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培育工匠精神,以非遗涵养文化自信

2022-07-05 05:15刘欣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7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劳动教育文化自信

刘欣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深化教育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劳动教育因其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学校传统的劳动教育更多地是对学生进行单纯体力劳动的训练和劳动技能的培养,而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却相对薄弱。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悠长的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流传、保留下了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劳动教育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既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既能,还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涵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劳动教育;工匠精神;非遗文化;文化自信

我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代代相传的农耕文明孕育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也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劳动教育却越来越薄弱,工匠精神越来越可贵。在小学的校园里,劳动教育也逐步简化為了简单劳动技能的培养(如,系鞋带、简单家务等)。这样的劳动教育是单薄的、局限的,真正的劳动教育应该是让学生通过习得简单、实用的劳动技能,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工匠精神。为此,将劳动教育与非遗传承结合起来,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劳动教育与非遗传承概述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必须开展的活动。非遗传承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实物和场所。以广东省为例,其拥有的非遗项目很多,比如,“广彩瓷烧制技艺”“粤绣”“广州榄雕”“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广州饼印制作技艺”“西关水菱角制作技艺”“佛山木板年画”等,它们都与劳动有着密切的关联,且都需要细致、精益求精的劳动。非遗的校园传承可以说是非遗传承的一大路径,而校园中的劳动传承则是重要的阵地。在劳动教育中融入非遗传承,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还能够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统文化,促进非遗传承,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劳动教育与非遗传承的融合路径

将劳动教育与非遗传承进行融合,具体来说可以从了解非遗技法,领略非遗神韵、进行劳动体验,培育工匠精神、融入传统文化,涵养文化自信这三个方面着手。下面,笔者将结合我校所开展的非遗传承活动,就劳动教育与非遗传承的融合路径展开论述。

1.了解非遗技法,领略非遗神韵

能够进入非遗名录的手工艺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和浓厚的神韵,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都极高。但小学生难以自己了解和感受这些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将劳动教育与非遗传承相融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非遗的技法,领略非遗的神韵。

例如,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把“广彩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校邀请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彩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艺明及其夫人冯瑞华与学生进行了一次的非遗体验活动。工艺大师在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色彩丰富,层次细腻,尤其是通过两种及以上调料调出复色来增强作品的层次感。在活动中,赵老师将广彩的历史起源、艺术风格、题材、制作工艺等介绍给了学生,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彩绘、开幅、车线、令圈、写瓷黑、填色等工艺,使学生在了解非遗广彩瓷的制作技法的同时,领略“广彩瓷烧制技艺”的神韵。

2.进行劳动体验,培育工匠精神

劳动者的素质微观层面关系到了劳动者个人的未来发展,宏观层面则关系到了国家、民族的发展。正因为有了大国工匠的执着专注、一丝不苟严谨实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才有了“嫦娥”奔月、“祝融”探火,“蛟龙号”“天宫一号”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因此,培育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中职、高职院校的责任,还应该渗透到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中。通过让学生进行劳动体验,进行非遗技艺的体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

例如,我校邀请广州市非遗传承单位“耕酸堂”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柏浩,带领学生亲子家庭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能工巧匠,非常‘筷’乐”制作红木筷子的活动。在活动中,刘师傅为学生及其家长讲解了筷子的起源、形制、材料和工艺流程,并带领大家一起制作筷子。制作筷子是非遗传承项目“红木工艺制作”的木工必修课,需要经过开料、刨料、打磨、雕刻等几个环节,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细心,才能让又粗又方的木料变成红木筷子。尤其是打磨环节,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打磨环节一般分为两个部分——髹饰前在作品木质上的磨光;髹饰后在漆面上的磨光、推光。在不断的打磨过程中,学生体验了传统文化,体验了非遗技艺,感悟到了要想制作优秀的手工艺品,就必须要细心、细致,必须要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融入传统文化,涵养文化自信

时代在发展,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能仅仅是单纯地进行劳动技能的灌输,还应该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同时传承传统文化,通过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涵养文化自信。

例如,我校所举办的“活力传承,核有乾坤”微型榄雕展览揭幕仪式及榄雕技艺体验活动中,学生跟随曾昭鸿老师了解千年的榄雕文化,了解榄雕的发展、起源、种类、制作流程等,了解到榄雕的选料和工艺,了解榄雕的知识,认识到榄雕所凝结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制作属于自己的榄雕作品。学生通过活动,真切地感受到榄雕虽小却能刻画生动、体微艺精、出神入化,了解到榄雕中蕴含着匠人们精湛的工艺,也认识到小小的榄雕中所传承的博大精深、璀璨的中华文化。让学生在体验中传承文化,在践行中树立起文化自信。

如今,互联网时代的小学生所接触的新兴文化是非常多元的,对于传统文化的接触则相对较少,文化自信的培养也是一大难点。为此,我们呼吁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仅是在智育和美育层面,在劳育方面也应该加大力度。我们坚信,伴随着学校劳动教育与非遗传承教育的融合、非遗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一定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结语

上文笔者从劳动教育与非遗传承概述入手,就三个层面来分析了劳动教育与非遗传承的融合路径。将非遗手工劳动项目纳入到劳动教育中,能够很好地使学生在劳动中体验非遗文化,在非遗传承中培养劳动精神,进而增强文化自信。为此,学校方面应该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与劳动教育结合的路径,并且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制度,使劳动教育更丰富、更多元、更深入。

参考文献:

[1]顾明远.马克思论个人的全面发展——纪念《资本论》发表150周年[J].教育研究,2017,38(8):4-11.

[2]苏巧丽.传承非遗文化 培养劳动素养——安溪竹藤编手工艺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新教师,2021(5):24-25.

[3]徐欣.基于劳动教育的非遗类校本课程实施策略——以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实验小学为例[J].现代教育,2019(10):16-17.

[4]吴建锋.乡土视域下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视界,2020(7):34-35.

[5]赖泰荣,赵广忠.传承非遗文化 创新劳动教育——访重庆市荣昌区教育委员会主任雷华初[J].中国德育,2021(14):53-56.

责任编辑  温铁雄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劳动教育文化自信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