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持续振兴视域的福建老区内源式发展经验

2022-07-08 04:13李乾宝郝加祥陈晗丹
关键词:老区福建发展

陈 灏 李乾宝 郝加祥 陈晗丹

老区的治贫问题一直以来国家重视,人民关心,备受瞩目,也是新时代党中央最为关切的现实问题。习总书记曾指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2016 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2019 年福建省出台《关于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的实施意见》,2021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细化并明确了老区脱贫攻坚,发展振兴的总体要求、政策支持、组织领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政策制定与实施,资金筹措与投入,项目审批与建设等方面给予老区苏区倾斜支持,这也为福建加快老区人民增收脱贫,巩固发展成果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一次性”单方面的“输血式”帮扶扶贫治标不治本,“要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1]内源式发展:就是要充分立足自身传统文化,依靠本土资源优势,尊重地域客观区位特点,努力调动扶贫主体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尊重并挖掘扶贫主体的自身价值,激发并调动扶贫主体的内生动力,是扶贫主体自内向外的主动推动和参与。因此,因地制宜,适应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内源式发展是自主“造血式”扶贫的关键亦是先决条件。福建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之一,是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地之一,拥有近3700 个革命基点村和超过2500 多处的革命遗址,老区将福建乡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等诸多要素因子有机融合,通过持续传承与不断弘扬,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深刻内涵。古田会议精神让人奋发前行,谷文昌事迹教人甘为孺子牛,滴水穿石、笨鸟先飞的宁德经验发人深省。[2]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与稳步推进,福建老区人民依托政策红利释放,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走内源式发展道路,不断激发老区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取经验,补短板,扬长处,促发展,增收脱贫走出了特色,做出了成绩,取得了成效。

一、福建老区近年来经济发展总体概况

福建老区包括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央、闽浙赣、闽东、闽中、闽南革命根据地和抗战时期的闽浙根据地。目前,全省84 个县(市、区)(2021 年4 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三明市三元区、梅列区,原有两个行政区合并归属新设的三元区)有77 个老区县(市、区),是名副其实的“老区大省”。具体地理分布(详见表1),该表根据2020 年4 月27 日福建省民政厅公布的福建省革命老区乡村名单对应比照,整理而得。

表1 福建省各地市老区名单

近年来,福建老区沐浴于国家和地方政策红利,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引领,以内源式发展为主导,有效激发主观能动性,上下联动,内外互通,充分发挥红色地缘优势,做实做强基础产业,做大做优特色产业,扎实推进各产业间的深度融合,老区整体经济发展态势喜人(详见图1)。

图1 2016-2020 年福建老区生产总值情况

图1 为近年来,福建老区生产总值情况,该数据由福建省及各地市统计年鉴分类整理并汇总而得。该图显示2016-2020 年期间,福建老区生产总值持续稳步提升,2017 年10 月随着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福建老区人民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群策群力,撸起袖子加快推进老区发展振兴。2018 年底,福建老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00 亿元,2020 年突发的新冠疫情也并不能阻挡老区人民增收脱贫,继续前行的步伐,地区生产总值仍旧持续攀升,接近40000 亿元,老区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图2 为近年来福建老区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收支趋势概况,该数据由福建省及各地市统计年鉴分类整理并汇总而得。该图显示2016-2020 年期间,福建老区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上年基本持平,但首破20000 元大关。福建老区苏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5 年的接近45 万人,到2018 年底减至465 人,2020 年全部实现脱贫,2185 个老区苏区建档立卡贫困村已全部完成退出,脱贫攻坚圆满完成。

图2 2016-2020 年福建老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二、福建老区内源式发展的具体路径研究

1.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内外互通水平

习总书记强调,“革命老区的发展振兴,关键要紧紧扭住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3]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生产活动的重要条件,是充分挖掘与努力调动农民自主积极性的有效支持,是老区人民对外交流的有力保障,亦是老区经济内源式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近年来,基于“交通便利”为核心的老区补短板取得了长足进展,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逐步拉近了城乡距离,实现了交通网络与镇、县、市区的互联互通。福建始终将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同步推进,通过持续补齐乡镇村基础设施短板,有效地突破了老区交通瓶颈,促进了山水城自然融合,在保存地域鲜明的文化特质基础上,让老区人民踏上了放心路,走上致富路,迈向了幸福之路。

“要致富,先修路”,寿宁县下党乡地处“两省门户,五县通衙”的闽浙交界,交通不便,信息堵塞。习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指导扶贫开发工作,如今的下党已是旧貌换新颜,下党老区在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与帮扶下先后开通了5 条进乡公路,10 条通村公路,广电、电网、农田水利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完善,拉近了城、镇、乡距离,实现了内外互通,来自五湖四海的八方游客云集下党重温“红色经典遗迹”,重走“下乡扶贫之路”,重修“滴水穿石之功”。[4]

