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建构 简教深学

2022-07-07 00:06赵丹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赵丹

摘 要:单元整合建构指的是不改变现行数学教材单元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教学方式等途径,努力达到学科内知识点的整合,达到学科知识更具有系统性,教师教学更具结构性,学生学习更具挑战性。“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走向是整体建构,实施路径是结构化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 ;单元建构;简教深学

碎片化的教与学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表现为一些教师只着眼于一节单课时,只钻研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忽视了单元各个课时之间知识内在联系,不去钻研各个年级相关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样导致学生不能建立良好的知识联系,不能进行同类学习方法的类比与迁移。史宁中教授提出:“破碎的知识点无法承载数学的基本思想,不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所以,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教学内容需要总体思考、教学活动需要整体设计。”怀着对教学内容总体思考、教学活动整体设计的初衷,在树立整体意识、精准把握单元目标后,笔者对“单元建构,简教深学”做了实践探索。

一、立足单元视角,紧抓知识联系

数学老师要加强大单元备课的理念,认真思考并准确把握每个单元的“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单元课时安排建议” “单元知识技能评价要点”[1]。在“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中,除了准确掌握本单元主要内容,还要从整个小学阶段把握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已经学过的内容,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还要明确后续会学习哪些相关内容。比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算律”,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认识中括号、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学生之前已经学过加减混合运算,乘(除)加、减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认识小括号。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分别是四年级下册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应用,五年级上册的小数混合运算,五年级下册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应用,六年级上册的分数混合运算,运算律在整数、小数、分数混合运算中应用。在“单元学习内容分析”中,要梳理学生的思维框架和内容框架(见图1)。

二、分析教学要素,单元课时整合

史宁中教授指出“可以对一个课程单元进行统筹设计、提出总体目标,然后再把总体目标及相应的内容分解”。教师可以阅读这一内容的多版本教材,立足联系,整体建构,依据内容整体规划,调整内容,统筹序列。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律”这一单元,教材设置了5个课题,“买文具”两个课时主要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认识中括号,后面“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共计5个课时。思维框架是:创设丰富的情境,积累合情推理的思维经验,发展运算能力。根据知识间的联系和学情前测,学生对教材47页情境图中的生活问题解决起来难度不大,所以我把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直接布置成了家庭作业。第二天课堂上学生直接交流分享,观察两个综合算式谈发现,然后重点解决第三个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并分享运算顺序,占用教学时间不到10分钟。我顺势引出书48页“试一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并感受到中括号的必要性。在学生正确解答后,小组交流完整地归纳出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样教材原本的两课时,依据学情这样整合后,一课时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有,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有相似之处,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也非常相似,都是先让学生观察算式、发现问题,并尝试提出问题;再让学生举出事例解釋所发现的运算律;然后让学生用字母表示所发现的运算律;最后是根据运算律进行简便、合理的运算。基于这样的教材编排,在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以后,我提问:“你猜测乘法有结合律吗?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猜测写出字母表达式以后,引导“你能尝试写出这样的乘法算式,计算验证一下吗” ?算式验证以后,老师再问:“你能举出事例解释所发现的运算律吗?”最后再问:“你能举例说明乘法结合律的简便吗?”就这样,乘法结合律在加法结合律的学法的迁移下,学生通过猜测、自主探究、讨论,生生思维碰撞的方式自主学会了。在课堂练习部分,我专门设计了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对比练习,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省出来的课时除了用来完成课本上的习题,也可让学生根据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对习题进行改编,小组内学生互相解答,同时根据“双减”要求,教师设计分层练习,如易错题的题组练习等。

在依据教材内容和学情进行内容整合、重组的过程中,制造认知冲突,提出探究问题,融错资源,深化理解,这既巩固了双基,又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形成了“建立在数学知识系统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以整体关连为抓手,以动态建构为核心,以发展思维为导向,以基础学力和数学素养目标为追求的结构化学习”。

三、紧抓易错易混,突破单元难点

单元学习结束后,要站在单元视角分析学生的易错易混点,适当增加一课时,来帮助他们明晰易错点,突破单元学习难点。例如:在教学“运算律”这个单元后,发现学生容易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混淆,可以做如下尝试:

1.让学生自主尝试归纳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区别。

(1)定义不同:乘法分配律是指两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加数(或被减数、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或相减),结果不变。乘法结合律是指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乘积不变。

(2)字母表达式不同:乘法分配律a×(b+c)=a×b+a×c。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结合律不增加任何数据,只是交换位置。

(3)运算级数不同:乘法分配律含有两级运算,乘加或乘减,乘法结合律只有乘法一种运算。

2.教师出题,学生试做。

25×(40+4)     25×(40×4)

学生分类编题解答,或者学生分类编题后同伴解答。例如:乘法结合律:23×25×4,125×25×40×0.8,72×1250。乘法分配律:47×101-47 ,102×36,75×99+75,14×99等。

教师引导学生先画第一个长方形,分别用a和b表示长和宽,计算周长一半,可以是a+b,也可以是b+a,计算长方形面积,可以是a×b,也可以是b×a;再引导学生画第二个长方形,把宽分成b和c两部分,面积可以是a×(b+c),也可以是a×b+a×c,教师再追问: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用图和生活中事例说明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

再如:对304×78=(300+4)×78一题是否使用了乘法分配律,学生产生了分歧。学生辨别后,教师给出明确答复,只是拆分了数字没有分配。

四、实时全面反馈,评估预期目标

单元学习结束后,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反思,追求“看得见”“说得清”“理得顺”“悟得透”“用得好”。“看得见”,即多用“直观”的方式呈现知识结构。比如:单元学习结束,可以让学生针对本单元学习内容尝试制作思维导图。对这个单元数学知识、数学方法进行汇总,让学生与同伴交流、分享课堂收获,也就是“说得清”。能用语言(也包括图解、符号、文字、演示等)将学习和思考表达出来,进行“数学地谈论”。在交流展示中,让学生补充其他学生的知识梳理,也就是“理得顺”。能将多个元素、多种关系之间的逻辑关联理顺畅了,避免出现错位、错乱和错误。“悟得透”,指感悟数学是怎么回事,数学学习是怎么回事,进而能轻松地学习数学,喜欢数学。“用得好”,即鼓励学生把知识梳理思维导图张贴在教室展示栏,互相学习;鼓励学生梳理自己的错题(分析涉及的知识点,错误原因,改进措施,并就这种类型再编一道同类型的题解决),举例说明这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教学分为理解单元学习目标、确定学习起点、分析学习路径、设计实施单元教学任务四个大步骤。其中理解单元学习目标,包括单元目标初定、核心内容确定、核心目标具体化;确定学习起点既有教师已有经验,又有前测调查实施;分析学习路径可通过假定学习路径,细化学习路径;设计实施单元教学任务包括确定学习任务,完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后测评价[2]。总之,为教材知识点做整体框架,实施单元教学,做到教学有针对性、知识框架有连贯性,循序渐进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坚持简教深学,渗透数学思想,让知识落地开花,我将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许卫兵.小学数学整体建构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280-285.

[2]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理解为先模式  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177-182.

编辑/魏继军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