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析

2022-07-13 22:41陈灿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8期
关键词:课堂活动初中语文

陈灿玲

【摘要】当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效果差强人意。本文从不同角度,探讨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活动设计有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活动;设计有效性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标中,明确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增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活动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式。名教师黄厚江提出:“语文课还要以语文活动为主体。”语文课堂活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现代教育提出“以生为本”的理念以后,很多老师开始改变观念,在课堂中开始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模式,逐渐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存在师生简单问答,走过场、应付了事,活动难以操作,形式单一乏味等问题,一节课下来,有时热热闹闹,又唱又跳,但学生茫然不知所学,不得要领。因此,初中语文课堂并不缺乏活动,而是缺乏“高效”的活动。针对此等情况,结合笔者经历,试探讨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一、课堂活动概述

语文课堂活动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的内容堆积与问题的罗列,而是教师授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陶冶情操的动态过程。它体现当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加工,落实学生的学习与训练。简而言之,就是教与学相生相长的过程。活动设计的高效性,指的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体现并落实教学目标,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方法、技能,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1. 紧贴目标,有的放矢

目标是每节课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变化与成长的描述。它是一节课的导向,也是一节课是否有效的评价标准。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学通过不同的活动,承载教学目标,分解教学重难点,才能使课堂有效地达到预期效果。

在一次公开课中,一位年轻教师上了一节《关睢》。她设置的教学目标是:(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关睢》的大意。(2)反复朗读,领悟诗歌的丰富感情,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在授课过程中,该教师安排了以下活动:活动一:“配乐朗读,读出语言美”;活动二:“一句话描述诗歌故事”;活动三:“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活动四:“说说君子和淑女是怎样的形象”。

先莫论目标设置是否合理,单从教学活动看,一节课下来,教学活动很多,但都蜻蜓点水,不深刻;书声朗朗,甚是热闹,但学生茫然不知所获。“人物形象”并非教学目标所属内容,教不对标,无的放矢,显得教学设计凌乱。后来,以目标为导向,重新修改教学设计,改为以下活动,重新授课:活动一:“配乐朗读,欣赏语言美(节奏美与用词美)”;活动二:“品读诗歌故事,领悟感情”;活动三“向身边亲人复述故事”;活动四:“朗读比赛”。

修改以后,以“诵读”为主线,以诗歌内容、感情的理解感悟为导向,教学活动设计重点突出,内容集中。第一个活动完成了目标一中的“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从“节奏、用词”两方面引导学生赏析,使活动层次丰富,知识更全面;活动二承载了目标一的“理解诗歌大意”和目标二中的“领悟诗歌感情”,引导学生从理解字面义到深层内涵,由浅入深,使学生获得读懂诗歌的方法。活动三是迁移与提升,是对目标一、二的一次检测与巩固,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落实得更到位。活动四是对目标二中“反复朗读”的落实与提升。从这个教学活动的改动,可见对标设计,方显高效。

2.紧贴学生,创设情境

语文课堂活动,不管是教师活动,还是学生活动,最终得益者与实践者,都是学生。如果教学活动不符合学生需求,那活动的开展只成一句空话。因此,设计活动时,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社会生活、科学认知等进行二次备课。其次,要挖掘教材的知识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手、眼、耳、口,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其三,给学生完整而独立的思考时间,使思考与练习更深入。

例如,在教授《核舟记》时,学生对于说明类文言文,兴趣不大。传统的字、词、句的教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一度让课堂沉闷至极,参与度低。后来,笔者让学生分成两组,对第三段的内容,进行即兴表演比赛:三个学生分别模拟苏东坡、佛印、黄庭坚在舟上的神态、动作、外貌等,另一个学生用现代白话文进行旁白说明。其他同学作评委,一边观看表演,一边作好记录,发现不足,并在表演后进行点评、打分。

这个活动的设计,创设了比赛和表演的情境,符合初中生喜欢玩、乐于表演的心理特点;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积极性大为提高,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主演学生为了表演,主动进入文本,对语言、内容进行理解,手动、口动、脑动,才能把原文内容生动地呈现出来。评委学生为了对表演进行点评,耳动、手动、脑动、口动,反复钻研文本,主动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又提高了表达能力。学生在活动中玩,在玩中灵活地完成了翻译这个枯燥的任务,又提高了表达能力。

另外,《核舟记》的教学活动,在知识水平不同的班别,也应该有不同的操作。在文言文基础比较好的班级,可以直接安排学生通过表演,完成翻译任务;在文言文程度较差的班级,可以在教师教授文言字句以后,再进行表演,巩固翻译。 教无定法,适合为佳。

3.关注文体,用好教材

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特点。语文课文,很多都是某类型文体的范本。教者应该用好教材,而不是只教教材。因此,按文体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一篇掌握一类文体的阅读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小说是叙事文学,教学时,可把“记叙”的要素、方法作为重点进行活动设计;诗歌和散文都是抒情文学,教学时把“抒情”方法、抒发的感情作为重点,把二者相融,学生就把握了抒情类文体的阅读方法。

如,《卖炭翁》是乐府叙事诗,长于叙事。在教授“内容梳理”时,安排了一个堂上活动:让学生用填空的方式,补充出行为“( )炭—( )炭—( )炭”。经过讨论,补充为“(烧)炭—(运)炭—(丢)炭”。学生在(烧)炭、(运)炭环节,意见基本一致,第三个环节,是“抢炭”还是“失炭”有所争议。简单讨论后,学生进一步明白了应从“卖炭翁”这个主要人物的角度进行归纳。接着,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活动:在情节前面加一个修饰语:“ (烧)炭— (運)炭—      (丢)炭”,学生答案异彩纷呈:“ 南山(烧)炭—雪地(运)炭— 集市 (丢)炭”、“ 辛苦 (烧)炭—艰难 (运)炭—— 轻易 (丢)炭”……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与之前的情节概括有何不同,自然引出对人物形象的概括。

这节课教学活动的安排,突出叙事诗的基本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使学生紧贴文体特点,进入文本,对诗歌主旨进行理解,获得阅读“叙事诗”的基本路径。

构建高效的课堂,以一抵十,既是“双减”的要求,也是教师心中的愿景。那么,我们便不能再简单地依赖现成的教案、下载的课件敷衍了事。重新认识课堂活动的重要性,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落实二次备课,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我们的课堂会越上越有味道,越上越轻松,最终达成“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动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课堂的“生命”在于“活动”
浅谈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研究的初探
小学初级汉语课堂活动设计思考与实践
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