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背景下立体化教材建设与应用研究

2022-07-08 00:56罗舒君陈育中沈瑾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立体化教材改革课程

罗舒君 陈育中 沈瑾

【摘 要】为解决五年制高职“环境监测实训”课程原有教材不能满足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新要求的问题,建设团队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分析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梳理“环境监测实训”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点,优化实践课程内容。以立体化教材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和教学改革实践,形成由项目化实训教材、活页式培训教材、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和虚拟仿真平台的数字化资源库组成的立体化“环境监测实训”课程教材。

【关键词】立体化教材;“三教”改革;“环境监测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44-0052-05

【作者简介】1.罗舒君,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分院(南京,210019)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实训课程资源建设;2.陈育中,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分院(南京,210019)纪委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3.沈瑾,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分院(南京,210019)副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

“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根本要求。教材直接反映教学内容,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重大问题,尤其是职业教育教材,应兼具职业性和教育性。[1]

对职业教育立体化教材的研究和开发源于教育者对职业教育教材落后于技术发展、不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等问题的反思。[2]立体化教材是在传统纸质教材基础上,融入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网络技术平台,以大容量、多媒体、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各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化出版物。[3]以立体化教材建设为切入点,促进教法的创新和“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是推进“三教”改革的途径之一。

五年制高职是一种培养专科层次学历、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融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于一体的职业教育,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本文以五年制高职“环境监测实训”课程为例,对立体化教材建设与应用进行初步探究。

一、 “环境监测实训”课程传统教材的问题

传统高职高专环境监测类实训教材多作为“环境监测”理论课程的附册,对照教育部颁发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中对教材提出的要求,该教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无法满足行业企业需求

现有的五年制高职“环境监测实训”课程教材内容与高校教材相似度较高,与工作内容相关度较低;形式上为多个单项检测实验的组合;教学目标设定为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原理和方法而非熟练掌握监测技术,这与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工业分析类实训教材中虽有采用项目化编写的案例,[4]但由于专业面向岗位不同,在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有较大差异,教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无法精准对接环境监测相关岗位工作内容和要求。

(二)与学生认知特点不匹配

传统的“环境监测实训”课程教材为纸质教材,多数以实验项目为主要教学单元,而学生完成实验所需的基本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分散设置在其前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实训教学中,实训内容相互割裂、衔接困难,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同时,实训内容需要借助大量的演示、操作来辅助完成教学,单一纸质媒介的教材与当下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和认知的特点适配度较低。

(三)不能满足学生技能学习新要求

随着第三方环境监测行业的迅速发展,企业要求学生除了能按质量控制要求独立完成常规检测项目之外,还要具备安全意识和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实施应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化学习和模块化学习形式,而传统的纸质教材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二、 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思路

“三教”改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工程,只关注教材的改革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笔者所在团队以“双师型”教师培养、“立体化”教材建设、“多样化”教学改革为建设思路开展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工作。

(一)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为中心,开发立体化教材

在分析检测岗位能力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以化学分析职业资格考试评价标准和技能大赛环境监测与治理赛项评价指标为依据,参考1+X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职业等级培训教材编写大纲,编制项目化教材及活页式培训教材,让学生能够通过项目实践,主动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掌握职业技能,實现知行合一。在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安全意识、应急处置、严谨的实验态度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德智融合,为学生胜任环境监测和相关分析岗位打好基础,拓展学生职业发展的方向。

以网络教学平台和虚拟仿真平台为载体,开发微课、动画、仿真软件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实训教学效率,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价。

(二)以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混编团队为主体,创新实训教学方法

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将企业一线工程师和教师混编,组成教学团队,根据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学生学习特点和教育教学要求,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渐进式的实训教学和实践指导。创新信息化背景下的实训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实训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培养“双师型”教师

在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通过混编团队、参与实践、共同授课、共建资源等形式,打通校企之间的合作路径,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一批“双师型”专兼职教师,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内容

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环境监测实训”课程资源建设团队,进行教材、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配套实验实训场所的改造等工作,逐步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以“一中心、双主体、多场景”为特点,以“培养+培训、线上+线下”为形式的“环境监测实训”课程立体化教材,内容包括项目化实训教材、活页式培训教材、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和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资源库。

(一)校企深度合作,探索教材开发模式

职业教育的教材应当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其建设过程离不开校企合作。从最早的1~2个本地中小型第三方检测企业参与,到全国龙头企业的加入,建设团队逐渐摸索出一套职业院校实训课程教材开发的“一个中心,两个主体”模式(见图1)。

