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李家山水 绘百年中华

2022-07-11 09:35
中华书画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小可李可染漓江

□ 李 庚 张 瑾

李可染:“七十始知己无知”的“白发学童”

1920年的夏天,13岁的李可染在家乡徐州的城墙上探头探脑,观察快哉亭屋内的几位老人作画。那是一枝梅花,在老人的笔下梦幻般地出枝、开花、点蕊……少年可染被深深地吸引了。从这天起,他每日来到快哉亭,趴在窗外观看书画社的几位老先生作画。连看三天后,少年终于被老人们招呼进屋,得以拜老画师钱食芝为师,正式启蒙。自此,百年李家山水开始生根、发芽。

李可染的绘画对象,从初学画之时的清初四王山水,到国立艺院期间学习、研究素描和油画,再到抗日救亡时期的爱国主义宣传画。他深刻的人生经历,直接反映在对艺术的探索和创作上。

抗日战争时期,李可染决心着力研究中国水墨画。他在重庆时,曾在牛棚旁边的一个小屋居住,棚中有当地农户养的一头大青牛。在文宣工作中,他开始了和青牛朝夕相伴的日子。白天,青牛的生动形象和辛勤劳作落在他的眼里;晚上,牛的喘气声、吃草声,甚至蹭痒痒声,他都听得清清楚楚。鲁迅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郭沫若也在这段时间刚刚发表了《水牛赞》,诗中歌颂水牛是东方精神的代表。其中描写了水牛“背负着牧童,让他含短笛一支在口……浸在水中,上有杨柳”的画面,正是李可染最负盛名的艺术题材“牧牛图”的生动写照。

李可染 春在枝头已十分 纸本设色 (选自《翰墨华章》,文物出版社)

李可染一生创作了大量牛图。他的牛是极具田园意趣、返璞归真的牛,在那个风雨飘摇、民族危亡的时刻,更是勤劳坚韧、自强不屈的牛。他晚年将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师牛堂”,将牛的品格当作自己为人的榜样。郭沫若曾做过一首《题李可染〈风雨牧归图〉诗》:

我有全身蓑笠,而无半点披挂,当前走石又飞砂,赶快回家去吧!身上皮肤似铁,胸中胆量无涯,由来磨炼不争差,哪怕风吹雨打!

这首诗为李可染的水牛牧童题材作品作出了真正的诠释:牧童看似悠闲,水牛看似憨厚,其实画家笔下的蓑笠就是披挂,不惧风吹雨打!

抗战胜利后,经由徐悲鸿介绍,李可染得以拜87岁高龄的齐白石为师,不久又师从于黄宾虹。自此之后,李可染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不断汲取传统,又不断革新,发展出了丰富充实、含蓄沉雄的画风。

李可染的书法入古汉隶、魏碑,出新“酱当体”,巧拙互用,金铁烟云,独创一家。“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老树新花”正是他厚积薄发的升华。

李可染是传统中国画的大师,更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先行者。他立志对中国山水画进行改革,经过长期摸索,晚年山水逐渐形成了深邃茂密、苍厚浑雄的风格。李可染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的一座里程碑,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重了一笔。《万山红遍》《韶山》等都是李可染的经典作品。李可染曾请人为自己刻过两方章:“七十始知己无知”和“白发学童”,激勉自己终生从零学起,开辟新天地。到了暮年,他还请人刻过一方章——“东方既白”。他说:“我看到了东方文艺复兴的曙光。”

李小可:为藏地作画,为“家园”写生

李可染常叹,中国画在世界上仍是一颗蒙尘的明珠。为此,他孜孜不倦,将全部生命投入对创作的探索,以自己毕生的艺术实践引领后人。李小可从父亲身上继承到最宝贵的,莫过于“千难一易”的从艺态度和“实者惠”的原则精神。

“漓江山水”是李小可存世作品一个罕见题材,更是一个传承于父亲李可染的山水题材。这一题材的作品,几乎都出于李小可1980年前后随父亲李可染南下写生的那段经历,其中一站便是桂林。也正是这次南下,开启了李小可此后43年勤勉不辍的艺术生涯。

漓江山水也是李可染山水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可染曾对桂林山水题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他的漓江山水中西融合,突破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表现样式。

李小可的《漓江山水》笔墨浑厚华滋,气韵生动,颇有其父之风。漓江山水的奇秀蕴藉、不同角度山势的深远高远、漓江山水独有的“意境”,都在层次分明的墨色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桂林,父子共同工作,共同写生,这段日子在李小可心中一直记忆犹新。在桂林时,父子二人还曾合作过一幅《漓江天下景》。李小可对此印象很深,到了古稀之年,还特意为此重新创作了一幅三米长的《漓江胜境图》,以缅怀这段难忘的往事。

在一生的艺术探索中,李小可坚持向大自然学习,将艺术的热情与坚毅一往无前地投入到了对“家园”的写生之中。他一生的足迹踏遍了祖国河山,仅深入西藏雪域就达30余次。藏地系列是李小可探索出的一个全新的系列,也是其父李可染从未涉足的题材。他用崭新的笔墨样式描绘雪域高原的浑雄与魂魄。远观,气魄宏伟苍凉;近观,千笔万笔重重叠叠,如刀斩斧劈,细密交织出山石、断壁、佛塔,那是来自远古的回声。

李小可曾说:“写生是艺术家心灵直面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能让传统与当代文化以及个人的表现经验发生碰撞,激发无限的创作灵感,推动审美领域的新发现。”由此而生的“水墨家园”系列大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独属于“李小可”的艺术符号。