蓬莱村是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的一个下辖村,交通不便导致发展滞后。为了破解制约包括蓬莱村在内的三个偏远村发展瓶颈,2019 年修建了连接三个行政村的双向两车道,赋名“发展大道”,把大路通到了家门前,把便利带到家门口,节约了农户的运输成本,保持了果蔬的新鲜鲜美,带动了瓜果蔬菜的外销,激发了老区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大道”也成了农户脱贫增收、迈向新生活的康庄大道。

2.持续秉承红色文化基因,深度融入清新生态旅游

近年来,福建老区充分发挥内源式发展的红色文化优势,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凭借清新的自然生态,逐步构建了旅游业与老区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全新局面,将红色基因文化深度融入乡村建设、发展、振兴的全过程,谱写了新时代老区发展振兴的新篇章,实现了老区红色基因传承的自身价值。基于基层党组织的有效引领与地方政府的积极帮扶,以龙岩、宁德、南平等为代表的老区旅游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详见表2,表中数据根据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相关数据整理汇总而得),当地以红色传承为基点,以特色现代农业为依托,以绿色发展为主题,构建休闲康养、生态畅游、红色主题教育等“旅游+”项目,多样化配套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学”等要素,形成多元产业格局,助推全面乡村振兴。[5]

表2 龙岩、宁德、南平老区旅游发展情况统计表

以龙岩为例,龙岩是福建首个5A 级红色旅游圣地,也是国家5A 级旅游景区,从连城县新泉镇的“红军新泉整训”“望云草前敌委机关”“望云草室古田会议决议草拟”,到上杭县古田镇的“古田会议旧址群”“古田会议纪念馆”“毛主席纪念园”,再到素有红色小上海之称的长汀县“松毛岭战地遗址”“瞿秋白纪念园”“红军长征第一村”等一系列红色景区,发人省醒,令人震撼,让人振奋。近年来,龙岩市在对当地红色资源持续开发、规划、建设与整合过程中,有效借助驻演,推行红色之旅,充分发挥诗词,开创纪念之旅,不断培育红色文化产业新增长点。同时,依托红色文化制作广播影视作品,结合传统村落开发动漫、衍生品,基于历史文化遗存编写红色演艺剧目等等,形成了多元文化体验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实现了农户脱贫,老区振兴。[6]

以宁德为例,宁德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仅有的18 个革命根据地之一,是我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宁德充分激活红色文化资源,讲好讲活闽东革命故事,科学规划红色旅游产业,推出红色之旅系列活动。从1927 年党组织的建立,革命烈火的熊熊燃起,到1931 年邓子恢、叶飞、等带领下的土地革命与武装斗争,再到1934 年闽东苏维埃政府的成立等等,革命先烈书写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四面八方,游客云集,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当前,闽东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党建教育与学习基地。老区的发展与振兴工作有起点,有节点,但没有终点,需要久久为功,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精神传承,也需要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毅力坚持。[7]

3.多渠道延展农产品产业链,全方面实现产业联动增值

习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是乡村发展振兴的基石,是老区内源式发展的主要支柱,亦是乡村实施“造血式”产业扶贫的实际依托。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依存度较高,自然风险较大,且市场竞争力相对薄弱,市场风险较为凸显。当前,国家要求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原有的总量不足问题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问题,且矛盾的主要方为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进而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户持续增收。福建老区人民基于本土资源的有效结合,将偏远的区位“劣势”逐步转换为优势,通过推行“农业+”融合模式,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助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效联动发展;通过探索新模式,构建新业态,在原有单一的产业结构上,进一步延展上、中、下游产业链,从内到外,从局部到整体全面提升产业价值链,拓展增收渠道,拓宽增收链,有效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特”行动,推动老区特色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三明市各县、区大力发展市场与质量优势兼备的特色农业,并基于品种优质化与品牌精致化思路,抓好传统果蔬品牌提升,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了“永安黄椒”“建宁通心白莲”“尤溪金柑”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精品果蔬,并将传统果蔬业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精致园艺产业延伸、联结并互动,壮大了果蔬业,有效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实现了农户持续增收。截至2019 年底,全市果品产值50.9 亿元,农户增收超逾30 亿元;蔬菜产值84.9 亿元,农民增收近50 亿元。

