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研究

2022-07-11 08:24李萍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高校辅导员

李萍

摘  要: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全体教师和辅导员的思政教育体系逐渐形成,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的接触较为密切,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对协同育人工作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通过对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程教师协同育人的研究分析,可以了解当下协同育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整改,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新时代的人才培育工作。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5-0029-04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程教师协同育人,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但是现阶段协同育人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問题,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品德素质。辅导员应及时与专业教师沟通,达成思想共识,并完善相应的评价体系,以实现教学目的,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课程思政”和协同育人概述

(一)“课程思政”概念

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将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实现教学同步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展开针对教学[1]。另外,课程思政教学的终极目标是立德树人,教学要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品德建设,同时要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思想品德,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协同育人概述

协同育人主要指的是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思想政治课与专业课紧密相连,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实现共同教育,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全面发展。协同育人是高校的一大教学特色,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学为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专业课教师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虽然这两者之间互不影响互不冲突,但是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在教学方向上有一定的互通性,联合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在实际协同育人过程中,辅导员应该和专业课教师定期沟通交流,让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完美融合。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积极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优势互补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达到合力育人的效果。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是一线教学工作者,和学生面对面接触比较多,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任务,能够根据学生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员处于思想政治教学的第一线,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还能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因此学生一般和辅导员的关系比较密切;而专业课教师主要传授的是专业技能知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的核心力量,帮助学生打好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迈入职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开展教学,可以形成优势互补,有效促进教学的开展[2]。

此外,辅导员应该做好教学的保障工作,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以及年度学习安排,引导学生树立具体的学习目标。专业课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二)整合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资源

在高校中,专业课教师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传授专业知识,一定程度上会忽略学生的思政教学,思政教学的资源准备不足,而辅导员的思政教育比较专业,但是专业课程知识相对匮乏。因此,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联合教学,不仅可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学,帮助专业课教师整合思政教学的资源,还能弥补辅导员专业知识不足的情况。此外,由于辅导员教学性质的原因,与学生的关系较为密切,比较方便实时追踪学生学习的情况,有效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辅导员还可以和各个教师进行协同教学,不仅限某一位专业课教师,可以实现思政教学的全覆盖,及时与各个专业课教师沟通,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实现全面发展

协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教学目的,国家相关政策指出,培养时代新人,应该做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其背景之下,专业课教师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教授,而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融入思政教学,根据课程内容巧妙融合价值观和人生理念塑造,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辅导员会实时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状态,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优势不足,及时反馈给专业课教师,以便专业课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相互补充,协同育人,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学,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

(四)创新高校育人机制体制

高校需要不断完善育人机制,通过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在备课阶段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不仅可以提高专业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全面发展[3]。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应该积极沟通,共同挖掘思政教学的切入点,做好学生的学习管理以及教学工作,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同时,专业课教师还应根据专业课特点设计思政教学,在开课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辅导员还应该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规律,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三、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沟通不及时

虽然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开展协同育人时可以将教学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间的教学对接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没有发挥协同育人的最大价值。由于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各自的教学活动相对独立,二者之间的关联较少,一般辅导员主要在课下时间进行思政教育,而专业课教师则是在课堂中进行专业教学,只是关注课堂中的教学情况,课下和学生的联系较少,导致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缺少沟通的契机。此外,由于辅导员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负责思政教育,具有相对较宽的教育背景,而专业课教师负责专业课教学,思政教育相对较窄,导致思政教学广度较为不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沟通不及时很容易影响思政教学的开展,无法实现协同育人作用的最大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因此,辅导员应该和专业课教师保持沟通,定时交流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状况,实现协同育人的最大作用。

(二)评价体系制约

目前,高校在评价专业课教师方面一般考察的是课程的教学以及相关的科研工作,因此专业课教师往往会把重心放在这两个部分,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思政教学,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育人。由于评价体系的制约,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中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没有最大化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而且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思想方面仍然比较片面,认为思政教育是辅导员和思政老师的工作,在参与协同育人的时候出现推卸责任的行为,容易激化彼此的教学矛盾,不利于协同育人的教学开展[4]。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应该完善评价体系,增加思政教学的评价比重,同时让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保持沟通交流,并且转变专业课教师的片面教学思想,以期提高协同育人的教学质量。

