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目标达成的任务驱动教学研究
——以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为例

2022-07-08 14:22邬小平李亚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理想信念理想

邬小平,田 川,李亚军

(1.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教学部,四川 隆昌 642150;2.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合川 401520)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目标达成关系到课程教育质量,是大学教育实践中永恒的主题。在高职各门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高职院校一年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通过对高职学生整体与个别的学情调研,可知存在以下情形:经过高中学习和大学一年级入学教育,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政治理论课基础知识,了解了本专业的课程目录和专业要求,但是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基础薄弱;00 后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受不良网络文化影响,对思政课的重要性产生认知偏差,学习兴趣不浓等等,这些现象直接影响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二、基于课程目标达成的任务驱动教学内涵

(一)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强调:意义优先,任务完成为主,评估基于任务完成与否[1]。本质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以完成一项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关键在于处理好任务驱动教学三要素——教学者、学习者、任务之间的关系:以一个一个的具体任务为导向,把教学内容精心隐含在每一个任务之中;教学者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凸显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

(二)课程目标达成

课程目标达成是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预估的课程目标有没有完成,涉及到课程的知识、方法、价值这三个层面的要素,强调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教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听课和确定重要的学习内容[2]。

基于课程目标达成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任务驱动教学,有着明确的目的,在于打造“思政+专业”教学范式,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以“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为原则,着力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法治意识和严谨的法治思维,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出具有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基于课程目标达成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型构建

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三要素(教学者、学习者、任务)和任务驱动的理论,结合思政课堂教学特点,构建“基于课程目标达成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基于课程目标达成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型

在“基于课程目标达成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型”运行过程中,教学者和学习者都围绕任务这根主线进行教学和学习。教学者负责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实施任务、总结评价等任务驱动流程,特别是帮助学习者明确任务、共享交流,自觉运用任务的驱动探索新的知识,使学习者利用高效率的创造思维去完成任务和目标;学习者之间相互协作务必深入探究问题的实质,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交流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心得,并巩固拓展新的知识。

这里以高职一年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材“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为例开展任务驱动教学,除了注意将终极任务分解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小单元和相关的知识结构也体现总体目标,还特别强调教学目标达成和重难点的解决,示例见表1。

表1 教学目标达成和重难点示例

四、基于课程目标达成的任务驱动教学实施环节

依据上述教学模型,课程教学组织采用“三环、五步”,即覆盖“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按照“五步”实施课程教学,即“试、创、探、评、拓”,具体来说就是:“自主学习、尝试任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任务驱动、探索新知”—“归纳总结、考核评价”—“拓展深化、学以致用”,如图2 所示。

图2 三环五步教学流程图

(一)自主学习、尝试任务

这是教学实施的启动环节,重点是帮助学生明确任务和合作规则。本课程任务驱动教学的对象是高职一年级学生,内容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部分。在启动任务时就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统筹考虑:设计任务如何对准教学内容知识性目的和能力培养目标,推动各小组学生尝试完成各个教学任务,同时需要在授课前给学生交代清楚学习任务和实施办法。

任务一:课前发布拍摄视频“我的理想”任务

通过超星学习通发布预习任务“第一节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给各小组布置拍摄视频“我的理想”任务。小组长根据老师发布的任务,拍摄“我的理想”的视频,并安排小组成员准备课堂讲解。

本环节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各小组课前拍摄视频,发挥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理论知识和多媒体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为后面课堂分享作准备。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是教学实施的新课导入环节,目的是以活化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任务驱动教学离不开情境的“桥梁”作用,尤其是现在00 后学生处于“数字原住民”的特殊成长环境,智能手机等触网设备被更早更普及地使用。如何适应学生互联网社交习惯,基于网络平台设计出激发学生兴趣的具体情境的学习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在视频、图表、文字等多方面的独特功能,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冲突,导入新课的核心学习任务。

任务二:分享自拍视频“我的理想”

小组代表现场播放自拍视频“我的理想”,分享自己小时候的理想和现在的理想,引发理想是什么的思考。教师从视频制作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点评,随之自然引入2017 年10 月习近平十九大和2020 年5 月4 日习近平对新时代青年的寄语: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本环节设计意图在于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带入到小时候的情境,导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小时候和现在理想的对比,以及习近平对新时代青年的寄语展示,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理想的认识。

(三)任务驱动、探索新知

这是教学实施的重点环节,目的是通过任务链驱动去突破知识重点和难点。以“问题链”和“任务链”的有机融合,将每一个教学目标与教学问题巧妙地设计进各个任务中去,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为起点,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点燃课堂[4],实现外在任务驱动顺畅与内在学生问题解决并举。

任务三: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中,“理想信念的内涵与特征”是重点,“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是难点。

首先是突破教学重点“理想信念的内涵与特征”,以“理想信念的内涵—特征—关系”为知识链驱动任务链。

第一,讲解理想内涵,发起讨论“理想”“空想”“幻想”的区别,提问下列命题分别属于什么“想”,如嫦娥奔月、点石成金、永动机、共产主义社会、嫁给威廉王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分享观点,老师随后讲解理想的科学内涵,即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第二,讲解理想特征,引出“三个建筑工人的故事”,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各抒己见,一起合作归纳总结;老师得出不同年代青年人的理想与奋斗: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引发学生思考:理想的典型特征——超越性、实践性和时代性。这样做目的是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理想与奋斗的看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展望将来;同时总结前面的知识,理解教学重点——理想的内涵、特征,同时导出新内容“理想的类型”。

