兰卡普生产企业及传承人作坊所生产的西兰卡普产品的品类较少,应用范围比较狭窄,大多仍旧局限于家居类及服饰类中,以床上用品、壁挂、桌旗、围巾等产品为主。产品也大多沿用传统的形式与样式,缺乏创新的呈现,并未结合当代审美价值的重构与艺术形态进行多元转换,与新时代人们审美取向和消费需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企业和作坊团队中资金及人才的缺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对品牌的塑造和建设长期处于无意识状态,未能在品牌意识的引导下对地区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分析利用,以及对优势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部分已建立的品牌也未能形成完善的品牌形象和清晰的品牌定位,从而未能高效准确地结合其品牌观念和文化属性架构出较为完备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未制定出清晰的营销与推广策略,导致传播力弱、知名度低、市场范围狭窄。此外,恩施地区各西兰卡普企业与作坊规模较小,发展力量薄弱,同行业之间缺乏交流合作、抱团取暖的整体发展意识,因而未能共同举力聚合成如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壶等地区公共标志性品牌格局,在恩施地区西兰卡普一直没有形成以其文化为核心的区域品牌效应,未获得更强的发展效力。

3 西兰卡普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设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更延展的概念和学科的交叉性与开放性,表明设计不仅限于提供产品和服务,且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系统性策略,越来越深入地面向社会的复杂问题,从整体上诊断、分析问题,并置身全局运用设计思维来产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参与扶贫的实践中尤是如此。针对西兰卡普所面临的多方困局,设计不仅要提供产品研发及销售的创新方法,更应在探索可持续的造血发展中发挥全能作用[6]。由此,梳理出了如下具有可行性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3.1 协同合作设计创新

虽然西兰卡普传承人和手艺人拥有通过长期手工实践所积累下来的个人精湛技艺与经验知识,但缺乏现代设计师应具备的系统设计能力与明确的表达能力,无法进行有效的设计创新。由于贫困地区偏远的地理劣势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仅依靠传承人和手艺人自身所掌握的技艺,在当下也并不具备发展的能力,更无法将文化长期地延续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身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商业资本、文化精英和文化持有者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7]。在当今高速发展且联结度日益增强的时代环境下,若要进行西兰卡普的创造性转化及可持续性发展,更需调动官产学研等各个相关方面的力量与资源参与其中,并汇集成多元融合、能动性更强的行动主体。

在协作组织层面,应以政府作为引导支撑,多元主体共同主导来进行协同合作。其中官方力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引导性主体,是整个协同格局中最强有力的推动者[8]。政府可以从政策支持和资金扶助方面创造环境优势,推动西兰卡普文化的协同创新和产业发展,并运用自身所掌握的当地权威信息和资源网络,帮助多元主体高效联结。在研究创新层面,学者及设计团队的介入是西兰卡普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中坚力量,以设计学视角为主线引领相关学科的跨学科协同合作,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形成跨学科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实现设计驱动创新。前期对西兰卡普及其文化生态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田野调查,结合案头文献和实物进行研究,并以观察、参与和访谈等方式与传承人、手艺人共同探讨,找寻实现创新的有效方式。结合数字化技术将调研成果进行可视化呈现,如以跨媒体的方式对物质资料、制作工具与过程、实践场所等进行数字信息采集,对西兰卡普文化中蕴含的图案、色彩、纹样等核心内容进行数字化提取,建立数据库。这些成果不仅是文化保护传播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进行产品设计的重要研究基础。在创新设计中,当地手工艺人提供本土知识和工艺技术,设计团队提供概念想法和创意方案,由此形成知识共享、创造价值的协同关系[9]。在模式构建层面,发展以设计牵头参与的官产学研协同模式,整合政府、西兰卡普传承人群、设计师、高校师生、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完成创新产品的孵化、产品落地输出的有效化和人才的培养,可搭建起良性的可持续协同网络[10],最大程度地发挥“协同”与“创新”的作用。

3.2 地域名片设计构建

面对当前西兰卡普产业发展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的困境,需意识到地区品牌的构建是西兰卡普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出路,是面向市场的重要桥梁,通过系统完善的品牌化运作才能更有效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生造血能力。地区品牌的构建可依托于与地域文化的结合而相得益彰,地域文化形成于不同地域内人们不同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本身已具备文化外观形态和情感内涵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可以为品牌提供典型且持续的创新内容源[11],依托于地域文化更加有利于打造特色鲜明的地区文化品牌形象,获取品牌差异化竞争的最佳条件。

