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实施

2022-07-08 09:50胡晓军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对国家课程标准的一种教学创生,也是面向未来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探索。高中学校要在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依据学校的教育哲学、学生课程需求、地方课程期待和学校课程基础,研制学科的校本化课程目标、课程架构、实施策略和评价方案。

【关键词】面向未来;信息技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44-0016-05

【作者简介】胡晓军,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74)教师发展处主任,正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开发、技术教育、创造力培养。

一、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条件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指在坚持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的规划和设计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包括教材的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1]校本化实施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接国家的人才培养政策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特色课程、科技创新、选课走班,都需要创新课程的开发。教育部提出推动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这为面向未来、面向专业大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例如,可以依托高校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促进新信息技术与新文科建设的深度融合;面对有志于新工科专业大类学习的学生,开设“机器人设计”“开源硬件创新设计”“大学计算机先修”等课程。高中校可通过设置丰富的信息技术课程,对应不同的专业集群提供与之相对应的课程服务,帮助高中生及早立志、明确发展方向。

(二)契合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

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开展职业倾向测试,还要在真实的实践环境里让学生体验职业的特点。高中校可以开设体现专业典型学习方式的专业大类课程,供学生体验。例如,有志于从事计算机科学工作的学生可以选修编写程序、开发硬件、设计机器人等課程,在实践中感知职业特点,从而明确个人生涯规划。职业意向已经非常清晰的学生可以在小班制、导师制、大学课程先修制等模式下快速成长,以培养更多能够在学科领域内攻坚克难,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钉钉子”精神的未来人。

(三)实施高中新课程方案和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需要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20年修订)增加了“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的表述,强调校本课程里有不少于8个学分的跨学科、综合探究性课程,还提到劳动教育要在选修课程里体现。高中校需要充分利用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开设信息技术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依托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包含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选修课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设置了内容丰富的选择性必修课程,也据此编写了相关教材。对于未将信息技术列入高考选测科目的地区而言,将这些课程列入校本选修,就能实现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落地实施。

二、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锡山高中案例

有学者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分为创新模式、整合模式、调适模式3种。[2]信息技术课程创新模式实施难度较高,主要指在现有的国家课程框架内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单元,甚至是全新的课程,并对课时进行调整、分配。整合模式一般包括学科内整合和学科间整合。如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合并其中人工智能的相关内容;与地理课程整合,探索地理信息系统的整合教学,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整体育人的功能。调适模式的实施难度不大,主要由教师对教材进行校本化处理,使之更具有适切性。例如对教学内容的调适,开展教学内容的合并、部分内容的改编与补充、教学内容先后顺序的调整等。[3]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锡山高中)采用的是创新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需要从学校教育哲学、学生课程需求、区域课程期待、学校课程资源4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判,确定课程目标、课程架构,编写课程开发指南,教师依据指南开发课程,在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之后,供学生选修,最终形成课程实施方案。

(一)基础分析

1.学校的教育哲学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它是一所学校信奉的教育理念,也是学校共同体成员的教育信仰,其主要内容是学校的使命、愿景和育人目标。

锡山高中确立了“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问题解决者”的内涵包括:崇尚科学,勤勉持恒,以学习立身,重研究立业,熟练使用现代技术工具,注重实践,开拓创新,用智慧给世界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行动。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要着力培养能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为社会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人才。

2.学生的课程需求

课程开发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要体现课程民主。对学生进行调查是必备的环节,获得的数据将为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提供决策依据。

锡山高中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最需要开设的课程领域中“科技与创新”的选择比例最高,达到56.09%。2021级高一学生“最向往的专业大类方向”是工程科技,占比高达32%。对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调查发现,高一新生中已经能够使用Flash、Photoshop等多媒体加工软件和Scratch、Mixly软件进行编程的占比18.7%;有3%的学生在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奖项;同时也有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信息技术学科基础。可见学生基础差异较大,需要开发难度分层的课程群。

3.地方的课程期待

国家课程方案中对选修课程的定义是,根据学生多样化需求,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开发设置,供学生自主选修。因此,课程开发也要分析地方的课程期待。

锡山高中通过对近3年来无锡地区毕业生需求的专业排行分析发现,地方对财会类、计算机与应用类、信息与电子类毕业生的需求始终居于前列。家长们对学校课程的期待也已经超越了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的功利目的阶段。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要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4.学校的课程开发基础

校本化实施建立在学校现有基础之上。锡山高中从1996年就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2008年整体构建了学校一级课程方案。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均具有硕士学位,专业基础扎实。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实施经验丰富、制度完备、条件优渥。

(二)目标确立与框架设计

1.课程目标

除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学校依据课程实施的特点还确定了“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使用1种工具语言、制作1件物化作品、完成1本工程日志、撰写1篇研究论文”的目标。

