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幼有所育”办好学前教育

2022-07-13 22:44王欢
教育·综合视线 2022年6期
关键词:增长速度青海省系数

王欢

在借助相关统计数据对2011~2020年青海省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差异系数分析了青海省学前教育的区域差异,得出如下研究结论:不论是从幼儿园数量、在园幼儿人数、幼儿教师数量、教育经费投入还是从生师比来看,青海省学前教育规模和质量均取得了长足进步,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学前教学的需求;学前教育相关指标的差异系数均在波动中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下降态势,意味着青海省各地区学前教育的差距表现出缩小的趋势,学前教育的均等化程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相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等条件来说,青海省学前教育的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

作为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石,学前教育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逐渐显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办好学前教育”的要求,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从娃娃抓起”,并将“幼有所育”列入新时期要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各项民生之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中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由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蓬勃发展,学前教育规模持续扩张,普及水平快速提升,普惠程度显著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统计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学前教育在园人数和专任教师数量分别达到4 818.3万人和291.3万人,一般预算经费投入达到4 534.39亿元,较2017年分别增长4.74%、19.78%和41.8%。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学前教育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高原省份,青海省财政能力有限,学前教育发展非均衡性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本文以青海省的学前教育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和差异系数对青海省内各市州的学前教育发展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期为青海省实现学前教育均等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一、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形成,学前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

差异系数通常用来衡量经济社会现象的差异程度,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差异系数值越大,代表数据的离散程度越高,即经济社会现象差异程度越大,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越突出;反之,代表数据的离散程度越低,即经济社会现象差异程度越小,发展的均衡程度越高。换而言之,在学前教育领域倘若某一衡量指标的差异系数越大,意味着学前教育在这一领域的均等化程度越低,反之则表明学前教育在这一领域的均等化程度越高。于是,根据2011~2020年青海省各市州学前教育相关指标数据可计算得出相应的差异系数,进而比较学前教育的区域差异和判断其区域均等化程度。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的《青海统计年鉴》和青海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全省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一)幼儿园数量

通过实施学年教育行动计划,青海省构建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适应需求、就近方便”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全省幼儿园数量大幅增加,有效扩大了学前教育的资源供给。统计数据显示,2011~2020年全省幼儿园的数量由980所增加至1 824所,年均增长速度约为7.15%,幼儿园数量的增加为学龄前儿童更好地接受学前教育创造了条件,从而推动了青海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但是,由于各市州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存在差异,各地幼儿园数量的变化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研究期内,尽管各市州的幼儿园数量均有增加,但增长速度差异显著。其中,玉树州和果洛州幼儿园数量的年均增长速度最高,分别达到了50.45%和33.2%;海南州和海东市幼儿园数量的年均增长速度最低,分别为4.18%和2.8%。增长速度的差异使得各市州幼儿园数量在全省的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玉树州和果洛州幼儿园数量占全省的比例分别由0.41%和0.51%上升至8.66%和3.62%,而海南州和海东市的比例则分别由22.45%和25.71%下降至17.43%和17.71%。作为省会城市的西宁市,虽然拥有的幼儿园数量最多,但因其年均增长速度偏低,在全省的比例下降了2.25个百分点。

(二)在园幼儿数量

随着幼儿园数量的稳步增加以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的逐步提高,全省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持续上升。相关数据显示,2011~2020年全省在园幼儿人数由13.4万人增加至22.71万人,年均增长速度约为6.03%。分区域来看,玉树州、果洛州和黄南州三州的在园幼兒数量增长最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10%,其中玉树州的年均增长速度最高,达到了52.82%;西宁市、海东市、海北州、海南州和海西州的在园幼儿数量增长较为缓慢,年均增长速度均不及6%,其中,西宁市的年均增长速度最低,仅为2.46%。在不同增长速度的影响下,在园幼儿人数的分布格局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玉树州、果洛州和黄南州三州在园幼儿人数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其余市州的比例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玉树州的比例上升最多,由0.39%提高至9.99%;西宁市的比例下降最为显著,由44.74%降低至32.86%。

(三)幼儿教师数量

师资力量是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针对师资不足的问题,青海省创新机制,积极试点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工作,投入资金购买保教岗位,为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弥补了师资短板。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2020年全省幼儿教师数量由4 051人增加至12 256人,增长了2.03倍,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3.09%。分区域来看,西宁市的幼儿教师数量增长最慢,年均增长速度仅为7.08%;其余市州的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14%,其中,玉树州和果洛州的年均增长速度位居前两位,分别达到48.78%和28.76%。与此相对应的是,西宁市幼儿教师人数占全省的比例下降了 23.13个百分点,其余地区幼儿教师人数占全省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玉树州上升的幅度最大,提高了约8.81个百分点。