“一个中心”指的是以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和有针对性的学习反馈;“两个主体”指学校和企业是教材编写的主体。校内外实训基地是校企共同培养学生的场所,混编的团队根据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学生学习需求等进行实训教学和实践指导,将教学和指导过程中获得的反馈再运用于教材的修订和资源的补充建设等工作,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层面的“立体化”合作模式。

(二)围绕职业素养培养,编写课程标准

团队组织编写了“环境监测实训”系列课程的课程标准,并通过了专业委员会审批。课程标准围绕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尤其注重将安全素养、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数据责任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课程,从项目设置、资源呈现、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渗透。

(三)基于工作内容,进行课程内容构建

为了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且更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团队自建立之时就将校企人员进行混编,在充分的企业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分析工作任务、提炼典型任务、梳理职业能力、设计和序化教学项目,确保教材的科学性。团队对环境监测岗位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进行调研,梳理出7种岗位能力要求共19项知识技能点。同时依据实际工作生产过程,设计了43个教学项目来承担上述知识技能点的培养任务(见下页表1)。

按照学生技能学习的规律,依据循序渐进、由分到合、螺旋上升的原则,将该课程分为“环境监测基础操作”“环境监测指标检测”“环境监测综合实训”三部分进行递进式教学。在不断巩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应用立体化教材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环境监测知识体系,掌握扎实的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四)借助信息化技术,满足教学要求

基于对学生技能学习特点的调研,团队借助多种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建设配套网络课程“环境监测基础操作”和“环境监测指标检测”,开发针对大型分析仪器教学的虚拟仿真软件,如“气相色谱虚拟仿真”“区域环境监测”“土壤样品检测前处理”等。从提高演示效率、实时反馈到使用仿真技术“拆解”大型分析仪器,解决了传统实训教学的难题,大幅提高了实训课程教学效率。在此基础上,团队还摸索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提高了教材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五)丰富应用场景,建设立体化教材

在教学场景中,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微课、完成习题进行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教师更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便于进行教学调整或预设。在课中,学生登录平台获取资源或者进行仿真操作,通过平台和仿真软件的评价反馈,教师及时获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实时实验数据,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课后,学生既能通过平台获取复习资料,又能与教师互动以及时解决疑惑。这种“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实训课堂演示效率低、过程评价难的问题,提升了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效。

教材的应用场景不仅仅局限于实训课堂教学,还能满足职业技能鉴定和企业培训的要求。配套建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便于学习者开展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自主泛在学习,实现了教材的立体化。

四、立体化教材应用与反馈

通过成绩、考证通过率及满意度调查收集平行班对比实验数据,进行立体化教材应用效果的反馈,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显示,使用立体化教材的班级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优于使用普通教材的班级。同时,学生、教师和企业对立体化教材的满意度更高。但是在问卷中,师生和企业专家也对立体化教材的使用提出了一些建议,结合学者们对立体化教材建设与实践的研究,[4-6]总结如下。

一是项目化教材虽然融入质量控制这一行业新要求,但主要是由学生或教师进行评价,形式较为单一,可以以行业企业内部培训考核为载体,对师生提出考核要求,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企业评价。

二是注重立体化教材的“纸数结合”,传统纸质教材立足解决基本概念和问题、数字化资源立足解决重难点,在实践中应突出亮点,解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避免出现两种资源的内容重合或不相适配等问题。

三是需要针对岗位核心工作内容开发更多针对性的数字化资源,提高其在教学和培訓过程中的使用率。

四是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应该与时俱进,要根据行业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反馈实时进行补充和完善。同时,立体化教材的开发和应用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定期对团队教师进行培训。

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工作应该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授课教师既是资源的使用者,又是资源的提供者。教师借助课程平台不断将最新的专业知识、技术手段和教育教学理念融入课程资源库,最终形成一个课程建设共同体,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科学、客观的资源审核和版权问题的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徐晔.智能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立体化教材的内涵、特征及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0):32.

[2]苏重来,刘霞.理虚实立体化融合的职业院校新商科活页式教材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1):92-96.

[3]姜文静,唐丽媛,蔡夏婷.职业教育立体化教材研究的变迁与展望[J].职业教育:下旬刊,2021,20(1):55-62.

[4]许远.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新形态教材开发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1(9):46-56.

[5]王孟丽,李芳,韩文婧,等.高职化工类专业立体化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山东化工,2021,50(2):244-246,249.

[6]林振昺.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立体化教材开发与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工程学院,2018.

猜你喜欢
立体化教材改革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基于“知识+技能”双系统的数字化课程开发与实践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控制工程基础教学内容优化及教材建设的实践
工程图学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