(三)实践指导不足

由于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教学重心不同,师资团队的教学水平也各有差异,在进行协同教学时,需要综合考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课内容特点,并进行有效的指导工作。另外,高校扩招使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辅导员带班任务相应加重,而辅导员的工作相对烦琐,需要考虑学生的日常、学习、心理建设等方面,因此在进行协同育人时,辅导员疲于完成常规工作,往往缺乏教学的创新性,而专业课教师也难以在课程中有效切入思政教学。除此之外,一些高校没有明确协同育人的教学思路以及目标方案等,没有做好协同育人的教学指导,难以将思政教学有效落实,严重影响了思政教学的质量。

(四)育人方法不相通

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由于专业课教师的课堂重点是向学生讲授专业知识,他们往往忽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只重视课堂中的教学情况,忽略学生课下的教学引导;而辅导员的教学重点在课堂之后,与专业课教师刚好相反。此外,高校也没有明确协同育人的教学制度以及规定,导致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教学不同步,无法实现真正的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相对较差,无法充分利用专业课来进行思政教学,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没有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最大价值,甚至会出现两者背离的情况。为改变这种现状,高校应该建立明确的教学制度,加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联系,定期分享教学成效,提升协同育人的教学质量。

四、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一)融合格局

课程思政主要是通过思政教学实现育人目的[5]。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开展协同育人时,首先应该融合格局,做好两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舒适轻松的教学环境,使课程思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进行融合格局时,首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尤其是课下的沟通联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学效果倍增。辅导员应该做好课下的跟踪服务,联合学生干部在课后时间收集学生课下的问题以及在做题方面遇到的难点,交接给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中重点讲解。其次,专业课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课堂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故事,合理利用课堂文化背后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且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优秀品质。最后,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可共同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以及职业规划,设立明确的目标,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动力,最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思想共识

在思政教学中,思想育人是教育的关键,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专业课教师以及所在班级的辅导员可以安排每周或每月一次的面对面交流,达成思想共识,实现协同育人。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高校应该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商讨、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师生的互动,并制定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其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设立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机制。沟通是教学的关键,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应该改变严师的形象,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最后,还应该达成学生之间的思想共识,引导学生树立共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协同模式

建立良好的协同模式,实现全方位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思政教学的教学质量。首先,构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模式。由辅导员组织开展相关思政活动,比如学风建设、职业规划、学业心理建设等。这些活动都可以邀请专业课教师参与,通过专业课教师给予的具体指导,让口号落到实处;而专业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可以邀请辅导员加入,使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更加圆满。其次,搭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协同模式,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课下学习与生活,实时追踪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有效解决学生日常疑惑以及困难。第三,打造线上和线下的协同模式。专业课教师在线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进行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传授,争取在课堂中解决学生的疑惑,有利于后期的复习;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因为线上教学无法聚焦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适当引入专业故事,也可以在课堂中穿插课堂作业,并对作业进行全面的讲解。最后,培养学生之间协同学习的默契,若仅凭教师的教学指导,则无法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应该引导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6]。

(四)完善考评机制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考核评价系统的限制,专业课教师过于重视教学科研,忽略了课堂的质量。因此,高校在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还应该增加思政教育,将创新创业、挑战杯等科研竞赛融入评价体系中,并且注重专业课教师的第二课堂指导工作,建立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引导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方向,激发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学的热情;其次还应该优化辅导员的考核评价系统,目前辅导员的工作缺少参与第一课堂的考评,也没有明确思政教学过程中辅导员的教学作用。应该为辅导员提供第一课堂的教学管理途径及明确的教学方向;最后高校还应该加强协同育人的考核,将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模式制度化、日常化、细则化,加入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的考评得分体系,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全方位考核,可以有效提高协同育人的教学质量。

五、結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为了确保协同育人的教学质量,高校应该加强协同育人的教育开展,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并且在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联系,融合彼此的教学思想,建立良好的协同模式,最后完善考核评价系统,提高协同育人的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洋.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63-65.

[2] 张强.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2):88-89.

[3] 范琳琳. 课程思政背景下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研究[J]. 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07):151-152.

[4] 冯保生. 浅析协同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实施路径[J]. 兵团党校学报,2021(02):60-64.

[5] 张宏.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的困境、要素与路径[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0):31-36.

[6] 王丽华.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探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8):71-75.

(荐稿人:刘玉珂,湖南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高校辅导员
简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的优势和工作要点
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实践培训探讨
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下专业课教师的机遇与挑战探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