使用1种工具语言,指学生能够使用包括程序设计语言、设计语言、结构设计方法等完成一个项目的设计。制作1件物化作品,指学生能使用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摄像机、相机等设备,使用平面设计等软件,车、钳、铣、刨、磨等方法,制作一件可以触摸的创新作品或者数字媒体作品。完成1本工程日志,指学生能够编制技术方案,绘制图纸,客观记录过程,像工程师一样设计和工作。撰写1篇研究论文,指学生能够用学术化的语言表达思考,用规范化的图表和文字呈现研究过程,指向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面向未来的信息技术学科,关键是培养学生具备工程师的品质、技术的严谨规范性、形成可复制的标准。所以,课程目标的重点是规范的工程日志及专业的研究论文。

2.课程框架

学校课程规划中有人文、法律与经济、数理、工程·实验、生命·医学、艺术与设计、体育与军事7个专业大类。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框架对应这7个专业大类进行规划设计(如下页表1所示)。

国家课程由必修模块和选择性必修模块构成。必修模块对应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学校对此进行了加工,“数据与计算Ⅰ”“信息系统与社会Ⅰ”相当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绪论;对于国家课程标准中的选择性必修模块,因江苏省没有将信息技术学科列入高考选测科目,学校不作安排。选修课程对应国家课程方案中的选修模块,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其中任意选修Ⅰ为国家课程方案中提出的不超过6个学分的学科拓展、加深的选修课程。学校结合原有的课程基础进行加工。例如“3D创新设计”就是教师依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选择性必修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的模块目标,结合学校2014年起实施的3D打印课程而开发的。选择性必修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开源硬件项目设计”内容等都有所体现。任意选修Ⅱ体现了国家课程方案中提出的不少于8个学分的跨学科、综合探究性的选修課程,学习这些课程须具备真实的问题情景、大任务的内容设计、跨学科的知识组织、实践探究的学习方式、严谨的学术规范、指向物化成果的学习评价,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例如,基于环境DNA的苏南河网生物监测及其水生态健康指数构建,学生需要综合应用生物、化学学科的知识,在野外河网取样,检测化学指标,判断水质,再提取其中的生物DNA数据,建立两者之间的数据关系,并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快速检测生物DNA数据的设备,实现水质生物指标的快检。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

(一)内容整合和课程分层修习

首先,依据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中的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模块的内容各设计1个项目,形成“数据与计算Ⅰ”和“信息系统与社会Ⅰ”,共计8课时。例如“数据与计算Ⅰ”的项目“设计健康膳食的宣传产品”,学生获取食堂饭卡消费记录、医务室体检数据,分析学生均衡膳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以短视频、海报等形式表达。上述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以行政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通过此环节,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了整体认识。同时,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组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便于学生正确选择课程方向。其次,在江苏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题库中组卷,形成校IT-level测试卷,在测试中获得及格以上分数的学生,说明信息技术基础较好,可选择难度较高的任意选修课程。如果在及格分数线以下,学生则要选择低难度课程,确保通过省学业水平测试。再次,学生参考职业倾向测试和IT-level成绩,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分层分方向的原则选修与自己契合的课程(如表2所示)。

(二)建设完备、专业的学习环境

课程实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课程环境。物理环境包括教室布局、位置、空间的分配,以及各种器具和设施的有效设计与合理应用。例如,围坐式、工坊式机房布局,有利于实践、探究、体验等学习的发生;具有丰富专业学习工具的学习空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使教学组织更加顺畅。

锡山高中建设了包括机器人中心、创造工坊、工业设计中心、创客空间等一组专用教室。例如,服务“开源硬件创新设计”课程的创客空间需要有Arduino、互动媒体技术、机器人等学习套件,有手持多功能电钻、多用锯套装、数字示波器、万用表等工具,还有笔记本电脑、展示柜、储物柜等辅助装备;服务“3D设计与建模”课程的专用教室使用围坐式的机房,每个小组配备一个3D打印机、激光雕刻机及其耗材;“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在工业设计中心教学,这里有开放式大空间、高配置的工作站、自由组合的桌椅和各种展示区域,屋顶、墙壁都挂满了学生作品。

(三)主体多元的师资队伍

创新的课程内容其教学技术难度大大提升,任课教师应有一技之长,最好有工程实践的经验,这需要组建主体多元的教师队伍,也需要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培训。

锡山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由本校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师,来自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兼职导师,高校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组成的学长团这三部分构成。同时学校还引入家长和社区资源充实教师队伍。兼职导师实践经验丰富,有长期的项目经历,他们进行项目式教学更加灵活多样。学长团与学生年龄相近,他们一边汲取高校的最新技术,一边与高中生不断进行思维碰撞,教学效果非常好。学校教师在与校外教师的研讨中专业得以发展,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教学生态。

(四)切实分层的课程评价

锡山高中的课程评价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生通过对接学科课程标准的江苏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二是学生登录“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填报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经历、专利、学科特长与表现等在内的相关信息;三是完成“1种工具语言、1件物化作品、1本工程日志、1篇研究论文”课程目标的表现性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响应“课堂革命”的号召,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育人模式转型的技术路径。

【参考文献】

[1]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J].教育研究,2008(2):53-60.

[2]熊梅,脱中菲,王廷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模式[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08(6):19-21.

[3]张瑞海.对学校课程建设中四个基本概念的解析[J].基础教育课程,2022(5):4-10.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深度融合初探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基于素养提升的信息技术与美术欣赏活动的整合运用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