寿宁县下党乡基于“社会高度关注”的视野优势,策划并推行了全国首个“可视化定制茶园”,创新远程茶园租赁模式,植入消费扶贫理念,从原有单纯的茶叶消费模式转变为茶叶茶园一体化消费模式,延展了产业链,有效带动了茶叶种植、培育、采摘、加工与销售,提高了茶园整合、升级、租赁、经营与管理水平,每亩茶园实现每年增收3000 多元。寿宁县全县推广,复制并创新农产品“定制”模式,先后推出了“定制大米”“定制果园”“定制菜园”等一系列农副产品,全方面实现了产业的联动增值,定制模式的“造血扶贫”功能,助推农民就业、增收,农业增产、增效,助力全面乡村振兴。[8]

4.加大产业发展数字赋能,全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产业振兴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首要目标,推进产业发展、优化、升级则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行之有效的造血式产业扶贫是老区内源式发展的目标,已深入乡村百姓人家,产业发展已成为老区人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已深深植入老区人民心里;缺乏弹性的传统救济扶贫模式逐渐被新型的开发式产业扶贫所取代,从原有的单方面被动输血式扶贫逐步过渡到多方面主动造血式扶贫,展现了扶贫工作从一次性到可持续的转变。当前,老区人民从产业发展入手,激发扶贫主体内生动力,延展、拓宽产业链上、中、下游,增强产业间依附能力;加大产业发展数字科技赋能,优化升级产业内部结构;提升龙头产业的带动引领作用,构建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实现特色化、差异化、个性化、规模化经营,增强老区人民持续增收、脱贫致富能力。[9]

数字赋能促进产业发展,助推产业升级。首先,在农产品生产环节,“数字运用”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与科学化,有利于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培育并树立自身品牌优势,牢固产业发展根基;其次,在农产品流转环节,“数字运用”帮扶整合县域物流资源,完善县、乡、镇、村物流体系,加强物流集散中心建设,提供产业发展保障;再者,在农产品销售方面,“电商服务”持续完善线上批发、零售网络化渠道,加快新旧销售模式联动、转换,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提升农户生产积极性,为产业优化与升级提供持续内在动能。

产业扶贫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要基于不断探究与摸索,寻求适合乡土民情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集聚发展新动能,焕发乡村特色与个性魅力,这也是内源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福建老区通过“产业分类聚集”“线上线下结合”“降本提质增效”呈现了新时代生机勃勃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2020年,福建安溪、永春、福安、古田、平和等五大农业老区县入选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开展的“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紧接着福建在全省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系列工程,结合地域资源优势精心打造自身区域特色品牌,基于数字赋能培育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新动能。通过建立、健全市场与生产联动反馈机制,将庞大的市场需求内化为本地产业升级的新动能。2020 年底基本实现每个涉农县培育1 至3 个重点优质农产品,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超10%,逐步形成了以“产销一体化”为特征,以“电商供应链”为基础,以构建农产品网络销售供应链体系为目标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链。

5.持续实施绿色减贫方针,有续开展生态补偿实践

福建老区大多处于山区、林区,青山环绕、绿水长流,具备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老区扶贫开发、发展振兴过程中更需要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这是老区走内源式发展路径的稳固根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既是主体亦为宗旨又为导向,是遵循低碳循环发展的前提保证,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必然要求,是追求长远发展的科学理念,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习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闽工作期间就推动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木兰溪防洪工程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并推动福建率先在全国探索生态文明省建设。到三明市调研时,曾提出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重要论断,要求山区发展要念好“山海经”,画好“山水画”。多年来,三明人民立足良好生态,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增植被质量,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依托绿色环境有机土壤,培育营养健康农产品;凭借青山绿水打造康养旅游,乡村休闲,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开启了绿色减贫之路,逐步呈现了基于生态优势的高质量发展态势,牢树“中国绿都,最氧三明”的生态品牌。2019 年,三明市有15 家单位被授予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市、区)乡(镇)、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和中国森林康养人家。[10]

龙岩市所辖武平县捷文村是全国第一个开展林权改革的试点村。早在2002 年6 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总书记亲赴武平县调研时就指出:“林改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2018 年1月15 日,习总书记对捷文村群众的来信做了重要批示:“希望大家继续埋头苦干,保护好绿水青山,发展好林下经济、乡村旅游,把村庄建设得更加美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的捷文村森林覆盖率较林改前增长了6.2%,林木蓄积量近20 万立方米,增长率高达87.4%,农民人均纯收入近3 万元,其中林业收入占比接近50%。当前,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捷文村在新起点上推动林改与生态补偿相结合,林下经济与老区振兴相依托,全面实行森林特色小镇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发展。2020 年1 月,捷文村被确定为全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示范基地,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绿色发展,应人人关心,人人有责,人人青睐,人人共建并共享。[11]