(四)在园生师比

幼儿园生师比是指在园幼儿人数与在园幼儿教师的比值,该值越小,表明平均每位在园幼儿教师所教的学生越少,也就意味着在园幼儿教师的数量越充足,可从一个侧面来衡量学前教育的教育质量。2011~2020年全省幼儿园的生师比在波动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由31.6降低至17.4,下降幅度达到了44.94%,表明近十年来青海省学前教育质量有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分区域来看,尽管玉树州幼儿教师数量的增长速度最快,但由于在园幼儿数量增长的速度更快,导致当地学前教育的生师比由15.7提高至20.2,也是全省生师比唯一提高的地区;其余市州学前教育的生师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海南州、黄南州、海东市三地的下降幅度介于60%~65%之间,海北州、海西州、果洛州三州的下降幅度介于48%~59.42%之间,西宁市的下降幅度也达到了33.33%。

(五)教育经费

教育经费投入是改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和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园幼儿数量的持续上升,青海省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公共财政投入规模不断增加。据青海省2020年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全省幼儿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为8 113元,较2019年增长0.23%,仅相当于全国的93.85%。即便如此,西宁、海东两市和海南州学前教育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甚至不及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海东市最低,仅为5 250元,相当于全省水平的64.71%(如图1所示)。

二、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2011~2020年青海省学前教育事业获得快速发展,不论是幼儿园数量、在园幼儿人数、幼儿教师数量还是教育经费投入都实现了稳步提高。与此同时,基于幼儿园生师比的变化亦可以看出,青海省学前教育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些变化较好地满足了全省各族群众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需求。然而,学前教育發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地区出现的学前教育程度偏低、生师比过高、公共财政投入偏小等问题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民群众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于是,对上述指标在2011~2020年的差异系数进行分析,可以为青海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为便于比较,选择每万人拥有幼儿园数量、每万人中在园幼儿人数、每千人拥有幼儿教师人数和生师比作为考察指标,分别计算这些指标在2011~2020年的差异系数(见表1)。从这些指标差异系数的变化趋势来看,均在波动中呈现出下降的态势,下降幅度分别为46.93%、58.75%、47.59%和28.9%。这表明2011~2020年青海省各地区学前教育的差距呈现出缩小的趋势,学前教育的均等化程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具体而言,2020年每万人中在园幼儿人数的差异系数最小,每万人拥有幼儿园数量的差异系数最大,每千人拥有幼儿教师人数和生师比的差异系数居于两者之间。这说明相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等软件条件来说,青海省学前教育的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

三、努力发展普惠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一)基本结论

在借助相关统计数据对2011~2020年青海省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差异系数分析了青海省学前教育的区域差异,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不论是从幼儿园数量、在园幼儿人数、幼儿教师数量、教育经费投入还是生师比来看,青海省学前教育规模和教学质量均取得了长足进步,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学前教学的需求。(2)每万人拥有幼儿园数量、每万人中在园幼儿人数、每千人拥有幼儿教师人数和生师比等指标的差异系数均在波动中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下降态势,这表明青海省各地区学前教育的差距表现出缩小的趋势,学前教育的均等化程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相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等软件条件来说,青海省学前教育的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

(二)政策启示

基于上述分析结论,为进一步提高青海省学前教育的区域均等化程度,未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第一,持续增加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使得它的发展离不开财政支持,特别是在人口生育政策已经调整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应完善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及增长机制,着力化解“入园难”“入园贵”等实际问题,提高学前教育的可及性和均等化程度,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学前教育需求,确保每一位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到普惠的、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基础。第二,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可通过完善生师比和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地区的补贴政策,提高坚守在这些地区幼儿教师的工作待遇,完善职业培训机制,增加对他们的人文关怀,既为稳定和扩大幼儿教师队伍创造条件,又为提高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智库项目“青海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研究”(项目编号:ZK21016)】

猜你喜欢
增长速度青海省系数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小小糕点师
苹果屋
嬉水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与政策架构
企业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管理问题的分析
“大多数”商机在哪里?
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5单元知识中考链接
待定系数法在分解因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