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艺术课程基地建设的思考

2022-07-05 06:38昌洪宽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美育艺术课程

昌洪宽

课程基地建设是普通高中转变育人模式、转型升级发展的具有创新意义的课程改革实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构建高中艺术课程体系,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让学生在课程体验过程中感受艺术,进而达到领悟艺术的真谛、提升學生综合素养、回归教育本质的目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将其摆在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充分肯定了美育在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并明确指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代表着党和国家对美育在育人方面重要价值的认可和支持。这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关于美育的最高位表达。对于一所省级高中艺术课程基地学校来说,是机遇更是使命。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期。我校依托课程基地建设,围绕立德树人,转变高中育人模式转型升级,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艺术与科学技术,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艺术学科的人文价值等方面,深入挖掘校本和区域课程新资源,整体建构学校课程体系,深度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开创了具有学校特色发展的新空间。

一、体验是最好的课程实施策略和方法

高中艺术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丰子恺在《艺术修养基础》中谈到了眼睛和耳朵的用法。关于眼睛的用法,他认为:“我们生就一双眼睛,原来是叫我们看物象的。我们被叮嘱,既要用眼睛看物象本身,又要看事物的意义。小孩出生不久还记住这一叮嘱,后来则忘了上半句,留下了下半句,专看事物的意义了。”显然,这与教育相关,因为大多数学校的教育评价是针对考试成绩的。这造成了艺术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只能专注于文字、数字和其他符号,换句话说专注于意义了。随之用于感受美的感官变得迟钝,审美愉悦也就大为降低。

没有体验就没有美育,没有创造就没有美育。我们可以知道《黄河大合唱》是谁写的,但是如果没有亲身感受,没有到现场参与合唱,没有用生命的原始力量去怒吼的体验,我们能够感受到它的美吗?体验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体验是身临其境的,在一种包容的环境中,开放所有感官,感受对象的形状、色彩、材质、肌理、空间、声音、气味、温度、表情、动作等,从而获得相应的美感和愉悦。间接体验则是借助于图像、影像、乐音、人造环境等,通过想象获得美感和愉悦。不论哪一种体验都不能脱离感官,因此审美体验必须要培养敏锐的感官。乔治·桑塔耶纳指出:“美感教育就在于训练我们去观赏最大限度的美。”其中所言的观赏,同样离不开感官的参与。为此,我校开设众多的艺术课程,参照国家课程标准,重新定位我校的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在“继承与创新”“自主与合作”“审美与实用”的多重维度中,构建基础性、拓展性、创作性的三级艺术课程组成的高中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开口唱、亲自演、动手画,让他们在体验中提高审美素养,发展感性思维。尤其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科技、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社会四个维度开设了众多课程,让学生去体验。

(一)变革艺术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和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艺术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方面的训练,使其掌握多种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积极思考,参与活动,亲自实践,直接感知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①设置多种“自助餐”式社团活动,提供选择性学习机会。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求知心理去探索、去学习,使学生始终在较兴奋的状态下学习、思考,有利于激发其大胆想象,大胆讨论,开发潜力,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②组织专题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写生、观摩以及展示等活动,充分挖掘艺术教学中的“情趣”因素,巧妙地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学生的成才渠道。使艺术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愉快,达成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快乐的目标,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创作的能力。

(二)开发满足学生需求的丰富的特色课程资源

我校因地制宜地进行艺术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开发,充分发挥艺术课程的教育功能,将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追求。

1.开发校本化学习资源库。设计、编制丰富的艺术校本课程及其教学课件、教学案,将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变为推进艺术课程实施与有效生成的有利条件,使学校开设的艺术课程教学更合理、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学习的平台,为广大艺术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有效地提高艺术课程教学质量。

2.建立艺术微课资源库。微课学习系统的建立为师生提供了很好的互动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建立个性化的自主自助学习系统。主要分为鉴赏类和实践操作类两部分。教学形式以教学视频和设计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现,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点击相应的网址即可进入学习情境。通过微课平台,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解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开发当地社会文化资源。扬州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方式搜集相关资源,定期邀请扬州民间艺人走进校园,让学生与民间艺术“零距离”接触,感受家乡的民间艺人;如扬州的漆器、玉器、民间剪纸等,并先让学生制作一个调查表,罗列要搜集的内容及途径,利用美术鉴赏课或讲座形式,将学生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分享。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艺术节的美术作品展,参与设计艺术节的标志与活动宣传招贴画,探究组织艺术文化活动的目的及意义。F80849DF-0E0D-4572-BCF0-165EECEBDB69

二、亲身感受是理解艺术形式法则最好的方式

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们积淀了一些基本的艺术形式美法则。就普遍情况而言,这些形式美法则助力于人们生活和艺术中的审美实践和判断。比如,美术学科中的多样与统一、对比与协调、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声、和谐、重复、平衡、递进等。在美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有策略地渗透这些形式美的法则,帮助学生在审美实践中体会形式美的法则,并将其与丰富多样的审美对象进行匹配,从而提高审美判断力和创造力。

