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行为治疗对伴疼痛的慢性失眠症治疗效果

2022-07-05 06:59杨燕郭亮游岚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认知疗法失眠症评分

杨燕 郭亮 游岚

(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乌鲁木齐,830002)

慢性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是指出现失眠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每周至少出现3次睡眠障碍的疾病,临床上慢性失眠伴随不同程度的疼痛问题越来越突出,临床表现为头痛、肢体疼痛、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困难等[1-2]。长期熬夜和精神压力大是造成慢性失眠症的主要成因。有相关调查指出,失眠症会在各个年龄阶段发生,我国25%的成年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中8%为慢性失眠症患者[3]。失眠可引起身体一系列连锁反应,长期失眠会导致黑眼圈、皮肤松弛、面色暗沉,并会对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较大影响[4-7]。失眠症实际是非常普遍的问题,发病人群广泛。临床上对失眠患者的治疗分2个方面:首先要对患者进行正确知识的输送,告诉患者什么是真正的失眠症,失眠并非1~2次的失眠或仅仅是睡不着觉,实际失眠也有非常严格的定义,比如每个星期有3次以上的睡眠不好,包括入睡困难,躺到床上30 min还没睡着,是入睡困难;睡眠中容易醒来,一晚上醒2次以上,并且醒来以后不能再次入睡,或者早醒,早晨3~4点就醒来,不能再入睡,是睡眠障碍;这种情况的非药物治疗,首先要保持正确的认识,有睡眠知识的正确认识再采取行为方面的治疗;行为方面的治疗主要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只有困倦的时候、想睡的时候再睡觉;如果在床上躺30 min还没睡着,就应该离开卧室,等困倦时再次上床睡觉,所以要建立一个床、卧室和睡觉之间的关系,即想睡觉的时候再睡,不想睡的时候一定要离开卧室;失眠症的药物方面的治疗也有许多,医生会开具一些药物,可以直接在医院或者药店买到,有些药物需到医院特定的医生开精二类处方才能使用,当然这个药物的治疗,患者不能轻易地自己调整,要让医生帮助调整,及时治疗失眠很有必要[6-8]。目前临床上对伴疼痛的慢性失眠症主要采用药物和认知行为进行治疗。本研究选取我院睡眠医学中心收治的疼痛伴慢性失眠症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失眠症伴疼痛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24~60岁,病程4~30个月。对照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23~59岁,病程5~30个月。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失眠症相关判定标准;2)患者本人及家属均签署同意书;3)患者均治疗依从性较高。

1.3 排除标准 1)排除患其他严重精神疾病者;2)排除合并严重躯体疾病者;3)排除存在认知障碍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采用传统面对面行为认知行为治疗 患者每周接受一次面对面行为认知干预,内容包括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卫生教育、认知疗法、放松疗法,连续进行8周。

1.4.2 观察组采用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行为治疗 医患间通过软件沟通交流,医生通过医联互联网平台软件(医生端)或者微信方式查看患者资料、睡眠日志,并给予行为认知干预治疗,及时了解病情变化,每周1次,连续进行8周。

1.5 观察指标 采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判定患者的失眠程度;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判定患者睡眠质量的变化;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改善情况;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7)和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Depressive Symptom Cluster Scale,PHQ-9)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改善情况。GAD-7分值在0~21分之间;PHQ-9分值在0~27分之间,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严重。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治疗后失眠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失眠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失眠情况比较[例(%)]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GAD-7、PHQ-9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GAD-7、PHQ-9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GAD-7、PHQ-9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变快,失眠症成为了临床上广泛关注的病症。睡眠障碍发病率居高不下,如何应对失眠成为了时下的热门话题。慢性失眠症是一种发病率极高且容易反复发作的睡眠障碍性病症。慢性失眠是焦虑症、抑郁症、躁狂症等严重精神疾病的诱因,在出现失眠情况后如果没有及时实施干预措施,容易加重病情,对患者精神状态造成巨大影响。长期失眠,会出现精神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出现日间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7]。同时充足的睡眠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长期存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会增加血管、心脏和精神方面的负担,增加患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可能,并且长期缺少睡眠会提高猝死的概率,如何能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问题是近年来专家研究的重要难题[9]。

目前临床上对慢性失眠主要采用药物和行为认知疗法进行治疗。其中,药物治疗起效快,但长期用药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负担,容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的脏器受损。认知疗法可以从思想上改变患者对睡眠的观念,通常失眠的患者在入睡前就会担心自己是否会失眠,从而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引起更严重的失眠[10]。作为非药物治疗手段,认知行为治疗通常会在4周后起效,其疗效及安全性得到了临床认可。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行为治疗将网络和传统行为认知疗法相结合,为患者和医生打造了更易沟通的平台,有助于治疗活动的开展,打破了传统手段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治疗方案得以更灵活地实施,医生可以及时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10]。通过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行为治疗对伴疼痛的慢性失眠症的治疗起积极作用,经过认知行为治疗后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疼痛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通过对国内文献进行研究,庄晓勇[11]曾对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得出了行为认知疗法更为有效的结论(P<0.05)。本研究数据还说明,通过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行为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显著更高。

综上所述,基于互联网的认知行为治疗有助于改善伴疼痛的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可以缩短入睡时间,缓解患者疼痛,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认知疗法失眠症评分
车联网系统驾驶行为评分功能开发
“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对脑卒中患者HAMA、HAMD、SCHFI评分及SF-36评分的影响分析
积极认知疗法对高职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效果分析
APACHEⅡ评分在制定ICU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中的应用研究
北京少儿散打比赛采用评分赛制刍议
失眠症状≠失眠症及早治疗是关键
超级心理医生
归脾汤联合地西泮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临床观察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案例报告
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案例分析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