恩施地区西兰卡普的发展亟需品牌意识的注入和引导,着力品牌的构建和完善。以其文化属性赋予为品牌核心价值,塑造品牌文化价值理念,围绕品牌定位建立完善的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如商标、广告、产品包装、企业店铺形象等;再进行市场调研,明晰目标消费群体,结合目标消费群体特征及需求,规划并搭建产品体系,以此进行品牌产品的创新研发设计,并制定品牌营销及推广方案。可以通过打造形象IP,丰富品牌的应用衍生,延展品牌的价值链,与消费者形成更加多元化的互动,助力品牌发展。此外,还应强化品牌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维护品牌权益。

3.3 展销模式设计升级

在数字新媒体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信息获取和传播的途径与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更加多元、立体、高效。西兰卡普的设计转化与创新发展也必须借助数字新媒体来获取更强的生命力,因此需要建立并完善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综合展销模式。

线下销售可以申报设立专门面向西兰卡普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传习基地、工作站,并在当地旅游资源的背景下打造出集展示、观光、文化、销售、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景点。例如湖北允曦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创立的西兰卡普传习基地,结合了西兰卡普文化风貌、制作工艺的系统展现,并以优质的销售门店嵌入手工体验的打造,采用多元方式展示并传播西兰卡普文化,见图1。同时,展会也是非常有效的推广和销售平台[12]。各项知名的专项行业展会,市场规模较大,影响较广,汇集的人员多为行业人士,现场体验性也较强,能为优质产品的推广销售带来更多的机会。此外,可借助相关扶持政策与企业的相互关联,结合企业定制及品牌联名产出更多文化创新产品并代为销售。

图1 恩施五峰山西兰卡普传习基地现场

在线上销售方面,需立足于数字新媒体,结合当下流行的传播模式,一是入驻淘宝、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或自主开发APP,并邀请相关专业团队完善电商门店视觉形象的设计、消费体验的打造和整体运营;二是自媒体形式的品牌微传播,例如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平台的营销,在各平台以品牌官方账号及时推送品牌文化、广告、产品和活动等信息,在新媒体平台直播间开设专门账号进行直播展示、带货销售,推动其数字形态的传播,借助数字新媒体的力量来获取市场发展空间更大的突破。

3.4 产品供给设计打磨

随着物质文明和现代技术的蓬勃发展,当代社会经济形态已转变为围绕消费展开的消费社会,其中的显著性特征便是文化消费的高度融入与商品质性的符号消费转向[13]。在这种环境下,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不仅局限于商品的原始实用功能,也更多来源于附着在产品中的文化意义,由此,原本价值单一的产品开始增容,文化意义的影响效力也可以直接提升产品的经济空间。随着产品的组成加入了意义层面的内容,也使产品更多地超越了单纯的使用价值并纳入了符号价值。西兰卡普本身就携带着优秀的文化印记与审美精神,对西兰卡普进行设计转化,就应该着力把握并凸显其自身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和所标识的文化符号、审美符号,从而重新进入现代社会的消费链条中。

从产品设计而言,一是要活化西兰卡普的功能价值,使其重新存在于现代市场环境中,以新的表现形式和组合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二是要在围绕其文化特性的同时,对西兰卡普产品的形式维度进行现代审美需求的转化。传统元素的直接挪用获得的只会是僵硬的、毫无意义感的符号,无法使其得到面向时代的更新和蜕变。由此,应在分析其原型的基础上提取其内在的核心特质,即从图案、色彩、造型、工艺、材料等中提炼出具有文化凝结和审美选择的特征元素,将其进行整合归纳以形成特有的文化符号,并依据现代审美规律将具有特定内涵和意义的文化符号与产品相结合,以此触发消费者的文化共鸣和认同。由此需要深入理解西兰卡普核心特质背后的文化意象和内涵,并准确把握现代的审美倾向和特征,发掘并建立西兰卡普各核心特质与现代审美的内在关联[14]。此外,设计师还可以使用现代设计语言,将西兰卡普表现形式进行延展和新的演绎,结合新型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创新,丰富工艺与材料的选择,以进一步提产品的品质感与时尚感。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温兆阳老师与湖北允曦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设计的西兰卡普文创产品,便是从西兰卡普最具文化凝聚的图形符号中,选取了粑粑架花、梭罗丫花、蜘蛛花、阳雀花、万字流水纹、四十八勾等典型纹样作为设计来源进行创意转化。在保留其原本所承载的美好文化意涵的基础上,将图形和色彩进行提取和数字化处理,通过提炼、概括、重组、嫁接等设计方法和手段在应用转化中将其进行延续和融入,并强调与现代审美语言的结合来对其核心的符号特质进行表达。在应用载体方面,选取当下生活中的必需用品,如口罩、晴雨伞、保温杯和帆布包等,并在应用组合中结合载体的功能、造型、材质、尺寸等进行综合考量,以实现西兰卡普文化符号的高质量创新输出,见图2—4。

