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快、正、暖,战疫评论的四个维度

2022-07-07 06:15逯海涛
传媒评论 2022年6期
关键词:战疫谣言客户端

文_逯海涛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不断变化,舆情变化也备受关注。战疫评论作为正向舆论引导的形式之一,对于不断鼓舞人民群众理性、科学、正确看待疫情发展,澄清谬误、以正视听、助力战疫具有重要作用。“战疫快评”“疫线快评”“战疫时评”……众多媒体也纷纷顺势推出战疫评论,如同在“疫线”派出了精悍迅疾的“言论轻骑兵”。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准、快、正、暖,这几个维度构建起了战疫评论的战斗力和制胜力。

准确把握是底线

疫情暴发以来,病毒不断演变,防控形势不断变化,给防疫工作带来极大挑战。战疫评论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把党委、政府的决策,以新闻评论的形式向公众、社会解读传播。通过战疫评论,可以把某一项疫情防控的重要决策、工作以说理的方式讲透彻、说明白,为政策的实施创造更好的社会基础,争取最大范围内的共识和支持。所以,准确把握相关决策精神,是战疫评论的生命线。选取角度时,要避免片面曲解、断章取义甚至误读,只有把握准确,才能够统一思想、凝聚合力,才能够将社会资源和力量集中到最紧要关键的“战场”。

准确领会党委、政府相关疫情防控决策的精神,是战疫评论发挥巨大效能的基础。比如,2021年12月,元旦、春节将至,浙江省内发生了一波来势凶猛的疫情,省防控办下发了《关于全面从严从紧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在准确领会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浙江新闻客户端随即刊发《战疫·快评|从严从紧 不折不扣》,及时阐明强调“从严从紧、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防控举措”等要求,点出了社会面存在的一些麻痹思想、侥幸心理,为快速处置这一波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年5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刻、完整、全面认识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坚决克服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工作不足等问题,坚决克服轻视、无所谓、自以为是等思想,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我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5月6日至7日,包括《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经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官方媒体在重要位置发表了相关评论,纷纷强调要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这些战疫评论,准确把握基调,把人们的思想再次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为乘势而上、一鼓作气,尽快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凝聚了力量。

快速反应是能力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疫情千变万化,舆情瞬息万变,评论员的状态和反应也必须在线、满格、迅速。每一次出手,都是一场小型的遭遇战,而评论的“标的”,可能是涉疫谣言、不良心态等,也可能是新防控形势下的新任务,需要快速向社会面传达阐释。

2021年11月,浙江新闻客户端专门开设了“战疫·快评”栏目,体现快评特质,或于疫情发生变化的第一时间,或于相关政策发布最需扩散倡议之际,观点鲜明、指向明确。通过每天在客户端更新两条战疫评论,及时传达党委政府决策,评点战疫进程,收获了网友们不小的关注度。比如,2021年12月9日刊发的《战疫·快评|配合防疫,每个人都是“哨点”》,在客户端点击量达到34.8万。针对社会上时不时冒出来的一些干扰抗疫大局的谣言,2021年12月13日刊发了《战疫·快评|决不能让谣言干扰防疫大局》,点击量达到37.5万,有力地反击了谣言,净化了抗疫舆论环境。

再比如,2022年5月14日澎湃新闻客户端刊发《疫线快评|围绕社会面清零,全力冲刺》,将13日晚上海市委常委会“紧紧咬住降新增和防反弹这两个重中之重,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紧迫感全力冲刺,坚决打赢大上海保卫战”的会议精神及时向社会解读传达,为上海凝聚全市力量向着胜利奋力冲刺营造了积极良好的舆论氛围。

战疫评论要够“快”,才能跑赢病毒扩散、跑赢涉疫谣言、跑赢不良心态。要做到快,考验的不仅是评论员快速反应的能力,也有日常知识积累、拓展信息渠道等能力。要在准的基础上全天候关注涉疫信息,准确研判形势,及时捕捉疫情变化、网络风向、舆情波澜。用“快速”出击,为战疫胜利赢得空间和时间。