第三,讲解理想的类型,组织学生讨论:是不是“80、90 后”=危机四伏的一代?引发学生思考: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你为实现职业理想做了什么。目的是实现知识链接专业,让学生结合本专业,畅谈自己的职业理想,加深对理想的正确认识,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第四,讲解信念的含义,组织学生分享图片案例,明白为什么中国抗击疫情会取得胜利,其中重要的原因包括医护人员万众一心、风雨与共,新时代青年信念坚定、勇于担当;随后组织学生扫描PPT 上的二维码,参与问卷星“你的理想信念是什么”调查,统计调查结果。目的是贴近学生自己的理想信念情况调查,引出对自身现有理想信念的反思。

第五,讲解理想与信念的相互关系,指出理想和信念关系密切,二者有交叉之处,侧重点和作用不一样;但是理想和信念是同一类精神现象中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目的是让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其次是突破教学难点“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设计了身边榜样采访、英雄案例讲解和师生争论环节等任务链,层层递进攻克教学难点。

第一,分享课前布置的师姐采访视频——第四届四川省道德模范,让大家思考:她也是平凡人和榜样的统一体,她的理想信念有什么可取之处?

第二,引出张桂梅、夏伯渝的典型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张桂梅身上有哪些特质?为什么无腿老人夏伯渝能够五次登顶珠峰?随后得出为什么每个人需要理想信念作为精神之“钙”,是有重要原因的:一是理想信念昭示着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5],一旦确立就会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二是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理想目标奋勇拼搏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三是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塑造高尚的理想情操。目的是通过师生对话,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案例,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坚定理想信念。

(四)归纳总结、考核评价

这是教学实施的评价环节,目的是对于参与小组任务驱动教学过程的学生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主张在评价原则上的多样性和模糊性[6],任务驱动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实践能力等。同时防止片面的终结性评价,既要注重课堂展示任务结果,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尤其是小组长的过程性评价,把小组成员参与程度、工作量多少等由小组长评价纳入总体评价中。

任务四:以多层次评价聚焦综合能力

一是小组展示评分。每组同学对主题“大学时代的理想与奋斗”进行独立设计后,小组派出代表进入展示环节,根据课前商定好的比赛和评分规则,找好主持人,各小组选出多个评委打分得出小组展示成绩;同时每个小组内部组员互评,再由小组长根据组员的实际表现和贡献度确定组员得分。二是老师归纳总结。指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大学时代,正是人生之舟启航之际,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将帮助我们扬起生命的风帆,伴随着我们走过人生之旅。要励志,立鸿鹄志。三是布置课后任务。让同学课后思考:有人说,现在是一个已经进入到了缺少理想与梦想的时代?你同意吗?为什么?

(五)拓展深化、学以致用

任务五:课外阅读经典与制定职业规划

这是教学实施的延伸环节,目的是拓展思政课程的边界,将课堂理论教育和课后实践有机融合,提升学习效果。一是推荐学生阅读课程相关书目,如毛泽东的《青年运动的方向》、习近平的《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同学们通过阅读,拓展知识,提升文化修养,提高学习能力。二是布置实践任务,发布线下实践作业“我的职业理想规划”;布置线上实践作业“我的理想,我做主”大讨论,每位同学将“我的职业理想规划”完成后上交小组长,小组长组织线上讨论并将讨论意见上传至学习通。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其一,通过学生的职业理想规划,链接专业,引导学生将理想和现实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制定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其二,根据学生上传的职业理想规划,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设计,后续与班级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一起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

五、成效与反思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采用基于课程目标达成的任务驱动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为本课程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但在信息技术手段的适配性和素质教育评价方面还需要改进。

(一)教学成效

一是知识目标有效达成。通过前测、后测的学习成绩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从而反映出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有所改观,如图3 所示某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前测、后测成绩对比数据。

图3 某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前测、后测成绩

二是素养和能力目标有效达成。一方面,推进了高校思政课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致力于培养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具有创新发展实践能力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用人才[7]。另一方面,学生能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自身综合能力提升。

(二)反思改进

一是信息技术手段的适配性。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是教学目标,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是教学手段,二者需要有机融合。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信息技术应用过度的情况,把主要精力放到课件的制作上,忽视了“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教学目标。因此,在线上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注意,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资源的摄取是为了提升学生对思政理论的认知。在线下教学环节,教师应注意着力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知识体系转化为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

二是素质教育评价。作为素质教育评价的对象,人的素质是多维度、多元素、镶嵌式发展变化、难于分割离析的,这是素质教育评价的难点。对于一些内隐的素质,例如情感发展评价,常用的方法是问卷和访谈,不过因情感变量具有个性化特征,每个学生情感的敏感点和情感表达方式差异很大,有的外显性突出,有的内隐性突出,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因此,素质目标的评价必须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个人,坚持全面综合地看待一个人。首先是多角度全方位地选择评价主体,如:辅导员、管理人员、家庭成员、学生本人等。其次是细化评价指标体系,例如人文道德素养指标划分为若干二级指标: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情感审美、创造性等,道德品质再划分为若干个具体的三级指标,并纳入成绩考评体系。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理想信念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