从产品体系搭建而言,应依据品牌定位及目标人群划分产品线,一方面以文化创意产品的批量生产助力产业化道路与品牌文化传播效力,建立文化主题资源库,多维度地进行产品横向与纵向的拓展;另一方面以高端定制的经典产品供国礼馈赠或收藏所用,传递并提升产品与品牌的核心文化价值。

图2 西兰卡普文创口罩设计

图3 西兰卡普文创晴雨伞和保温杯设计

图4 西兰卡普文创帆布包设计

3.5 优势资源设计整合

乡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和旅游资源较为丰厚,加之浓郁的少数民族人文风情和乡村风土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优势,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由此,可以在恩施地区的旅游区域、土特产中也融入西兰卡普符号,进一步推动西兰卡普与旅游资源和当地土特产的有机结合与融合发展,也是其产业版图扩张的优选之路。例如,将西兰卡普创新产品的设计与核心旅游景区、公共服务区、餐饮、酒店民宿等空间的展陈设计相结合,增强文化普及力度;同时还可以将其与地区特色农产品结合进行设计转化,运用于当地著名的特产中,例如恩施玉露、印花硒糍粑、小村红衣花生米等的包装上,在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的同时也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

4 结语

对西兰卡普进行系统性的设计赋能,一方面可以通过设计与经济的密切联系,推动其作为文化产业融入发展,使其成为当地贫困乡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更好地改善贫困民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将西兰卡普文化广泛传播传承,并助力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生成更具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基因的“中国设计”[15],逐渐提高地区乃至国家的文化认同。由此,更需要发挥设计在不断发展中所具备的自身特性和优势,系统性地在传承主体的协同、地域名片的构建、展销模式的升级、产品研发的创新和优势资源的整合等方面融会贯通,构建起由多方力量组成的联合体,并以品牌意识和产业化思维进行市场化运作,不断开拓西兰卡普传承保护和转化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为西兰卡普自身走向可持续性发展之路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1] 《设计》编辑部. 设计扶贫[J]. 设计, 2020, 33(18): 6.

Editorial Board of Design. Desig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J]. Design, 2020, 33(18): 6.

[2] 郭寅曼, 季铁, 闵晓蕾. 非遗手工艺的文化创新生态与设计参与价值[J]. 装饰, 2021(5): 102-105.

GUO Yin-man, JI Tie, MIN Xiao-lei. Culture Innovation Ecology and Design Participation Value of ICH Craft[J]. Zhuangshi, 2021(5): 102-105.

[3] 谭宏.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 理论探讨, 2008(2): 84-88.

TAN Hong.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Economic Valu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J].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2008(2): 84-88.

[4] 张娜. 后工业时代手工艺文化的审美重构及其实践路径[J]. 江苏社会科学, 2020(5): 159-168.

ZHANG Na. The Aesthetic Reconstruction of Handicraft Culture in the Post-Industrial Era and the Practice Path[J].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2020(5): 159-168.

[5] 李然. 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重构与传承发展体系再造——以土家织锦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9(3): 89-94.

LI Ran.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forging of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System—A Case Study of Tujia Brocade[J].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7, 39(3): 89-94.

[6] 杨勇波, 李怡, 李茜. 设计扶贫视域下十八洞村苗绣产品开发的困惑与对策[J]. 四川戏剧, 2020(8): 67-70.

YANG Yong-bo, LI Yi, LI Qian. Confus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iao Xiu Product Development in Shibadong Vill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Design[J]. Sichuan Drama, 2020(8): 67-70.

[7] 桂胜, 孙仲勇, 李向振. 文化空间再造与少数民族“非遗扶贫”的路径探析——基于鄂西恩施市的田野考察[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 40(1): 29-35.

