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的应用分析

2022-07-13 04:47王卫红
科技研究·理论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应用

王卫红

摘要:近年来部分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峻,为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实现和谐发展,应当通过科学有效的对策来处理好水土流失问题。生态修复技术目前已经在水土保持工程中得到普遍应用,表现出绿色环保、成本低、效率高等突出优势。基于此,本文将简单分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思路与应用路径,并探讨生态修复技术的具体应用,希望研究内容能够给相关从业人员以启发。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水土保持工程;应用

1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应用作用

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针对自然规律对自然生态系统展开人工修复的一系列过程。生态修复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功能修复,而是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植被多样性,注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塑、引导、发展。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类无法直接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但可以通过科技手段,为自然恢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速率。将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可以充分利用丘陵、山地的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求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一门多学科科目,包括环境学、生物学、地质学等,整个生态项目建设十分复杂。所以,我们要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工作,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做好环境规划,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同时,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类型

2.1边坡修复技术

边坡修复技术是应用于水土保持工程中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生态修复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原则是坚持柔性防治为主、刚性防治为辅,借助该技术能够达到水土保持、边坡防護、生态维护的目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要根据边坡的破坏形式,充分考虑到当地岩体结构以及覆土状况,合理确定不同的技术方案,在边坡修复技术中较为普遍的包括阶梯复绿法、种基盘复绿法、点穴挖沟法、垂宜植生法以及沟道植生法等。比如点穴挖沟法,它往往应用在角度超过75度,且同时表现出张裂变形现象的层状结构岩体的边坡,这种凹凸不平且岩石结构不是很好的边坡往往会观察到很多岩壁裂痕,另外还伴有密集分布的岩穴以及空隙。借助点穴挖沟方法必须要根据坡面岩穴的具体分布状况和凹陷突起位置,在边坡坡面选择适当位置对植物种植穴进行挖掘,同时在穴内加入适量的土壤、肥料以及水分等,此时再开始栽植植物。或是在边坡开凿深沟,在其中添加适量的土壤、肥料以及水分,随后将植物的种子直接投放到其中,这样不但能够美化裸露岩体,同时也能够实现水土保持的目标。

2.2土壤改良技术

作为植物生存的基础,土壤属于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应用需要关注的重点,土质理化条件、场地土壤性质直接影响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效果。水利工程施工往往会引发严重的表土流失问题,受损土地因此出现的保肥保水力降低、贫瘠多盐也将最终导致土壤退化;表土替代技术、生物改良技术、施肥改良技术属于较为典型的土壤改良技术,以生物改良技术为例,该技术可用于解决水利工程施工后存在的土壤贫瘠、营养元素缺失等问题,通过利用特定微生物、植物的活化特性,即可有效实现土壤改良。对于在催熟土壤方面表现优秀的培肥微生物来说,其能够实现养分活化、固磷固氮,在土壤产能提高、土壤结构优化、营养素分泌方面均有着不俗表现,植物根系的养分吸收、生长发育也能够同时受到积极影响。生物改良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开展绿肥作物的轮作,以此实现土壤肥力状态和物理结构的改善,绿肥作物能够有效实现土壤磷酸盐及微量元素含量的丰富,不易溶解养料在土壤中的活化反应催化也可同时实现,这对于土壤颗粒松散,以及土壤保肥、保水、透气能力提升来说均能够带来积极影响。

2.3植物应用策略

要想充分发挥出生态修复技术的作用,实现水土保持效果植物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必须要筛选出合理的植物品种,对其进行科学的种植搭配。在筛选植物品种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水利工程所在区域的土壤条件、气候特征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明确具备的限制元素及立地条件,严格按照因地制宜、耐干旱、品种多样化、生态修复、植物多样性、耐贫瘠、复绿快等一系列根本原则,选择具备较强性能的生态修复用植物,从而让所构建的植物群落以及林地系统能够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针对边坡部位,应当采用深根植物与浅根植物共同栽种的方式,从而有效稳定已经出现松动的边坡,防止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针对土壤改良部位,可以种植绿肥作物,例如各类豆科植物,以此来实现对土壤结构的有效改良,激活土壤中的养分,并对土壤内部的氮、磷这类元素进行固定,长此以往出现损坏的土壤营养结构能够得到有效的改良与优化。

3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建设中的应用

3.1做好表层种植土的保护工作

在目前环境恢复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土壤资源的恢复和保护,土壤质量直接影响环境恢复的结果。过去,在水利水电项目中使用了相对广泛的施工方法(例如开挖弃渣)来进行施工,就会导致土壤遭到破坏。同时,工程矿渣在施工后被倒回到土壤中,导致回填土壤中无法再种植植物,植物也无法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注意水土保持,施工技术容易破坏土壤表面施工残渣容易破坏地表植被。为此,我们必须保护表层土壤和地表的植被,以防止发生水土流失问题。

3.2减少生态植被的破坏,维护其原有生态系统

在开始水利水电项目时,必须减少对现有生态植被的破坏并保护原始生态系统,这才是最有效地生态恢复方式。水利保护工程的建设具有较大的破坏区域,这会导致原始表层植被受损,失去了自身的生态修复功能,肥沃的土壤被裸露的施工场地所取代,不仅会造成水土流失,而且还增加了植被恢复的复杂性。尽管水利水电项目施工在土地分配红线内进行,但并不代表可以随意在红线范围内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应避开植被良好的区域,对施工用地进行严格监督,从而对土地的有效利用率进行提高。

3.3强化机制,加大投入

水土保持工作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措施,所以必须发动广大群中进行积极参与。很长时间以来,水利水电项目的建设很少关注防治技术性土壤侵蚀,特别是在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减少对土壤和节水手段的投资。在水利水电项目的建设开始之初,有必要要求施工单位将保证水土流失的保护金以保证金的形式转交给地方自治政府的有关部门。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水利水电建设费用应包括在水电建设项目的总预算中。

3.4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布置

对水土流失治理主要考虑对一、二级保护区内的耕地进行退耕种植水源涵养林及经果林、一级保护区内的坡耕地退耕成水源涵养林、二级保护区的坡耕地退耕成经果林及栽种牧草、对已经退耕尚未发挥水土保持效益的经果林区域栽种牧草等;并对保护区范围内的疏幼林进行封禁治理;对河道的治理考虑设置谷坊来减少进入水库的含沙量。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土流失问题可能导致诸多自然灾害,必须要引起充分关注和重视,在水土保持工程中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制定有针对性地生态修复工作方案,确保生态修复工作实效性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有庆.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智能城市2020(23):24-26

[2]雷世清.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9(26):38~39

[3]张丽萍.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珠江水运2020(16):102-103

猜你喜欢
应用
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
带压堵漏技术在检修中的应用
行列式的性质及若干应用
癌症扩散和治疗研究中的微分方程模型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