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守正创新的实践逻辑

2022-07-13 20:49丁灵芝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新时代课程

【摘要】在当今世界面临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的新时期,持续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育人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要在立足课程本质属性的基础上,逐一破解“政治缺位”“理论缺失”“学生缺席”三个误区,构建课程守正创新的三个实践逻辑:在坚守课程政治属性中发挥政治引领功能,创新拓展课程内容;在坚守课程理论属性中发挥理论武装功能,创新优化话语体系;在坚守课程价值属性中发挥释疑解惑功能,创新设计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时代  “形势与政策”课程  守正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7-0013-03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①,具有“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的课程特点。在当今世界面临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的新时期,在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世情、国情和党情,不断为学生释疑解惑,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但基于其课程特点,也存在一些制约教学效果的客观因素,由此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误区。“形势与政策”课要增强课程的政治引领力、理论阐释力和课程吸引力,就要不断地破解现实约束条件,推进课程建设的守正创新。守正是回归育人初心,守住政治站位;创新是为了与时俱进,不僵化。守正是“形势与政策”课程创新的基础和根本,创新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提升育人实效的源泉。如何统筹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是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要重点解决的课题。

一、在坚守课程政治属性中发挥政治引领功能,创新拓展课程内容

1.破解“政治缺位”误区,坚守课程政治属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本科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但又有不同于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课程学时少(每学期不低于8学时)、课程内容变化快,且在校学习期间开课不断线。对此,长期以来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每学期都开课,课程内容重复;课时少,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意识形态性不强,课堂主要讲社会热点问题等。这是一种“政治缺位”的认识误区,模糊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政治属性。“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之一,“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方向,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突出政治高度和政治导向。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紧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坚定‘四个自信’贯穿教学全过程”。①要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功能,引导学生知大势、明大义、立大德,形成“永远跟党走”的政治认同,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坚持发挥课程政治引领功能,在守正的前提下创新拓展课程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学习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深刻认识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就显得愈加重要。“形势与政策”课要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功能,就要选择合理的教学素材,并与时俱进创新拓展課程内容。

一是优化教学专题的设置,突出“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首先,设置相对稳定的基本专题。根据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设置“全面从严治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形势与政策、国际形势与政策”四个相对稳定的专题。其次,设置变化性专题。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时效性强、领域宽的突出特点,设置反映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与学习领会党的重要会议精神的变化性专题。例如增加“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等。“变与不变”专题的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在千变万化的国际形势中,找到形势演变的逻辑,学会辩证思考,同时增强大局意识和核心意识。

二是增设“主题式教育”,使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主题式教育”是指根据国家发展战略、时事热点和社会焦点,结合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在教学专题的框架内设置若干课程主题,以拓展课程内容,发挥思想启迪的作用。“主题式教育”蕴含着三个育人优势:首先是教育目标的指向性。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设置“形势与政策”教育主题,并保证大学期间“主题式”教育的连续性。比如大一期间增设“马克思主义形势与政策观”、大二期间增设“形势与政策分析方法”、大三期间增设“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精神”的教育主题等。其次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的协同性。“主题式教育”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各种实践项目实现主题教育目标。用视频快闪、网络直播、故事会、情景剧等灵活多样的创作形式,促进师生协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是赋予时代性。“主题式教育”适应时代变化,体现时代特征,引导学生用坚定的政治立场分析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进程中要面临的各种问题,明确要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二、在坚守课程理论属性中发挥理论武装功能,创新优化话语体系

1.破解“理论缺失”误区,坚守课程理论属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国内外形势、科学分析各种复杂思想言论的重要渠道。如何对现象进行学理性阐释,如何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如何对时代之问给出科学理论的回应,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重要责任,考验着教师的理论水平、学术修养和实践认知。有一种把“形势与政策”课程庸俗化的错误观点,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固定教材,上课很轻松,不具有理论性和学术性。也有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就是讲讲热点事件,教师没有理论阐释和方法引导,存在“理论缺失”的误区。事实上,“形势与政策”课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学理性很强、教学难度很大的一门理论课程。 “形势与政策”课要求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具有教学领域宽、教学层次多、教学内容随时变化、涵盖热点难点问题多等特点。在教学中如果不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很难深度阐释复杂问题,很难启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想。在教学中如果没有学术研究作为支撑,就会缺乏理论自信;如果没有学科建设反哺学理性,同样很难以理服人。

2.坚持发挥课程理论武装功能,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优化话语体系

“形势与政策”课程要坚持用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就要创新课程话语体系,使理论学习不枯燥。