李小可 漓江山水 纸本设色 (选自《翰墨华章》,文物出版社)

“城墙”这一被绝大多数艺术家所忽视的题材,大概应归属于李小可早期“北京系列”,是一个比较少见的主题。吴洪亮曾评价这一系列:“他坚守以山水画中寄情的原则来书写都市,因此他作品中的北京成为了他情感输出的载体。”《墙》是典型的“城墙”主题。李小可在这里放弃了故宫、天坛、北海,甚至放弃了对建筑物的整体描绘,也没有市井人物,但却在小小的一面墙上巧妙地同时融入了水墨构成与抽象意境,成功地构建出独特的京城风情。角落闲置的推车等杂物,以及打破静谧的鸟儿,让空间流淌出浓浓的人文情怀,让读者感受到淳朴而深刻的“家园”情感。李小可曾说:“艺术所以能催人泪下,首先要有感而发。艺术中的魂就是从这些感动中生发而来的。有了魂,才能产生具有强烈感染力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

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李小可始终坚持着父亲说过的“精读自然与传统两本书”,坚持着李家山水所强调的“实践”,坚持着用传统水墨表现中国精神。

李庚:中西融贯,赓续李氏传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很多人认为,中国画已濒临消亡。1950年,李可染在《人民美术》创刊号上发表了《谈中国画的改造》的文章,指出发展中国画的前景,开启了李可染改造中国画、发展新中国美术的探索。今日看来,竟似是与多年后的“东方既白”相应!同年,可染次子李庚出生。

李庚年仅5岁便开始习画。他不但受到父亲李可染手把手地教导,还得以师从黄永玉、李苦禅等多位大师,观摩、聆听多家教诲。从《芥子园画传》到范宽、王蒙,从沈周、石涛到齐白石、黄宾虹……他自幼勤学苦摹,再加上多位艺术大师言传身教,他不但将传统中国画的基本功练得炉火纯青,更从各位大师身上汲取了多元化的审美与营养。博采众家之长,为他日后融贯中西、兼收并蓄,打下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李可染曾在《谈艺术实践中的苦功》中说,基本功重于泰山,基本功够不够、踏不踏实,大大关系着将来艺术的成功。这篇文章对当时的艺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更深刻影响着少年李庚的艺术精神。他不但继承了李家山水,更为宝贵的是继承了父亲的苦学传统,身体力行。多年后,父亲还亲自为他题写“不持天赋,勤学苦练,继承家学,做苦学派”,予以嘉奖、勉励。

李庚 山水 纸本设色 李可染画院藏

李庚的画出于传统,却远远不止于传统。他在留学日本期间,屡次举办巡回画展,在日本文艺界产生很大影响。他以深厚的传统中国画功底深研日本画,成果斐然,他多年来屡次为日本艺术大学编写水墨课程、动物写生等课程,将古典技法与现代表现同时融入,大受青年学生欢迎。1990年赵朴初受邀访问日本时,曾专门为李庚作诗,对其在书画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和在日成果给予盛赞:“昔人诗句今人画,画里传来画外情。雏凤羽毛追老凤,李庚才气逼长庚。”李庚还先后访问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美国……在坚实的传统中国画基础上,吸收了世界美术的营养。

李庚的《山水》是他画技已臻高境的典型作品。群山峻岭间,云雾缥缈处,朴茂深沉的传统意象迎面而来。细密而准确的笔触与其父一样得益于深厚的素描功底,透视关系明显融会了西画的审美感受。有人说,他的绘画是将自然用几何形的要素进行还原,给绘画带来骨骼与立体性,这一点与塞尚相似。

李庚的山水创作已经摆脱了对象和特定环境的限定,全凭胸中意蕴造景,这一点则与李可染晚期近似。李庚的创作不局限于山水,他人物、花鸟、速写皆擅,年逾古稀,依然时常挑战新的创作题材。他的笔墨既结合了疏简淡雅的线性结构,又时常挥洒出李可染晚年浓重浑厚的团块结构,具有一种超脱秀润、活泼雄健的生命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绘画之外,李庚对一切美的艺术都非常感兴趣,汲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在东西方进行学术遨游期间所经历的音乐审美体验,使他开创出全新而独特的抽象艺术系列。音乐是唯一没有实体的、流动的艺术,是一种极度抽象的艺术形式。李庚试图用抽象绘画表现音乐,两种抽象之间的碰撞,产生了极强的共鸣。他用画笔为音乐赋予了色彩,那是伴随着音乐的灵魂散发出的色彩。

郎绍君曾说,李可染说“所要者魂”的“魂”,指的就是意境——不是古人、他人的意境,而是融合着时代精神的自己的意境。如今李家山水传承的重任已落在李庚身上。他一步一步在其父的基础上,诠释出属于自己的“李家山水”。其作品充满了他独特的审美经验,充满了独创性、时代感,融合中西精华,而又饱含着对祖国河山的深情、对华夏文明的热爱。李可染说“千难一易”,不知这是否能证明,李庚已经翻越了写生的“千难”,进入到造境的“一易”?

李可染是近代艺术大师之一,他的艺术精神引领后人,捍卫中国画在世界艺术之林的地位,为祖国山河立传!■

猜你喜欢
小可李可染漓江
河山有君
——李可染画院院展
等不及的收徒
李小可作品欣赏
等不及的收徒
小可的红皮鞋
推理:红颜大草莓
漓江真美
角色街
漓江之美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