6.充分发挥龙头引领带动,有续推动规模经营发展

“内培外引”“龙头带动”是福建老区内源式发展到外延式辅助的成功衔接,是“内外合力”“引他山之石攻玉”的发展写照。“内培”是基于对本土优势支柱产业的支持、培育与发展,着力重点培育有发展前景的地方特色产业,通过有续、科学地增加产业间发展的依附能力和粘合度,以期带动关联产业或产业上中下游的共同发展;“外引”是基于本土产业发展的需求,基于自然资源、传统文化及相关政策等优势“筑巢引凤”。

从国内的发展实践来看,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有目共睹,在推行规模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助推生产要素流动、聚集,缓解与解决农户就业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作用。龙头带动有效实现了“公私合营”,延展了农业产业链,保障了农户利益,壮大了公司经营,实现了互利双收。基于农户方面:农户自立于深耕劳作优势,无需再行考虑繁杂的市场销售问题,避免了少量零星产品在大市场议价过程中的能力不足问题,避免了销售风险。此外,农户可获得龙头企业在生产指导与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帮扶,提升深耕劳作效率;基于企业方面:企业依托农户进行产品研发试验,农户手中的耕地多了一份“公私合营”试验田的角色,农户生产也为龙头企业的销售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货源,有效地缩短了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增值加工、组织销售等方面资金投入的回收期。逐步构建并实现龙头企业引领下农户积极参与的生产加工,增值销售,研发实验,衍生服务一体化的农业产业新格局。

近年来,福建老区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重要依托,在政策上加大对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并引导龙头企业与当地农户在互惠平等的原则上建立稳定的购销联谊合作关系;基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营机制,逐步实现公私合营,产销一体化,形成具有鲜明“双赢”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龙岩市新罗区黄坂村通过“筑巢引凤”成功引入元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地实施,大力发展当地百香果产业,并通过优先租用贫困户土地,集中解决土地等重要生产资料闲置或利用率不高问题;通过产业延伸发展与新增就业岗位,优先雇佣贫困户缓解并解决农村闲置劳动力问题;通过技能培训和新技术学习,提升当前劳动力生产效率;通过经验借鉴,科技赋能,推动特色产业纵深发展,联动运输、包装、旅游、康养等其他产业升级优化,农村多产业规模化经营效果凸显,实现了农户持续增收脱贫,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12]

三、福建老区内源式发展的经验启示

1.党建有效引领,为老区内源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习总书记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在全面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衔接实践中,从组织领导到引领示范,再从政策扶持到服务保障,基层党组织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建促扶贫”是福建老区脱贫攻坚的关键经验,为了充分践行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组织始终把政治素养高,思想态度好,工作能力强的年轻党员干部充实到老区基层,把党支部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有机融合。[13]基于思想,应积极引导困难群众突破传统观念束缚,转变“等、靠、要”的消极意识,逐步树立致富信心;基于行动,应先试先行,培育一批扶贫开发能手与脱贫致富领头羊,依托结对帮扶,产业联动等多种形式,做到帮扶一批、联动一批,发展一批、致富一批,巩固一批,沉淀一批,最终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脱贫。地处宁德市寿宁县的下党乡原来是远近闻名的贫困老区乡,在全面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下党人时刻以基层党建为核心,组织为保障,积极传承并发扬久久为功,无惧艰辛的革命精神,依托红色革命原址遗迹并坚定不移地沿着习总书记三进下党的扶贫工作轨迹,创建了党性教育教学基地、扶贫开发示范基地等全国性的具有下党特色的“红色旅游新地标”,引领农户,带领乡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2.内生动力激发,为老区内源式发展提供源动力

内生动力是行为机制的原动力,要从根本上改变并解决老区贫困落后的问题,就要先扶志,要添增农户的发展动能,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纵观福建老区,劳动力不足,发展能力偏弱,老区留守人口大多为老年人、妇女、儿童、病残者,仅有的部分年轻人受教育程度偏低,职业技能不足。2019 年年底,福建省开展《阳光“1+1(社会组织+老区村)牵手计划”行动方案》,基于社会组织在资金筹措、产业发展、市场拓展、技术研发、产品培育等方面的优势,与老区村结成帮扶对子。从老区基建层面来看,基于多项政策扶持的前提,引导并鼓励社会组织协助投入,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并促进了土地、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在城、乡、村间的积极共享与有效流动;从产业发展层面来看,基于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发展老区特色产业,缓解并解决农户的就业问题,实行分工协作,实现利益联结,达到收益共享;从民生保障层面来看,福建老区充分落实教育、医疗、卫生、保险、住房等帮扶措施,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在不断优化老区环境的同时,加大人才引进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年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无需远行,在家门就能赚到钱,极大地优化了当地民生民情,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生动力。全面乡村振兴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补短板、促发展的过程,以民为本是本分,多措并举激发老区人民内生动力是关键,是乡村持续振兴的原动力。

