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普校师生理解融合教育

2022-07-05 05:15黄婉悦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7期
关键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

黄婉悦

【摘要】随着国家对融合教育的推广和支持,越来越多的特需儿童通过专业科学的评估后进入普校,他们能够和普通发展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随班就读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遍地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关键词】普校师生;融合教育;特殊儿童

有这么一些人,他们从出生开始便注定其成长之路充满挑战,他们是特殊需求人士,影响更深的是他们的家庭。“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康庄大道也好,羊肠小道也罢,通向文明、和谐、进步社会的方向离不开大众对社会特殊需求群体的关注和支持。法律的明文规定让特殊需求儿童进入主流学校学习有了权利保障,但是现实中,随班就读面临的困难是多样的,存在特性和共性。相关专家、研究者、特殊教育人员、家长们一直致力于改善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困境。针对共性的问题“如何让普校师生理解融合教育?”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包容、支持有特殊需求儿童融合学习和生活,为此我们可以做出哪方面的努力?基于此,笔者作以下探讨。

一、行动胜于语言

近年来,融合教育是特教界的热门话题,很多家长抱团取暖组群,其中并没有普通家长,融合教育实践下的随班就读,许多特需学生和他们的影子老师都被边缘化,很多普校师生对融合教育不了解,更谈不上理解。许多不同的声音充斥在随班就读环境中,有支持的、有表示怀疑的、有抱怨困难的,也有倡导关爱的……殊不知,加剧随班就读学生的融合教育困境就是说得多,做得少。面对不理解,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去解释:何谓融合教育?融合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做好融合教育?可是当我们好为人师或者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唤起或者抨击主流大众的意识缺乏或者不作为时,可曾考虑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自由。我们要让融合教育落地,真正从实际可操作的行动上着力,为单薄的语言升级效用,避免举大旗、喊口号,理所当然地指挥普校师生要去做什么、怎么做,更要杜绝无理要求和索取,而忽略了自身也要行动起来,例如,努力提升特需孩子各方面的适应能力、撕掉特需学生身上的标签、实施无障碍和个别化教学、拓展特需学生的兴趣爱好等。

二、放大学生的闪光点

作为学生,被欣赏是一件多么让人快乐的事情。放大学生的闪光点,发挥特需学生的优势,不仅能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和存在感,帮助他们稳定情绪,而且能够让普校师生看到他们的优点,而非一无是处。在普校教师和学生眼中,他们会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在集体中尽其所能地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突破自我,为集体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努力成为一个发光发亮的存在,去照亮身边每一个人。人与人的相处互动多少带有一些主观性,我们都会不自觉被身上带有某种优点和特长的人吸引,进而靠近产生互动。跨出理解的第一步是愿意了解,普校师生看到特需学生优良的一面,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他们的情况,进而看到他们的需求,回应他们的需求,是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自发愿意多么难能可贵,融合教育是要真正被看见,看见他们也有闪光点,不是怜悯和忍让。

三、摒弃弱者思维

作为家长、特教工作者要摆正心态,切不可有“我弱我有理,我弱你们就应该照顾我”的想法。在主流教育中,随班就读给人的感觉是在夹缝生存,困难重重,有诸多因素导致,不可一概而论。我们作为当事人,自然会拼尽全力,突破难关。但有些人打着弱势群体的口号,做着损人利己的事情,仿佛这世界都对不起他们,大家都要体谅、忍让他们,甚至妄想有“特权”。一旦出现这样的想法,很可能会掉入思维陷阱,让周遭的人感受到压迫和道德绑架感,对融合教育的推广和实施百害而无一利。面对普校师生,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是融洽的,彼此互助互惠,谁也没有低人一等,需要施舍,更不能博同情无下限地索取,拿出“我弱我有理,破罐子破摔”的架势来。从弱者的位置走出来,摆正心态,正向思考,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四、关注融合的过程

每一位在融合教育中实践付出的人都应该放下不必要的执念。让普校师生拥有融合意识,理解融合教育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不能一蹴而就的成长过程。在这个信息互联网时代,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非常多,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不会盲目地跟风或者受某个言论左右。我们要有耐心看待学生的发展,更要有耐力去跋涉融合教育的漫漫长路。妄想通过一场讲座或者一次宣导就让普校师生理解融合教育是不现实的,与融合教育有关的思维意识、教学理念、教学策略、行为干预的方式方法、个别化支持都需要沉浸式输出、实施、反馈、调整。只有当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结合实践,呈现效果,才更有说服力和示范意义。结果和目标导向有一定指导作用,但还需要我们把关注点放在融合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深切剖析普校師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影响,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参与到融合教育。例如,普特教师共同讨论制定特需学生的作业单、同侪合作值日、组成兴趣小组等。

五、换位思考,尊重选择

同理心和同情心很大的区别在于,要尝试在不同中寻找相似,找到自己与对方的联系,体察对方的需求,尊重个体的选择,而不是“我觉得榴莲很香很好吃,我就要勉强一个受不了榴莲气味的人跟自己一起吃,吃不了还说对方不识货,没品味”。人际关系是非常多元化的,不止亲朋好友,也不单有单向帮扶的关系。让普校师生接纳不同能力的人平等共融,不是要求他们放弃对更美好的追求,不是要他们只能做一样的事情、只能被迫接受。例如,安排指定的同桌、指定同学和特需学生一起玩等。而是让特需学生自己去选择,尊重他们的选择权。教师应换位思考,尊重不同个体的独特感受,不强加自己的期待,不勉强别人在痛苦中作出牺牲和妥协。成长路上,教师和学生都在互相学习和成长,特需学生不再是被单方面关照的,而是要逐渐学习与他人互帮互助,尊重他人的选择,形成良性的人际关系。

我们想要的融合教育是多元共融,互相成就。理解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正性双向的互动过程。

责任编辑  陈  洋

猜你喜欢
特殊儿童融合教育
浅析特殊儿童管理的教育困境及解决对策
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权法律问题研究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谈主题月活动让随读生绽放笑容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融合教育中的同伴支持:一个未被利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