构筑具有审美品质的校园环境也是很重要的方面。一个学生进入学校之后,一待就是3年,甚至更长,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态度和趣味。学校应该是社会上最具有文化和审美品位的地方,在学校逐渐养成的文化态度和审美趣味,将作为学生的趣味参照,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学校应该将校园环境的改善和美化视为一种教育行动,在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布局、材料的运用、建筑的样式、色调的选择、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乃至于校徽、校旗、校歌等方面都要体现审美的要求。为此,我校高度重视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我们的校园宽阔恢弘,环境幽雅:雕梁画栋游走在亭台楼阁间,琉璃红瓦掩映在绿竹浓荫处;杏苑革故鼎新,介园丹楹刻桷,槐园幽深静穆,萃园万物葳蕤,惠园草青叶红;这里春日鸟啼林,夏日蝉鸣柳,秋日枫叶红,冬日雪掩松。整个校区环境优雅,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既洋溢着浓郁的园林气息,又氤氲着古朴的书院风采。

我们除了利用好学校的资源之外,还充分利用社会文化及艺术资源,例如博物馆、美术馆、剧院、音乐厅等,增加感官刺激的幅度、强度及新奇性,以获得更好的美育效果。同时,学校创造条件,开设自己的艺术场馆。另外,还通过各种方式引入艺术教育的人力资源,包括驻校艺术家、退休的艺术家和工艺师等,开展美育的专项教学。如此,学校美育教学才变得更饱满和充实。

(一)开发多维互动的学习与评价平台

1.建设基于“互联网+”的E艺术互动学习平台。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的互动学习平台的研发,实现学习现代化、服务人性化、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的数字信息平台。开发人机互动、自主测验、自我展示的艺术课程学习的设备及场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内生机制的产生。E学习平台主要包括:资源检索平台(通过网络检索了解中西方名家名作或有关美术史、音乐史等方面的知识,也就是“网上艺术馆”);学习平台(通过视频教学解决艺术基础科目基本教学,也就是“微课教学系统视频点播”);展示交流平台(通过论坛形式展示“课程笔记”和“课程讨论”,如艺术专业课学习笔记和心得,以及针对各门科目的难点重点作深入剖析);活动开展平台(便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个人艺术空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代表作按时间阶段上传,全面地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以便于教师和同学评价)。该平台能够全面地反映出学生调查研究、收集信息、分析判断、综合运用的实践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该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掌控,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并依此对学生做出发展性评价。艺术创作实践平台(用于计算机技术进行音乐改编、音乐创作、3D打印(雕塑类)等)。

(二)建设基于体验式学习的艺术实践操作平台

成立门类丰富的艺术社团。依托学校校本课程,开展多个学生社团活动,扩大学生的学习领域,满足学生审美学习的需要,提供多样的学习渠道,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建设健康、文明、和谐的现代校园文化。

设立校内艺术工作室。打破原有班级模式,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项目,实行“走班制”,学生在工作室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新实验。

建立校外户外写生、实践基地。在学校附近的湿地公园、大运河风光带等地建立学校固定的写生实习基地,在教学和管理上建立一套完善的方法,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外出写生,通过对大自然写生训练,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回校后举办汇报展评活动。与大运河博物馆、扬州八怪纪念馆、扬州双博馆等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实践基地。通过实践,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为学生未来从事艺术职业或其他职业拓展发展空间,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领悟是艺术素养提升的最本质方式

真正的领悟是领会晓悟。在艺术领域的领悟是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对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清代秦笃辉的《平书·文艺下》中的“读书作文,以领悟为上。无所领悟,虽十年八年归于无益;有所领悟,虽一刻两刻可以有功。”我们的高中艺术课程标准中将“审美判断”作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这说明审美教育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欣赏与创作相融合的。高中美育工作应该是全面、系统而又浸润的、濡染的。它深刻地融会于中学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教会我们学生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来打量这个世界,教会他们在物质化的社会中保有心中的净土,教会他们以中国立场、全球视野来开看待社会,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人文情怀投身到生活的洪流之中……所有这些,才是真正的美育,一种带有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和人生坐标意义的“美育”,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和取舍,她是自然美的升华,相由心生景随心转,你的内心是什么,你的作品就是什么,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都不一样。为此,我们要积极引导我们的学生积极去领悟艺术的真谛,积极主动地去获得审美享受。围绕艺术素养的提升去感受艺术进而培养出审美的素养。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艺术欣赏和创作中,通过感受物象和声音的形式,获得感官的愉悦和审美享受,进而引发对物象的图像及声音意义的思考和理解。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价值追求,关注师生的生命幸福,让学生不断摆脱自我的束缚,走向更宽广的精神高地,艺术课程体系体现出和谐、包容的特质,处处给人以愉悦的美感,陶冶师生的性情,孕育着师生心灵深處对美的无限追求。我们的课程基地实施所追求的正是这种从优美到崇高,达到人性的高尚的教育改革。

一位教育家说过:“我们的教科书和教学大纲规定了我们应该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有一项最重要的东西却没有规定,这就是幸福。”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上,把“教”转变为“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自己探索,与同伴合作,多活动,多思考。一个有艺术素养的人一定会是幸福指数比较高的人。我们的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渴望、追求真美善的天性的工作,更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工作。必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发展,引领普通高中教育回归本质、遇见未来。F80849DF-0E0D-4572-BCF0-165EECEBDB69

猜你喜欢
美育艺术课程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纸的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