GUI Sheng, SUN Zhong-yong, LI Xiang-zhen.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pace and the Path of Minority Nationality's "Poverty Allevi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ield Investigation Based on Enshi City, Hubei Province[J].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19, 40(1): 29-35.

[8] 田阡.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 2015(4): 30-34.

TIAN Qia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J]. Social Science Front, 2015(4): 30-34.

[9] 张朵朵, 季铁. 协同设计“触动”传统社区复兴——以“新通道·花瑶花”项目的非遗研究与创新实践为例[J]. 装饰, 2016(12): 26-29.

ZHANG Duo-duo, JI Tie. Collaborative Design "Trigger"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ommunity: Case Study on Design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New Channel · Hua Yao Hua" Project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 Zhuangshi, 2016(12): 26-29.

[10] 季铁, 郭寅曼. 针对设计参与的特色文化产业的产学研模式探索[J]. 包装工程, 2017, 38(24): 18-22.

JI Tie, GUO Yin-man. Exploring on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Mode in the Field of Featured Cultural Industry Involving Design Disciplin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7, 38(24): 18-22.

[11] 刘维尚, 刘卓, 秦嘉霖. 地域文化与农业区域品牌形象IP的融合策略研究[J]. 包装工程, 2021, 42(18): 262-268.

LIU Wei-shang, LIU Zhuo, QIN Jia-lin. Integration Strategy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Agriculture Regional Brand Image IP[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18): 262-268.

[12] 田顺. 基于产品供给侧优化的传统手工艺设计扶贫相关问题研究[J]. 装饰, 2020(11): 138-139.

TIAN Shun. Research on Poverty Alleviation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Design Based on Supply-Side Optimization of Products[J]. Zhuangshi, 2020(11): 138-139.

[13] 张瀚文, 刘诗韵. 生产美学视域下传统手工艺的当代突围[J]. 四川戏剧, 2019(9): 134-136.

ZHANG Han-wen, LIU Shi-yun. Contemporary Breakthrough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 Aesthetics[J]. Sichuan Drama, 2019(9): 134-136.

[14] 尹婧, 田余辉. 符号学视角下西兰卡普当代重构研究及实践——以手鞠为创作载体[J]. 设计, 2021, 34(13): 46-48.

YIN Jing, TIAN Yu-hui.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Reconstruction of Xilankap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Taking Temari as Creative Carrier[J]. Design, 2021, 34(13): 46-48.

[15] 张旻雯, 张明. 艺术改变社会: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的探索之路[J]. 装饰, 2019(7): 64-71.

ZHANG Min-wen, ZHANG Ming. Social Innovation through Art: A Path Explored by Public Art Coordination Center[J]. Zhuangshi, 2019(7): 64-71.

Sustainable Design Strategies of Xilankap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sign Poverty Alleviation

YANG Yan, WEN Qing-wu

(School of Urban Desig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00, China)

This paper aimsto explore the sustainable design strategy of Xilankapu in Enshi area of Hubei Province. Firstly, it analyzes the cultural and economic values of Xilankapu, which is hidden in poor villages, and explores the importance and feasibility of designing and transforming it; secondly, it conducts a field study of Xilankapu in Enshi, Hubei, and sort out the typical dilemmas of inheritance subjects and market competition in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reasons; finally, it uses design to empower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as an important tool for design poverty alleviation, it proposes a design strateg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Xilankapu based on the dilemma faced by Xilankapu. In design poverty alleviation, we should build up a reinvention mechanism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and collaborative cooperation, focus on strengthening the "blood-making" ability, shape the regional name card, upgrade and innovate the design of exhibition mode and product supply by combining digital technology around the contemporary consumer demand, and integrate the advantageous resources to realiz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In conclusion, systematic design empowerment of Xilankapu is a feasible and effective path for Xilankapu to g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ffectiveness and help the economic progress of local poor villages.

design poverty alleviation; Xilankapu; sustainable; design strategy

TB472

A

1001-3563(2022)12-0423-06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12.054

2022–01–18

武汉大学教学改革建设项目(413200054)

杨彦(1995—),女,硕士生,主攻艺术设计。

温庆武(1963—),男,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基础教育、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公共艺术。

责任编辑:陈作

猜你喜欢
卡普设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BUBA台灯设计
送走一只狗
谁远谁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西兰卡普之恋
有种设计叫而专
卡普与卡普(①初来乍到)
吸干——卡普(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