以正视听是使命

疫情防控期间,涉疫谣言的危害性巨大,会严重干扰防控大局,搅浑清朗的舆论场,甚至贻误战机,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造成危害。对此,除了有关部门对谣言、不实信息加大打击处罚力度,媒体也要积极发挥“澄清谬误、以正视听”的作用。尤其是主流媒体作为全媒体网络中的突击队和排头兵,必须具有“首战有我,用我必胜”的决心和气势,坚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的传播原则,凝聚舆论场上抗击疫情的最强音。

互联网时代,谣言传播及其带来的负面情绪叠加放大,不亚于病毒。而由谣言可能引发的网络暴力、对立情绪等舆情次生灾害,将造成难以想象和估量的损失。而谣言累加下的误解偏见、刻板印象乃至信任缺失,都是很长时间难以修复和重建的。因此,战疫评论要自觉承担起以正视听的任务,积极主动地同不实信息、涉疫谣言作斗争。比如,2020年3月13日,中国经济网“战疫说理”栏目刊发评论《“中国防控不力”的谬论可休矣》,文章有力地回击了个别人叫嚣“中国防控不力”的谬论,摆事实,讲道理,阐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抗击疫情的响当当行动,早已在世界范围赢得广泛尊重的事实。

2022年4月8日,文汇客户端刊发《抗“疫”评论|别让谣言散播堵住真相发声的渠道》,对于一段时间以来上海出现的涉疫谣言进行了批驳,并且深刻分析了谣言产生的土壤:“尤其是,造谣者深谙当下大众情绪痛点所在,通过新闻图、网传图与谣言内容的真假混掺,假冒‘权威发布’,瞄准民生物资保障、防疫政策现状等问题定向狙击。”让受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便将来更好地分辨谣言、擦亮双眼。

批驳的同时也要宣传好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浙江新闻客户端在2022年3月10日刊发的评论《让防控知识家喻户晓》,强调了传播正确防疫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的一些短板,收获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果,并且获得了中宣部新闻阅评表扬,以及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表扬。

以正视听是公共媒体的天然任务和社会责任,在疫情防控中,媒体应当更好地发挥“公器”之用,勇于发声、勇于亮剑。

保持温度是立场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是中国疫情防控最温暖的底色。两年多来,不放弃每一个感染者,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生命,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中国共产党对全体民众的承诺,更是我国抗疫征途的真实写照。战疫评论,同样要有温度、有情怀。简而言之,就是要坚持人民立场。

除了政策宣讲、舆论斗争等功用之外,战疫评论同样要有民生视角、群众情怀,善于发掘战“疫”中的温暖人物、温情瞬间、感人故事等。同时,也要保持对于民生需求和实际困难的关注和帮扶。

2022年4月22日,浙江新闻客户端刊发《浙沪三小时接力,疫情阻不断对生命的敬畏》,评点的是浙沪境内三地市接力送药的暖心故事。即使疫情严峻,但是人和人之间的温情是隔不断封不了的。4月2日刊发的《清明思故人,防疫绝不松》,把传统习俗和疫情防控要求巧妙融合,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倡导了社会新风。暖评,积极弘扬了正能量,鼓舞了大家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

中国的制度优势在此次战“疫”中得到了具象化呈现,而有准度、有速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战疫评论,反映着新闻媒体快速反应、民生情怀等综合能力,传递出强大的战“疫”正能量。继续做好战疫评论,让这支“轻骑兵”取得更多战果,仍然需要主流媒体在更多维度上进行探索创新。

猜你喜欢
战疫谣言客户端
你的手机安装了多少个客户端
“人民网+客户端”推出数据新闻
——稳就业、惠民生,“数”读十年成绩单
团结战疫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致战疫中的武汉
战疫魔
携手“战疫” 福建省小学生“战疫”主题美术作品选登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虚拟专用网络访问保护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