3.金融有效扶持,为老区内源式发展增添持续动能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2019 年宁德、龙岩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宁德率先实现普惠金融服务与防止返贫救助保障机制的县域全覆盖,支农再贷款规模稳居全省前列。宁德农信社还针对偏远地区的老区乡村开展下乡“背包银行”服务,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办理账户开户与小额贷款业务。农信社的小额便民支付点也让农户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小额的存取、缴费及转账等业务;工商银行宁德分行依托老区“绿水青山”,聚焦县域乡村特色产业,大推行“一行一策”发展战略,持续创新推出“山海”系列金融特色产品。其中,“渔排养殖贷”被写入《宁德市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龙岩市在全省率先推行首贷培植专项行动,深入推进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986 工程”,联合地方多个部门合力搭建推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一键式”撮合投融资,让金融下乡帮扶“小农弱”,走出了特色,迈出了自信。福建老区的普惠金融实践,以金融活水润泽了乡土大地,为老区振兴注入了发展动能。

4.因地制宜,是老区内源式发展的实际出发点

事物发展必须遵循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在全面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虽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还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方显本土特色;科学布局,量体裁衣,方可持续发展。“盲目复制”不可为,“脱离实际”不可取,要依托老区当地的自然资源,基于当前的乡土民情甄选发展项目,配套合理规划,辅以有效措施,逐步实现老区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宁德市寿宁县素有“中国硒锌绿谷”之称,硒、锌土地面积富泽,占比接近当地土地面积的33%。寿宁老区立足偏远山区,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基于“硒锌双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大硒锌产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实施规模经营,全力推进现代化农业产业建设,大力拓展以葡萄、脐橙、百香果为代表的果蔬业特色产业,凸显了本土优势,彰显了发展特色。当前,寿宁老区硒锌产业已形成了水稻、果蔬、中药材的培育与种植,茶山、茶园的护理、种植、定制与采摘,旅游、休闲、康养等相互融合的产业集群。2019 年年底,老区全县硒锌茶叶种植与培育面积逾7 万亩,硒锌水稻、锌橙、锌葡萄种植面积均逾越万亩大关,硒锌产业总产值突破10 亿元大关,高达12.2 亿元,近万名农户实现脱贫致富。基于硒锌资源的有效利用、开发与保护,农产品生产的基地化、规模化与科学化也在有续推进,“硒锌双富”的资源优势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同时也是寿宁老区对外交流的新视点,彰显了老区本土优势与特色。

四、结论

今天的八闽大地,老区已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福建老区深入学习并认真贯彻习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及重要精神指示,聚焦老区发展与全面乡村振兴,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秉持内源式发展思路,不断探索内源式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地源优势,以农户增收为动力,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科技赋能为手段,不断推动产业数字化,优化产业结构;以龙头带动为依托,发展规模经营,有效融入文旅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联动增值;以稳定增收,不返贫为目标,不断兴创新、夯产业、行改革、促振兴,全面推进农村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在老区发展振兴过程中还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妥善处理社情民意与现代乡村治理的关系,统筹协调土地、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在城镇乡的配置流动,践行新时代老区经济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确保老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不掉队。

注释:

[1]《习近平强调: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 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人民日报》2017 年6 月25 日。

[2]谢彪:《福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探析》,《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7 年第4 期。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第681、682 页。

[4]陈灏:《下党乡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启示》,《闽江学院学报》2020 年第1 期。

[5]郑国诜:《福建苏区老区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振兴的重点举措研究》,《百色学院学报》2020 年第2 期。

[6][11][12]龙岩市人民政府官网,2021 年6 月25 日,http://www.longyan.gov.cn/gk/。

[7]陈灏、邹璇:《基于乡村振兴的下党乡农民增收脱贫经验》,《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3 期。

[8][9]陈灏、吴发林、柏平:《基于全面乡村振兴的寿宁县产业扶贫经验》,《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3 期。

[10]三明市人民政府官网,2021 年6 月28 日,http://www.sm.gov.cn/。

[13]谢建平:《政治承诺与区域扶贫:习近平贫困治理方略在革命老区的实践进路》,《井冈山大学学报》2018 第4 期。

猜你喜欢
老区福建发展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老区在努力奔跑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