一是贴近社会实际,用学术语言讲政治。教师深入研究实际问题,在课程中不但要发挥政治引领作用,还要用学理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政策。用世界视野讲解党的理论和政策,讲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用思想和理论的力量,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产生高度认同。教学语言注重课程内涵和理论深度,不背离教学目标,不一味追求“新颖”“轰动”。

二是贴近学生实际,用鲜活事例讲政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用鲜活的事例为理论阐释作注解,把讲故事的策略引入课程中,用幽默风趣、简洁生动的语言讲政治。首先要精选事例,把握事例与所讲理论的相关性。既要选择弘扬中国精神的大故事,也要选择普通平凡的小事件;既要选择反映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也要选择让大学生群体感到困惑的现实案例。其次要设置问题链,把握事例与所讲理论的逻辑性。既要针对时代主题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性、战略性的核心问题,也要针对社会热点设置问题,回应学生诉求。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发学生辩证思考,实现深层次的理论认同。总之,建立学术化、大众化二位一体的课程话语体系,使学生愿意听理论,喜欢听理论,并能够运用理论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在坚守课程价值属性中发挥释疑解惑功能,创新设计教学模式

1.破解“学生缺席”误区,坚守课程价值属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相比于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贴近于社会现实,更贴近于学生实际,更能够回应学生诉求,为学生释疑解惑,理应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但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主动参与,也感觉不到课程与自身成长的关系。具体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因为课程没有教材,部分高校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就是宣读文件,只要把中央精神读给学生就行了,不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二是因为部分高校课程教师队伍不固定,多数任课教师是学校宣传部、学工部和党政工作人员,没有集体备课机制,教学形式单一,不关注学生需求;三是部分高校在大礼堂、体育馆等大容量的场所安排授课,教师讲课就是单向灌输,下面学生“沉默”一片。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缺席”的共性,既没有围绕学生设置教学目标,也没有围绕学生设置教学内容,更没有围绕学生改革教学方法。及时、不拖延回应学生的诉求和困惑,不回避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是“形势与政策”课重要的价值属性。要及时破解“学生缺席”的认知误区,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有针对性为学生释疑解惑,让课程回归育人本位。

2.坚持发挥课程释疑解惑功能,在守正的根基上创新设计教学模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要坚持发挥课程释疑解惑功能,重要的是要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学”起来,让学生的“心”出现在课堂。

一是打造立体化教学模式。新时代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依托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打造虚实结合、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对标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线下教学切入职业视角,每个学期开展8个学时的线下教学。理论讲解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植入等方式生动呈现,以“问题链”形式设置问题,层层递进加深学生对于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开展“圆桌会议”式主题讨论,每个小组进行主题发言,在此基礎上平等自由讨论,最后由任课教师总结和延伸。并鼓励任课教师不断创新课堂讨论形式。其次,基于EQ课程建设平台、超星平台开展“主题式教育”线上教学。收集平台数据,判断学生关注问题和兴趣点,选择共性问题作为教学研讨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程教学的关注度。开课前教师通过集体建课模式在平台完成建课工作,线上教学资料的选择注意政治性、丰富性和亲和力,包括视频(时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课件、教案和阅读资料;每个专题资料学习后辅之以平台作业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效。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自主学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线资料的学习及平台作业、结课论文。同时,用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共建共享“形势与政策”课优质教学资源,创建课程资源库和习题库。

二是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首先,教学板块多元化。设置常规性和特色性板块,常规性如党建、大国外交、经济发展走势等专题,特色性如中美贸易摩擦、全球抗疫、建党百年等。同时,特色性还要分类别和层次设计内容。分类别是指体现学校、行业特色以及中西部特色等;分层次是指分年级、分专业进行板块设计。其次,教学形式多元。突破以往集中排课的传统形式,采取课上讲授、线上直播、翻转课堂、校内讲座、校外宣讲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学目标。最后,师资队伍多元化。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管理课程任课教师,规范开课的同时,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开展集体备课和研讨交流。推动学校领导、党政队伍和辅导员讲“形势与政策”课;引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者进“形势与政策”课堂;在校内外组织“形势与政策”理论宣讲队伍,及时对重大形势和重大政策进行筛选、研究,解读和宣讲;在增强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开展小班教学。总之,通过立体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充分发挥释疑解惑功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不断提升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Z].教社科 〔2018〕1 号。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孔朝霞,王绪凤.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守正创新的逻辑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4):124.

[3]胡白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4):119.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

丁灵芝(1974年12月-),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新时代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