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媒素养+国际传播素养”提升为核心的播音主持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2-07-14 17:43廖守欢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播音主持

【摘要】本文阐述“智媒素养+国际传播素养”的构成,结合目前播音主持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以“智媒素养+国际传播素养”提升为核心的播音主持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要点: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间的联动整合是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探索与创新”一体化的模块化混合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实践的核心;打造一流的媒介素养教学团队是实现教学改革实践的保障。

【关键词】播音主持 智媒素养 国际传播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5-0146-05

在智媒时代,播音主持行业进入了机遇与风险并行的新阶段。2019年,中央就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加上5G、AR/VR、人工智能、算法、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媒体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智能+”已经成为改造传统媒体的新动力。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已无法回避智媒在传媒行业的运用,其中最大的挑战就在于AI虚拟主播已经开始在新闻播报及综艺节目主持中亮相。当前高校培养出的传统的播音主持人才已经无法满足时下传媒业的发展要求。

同时,由中国智媒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我国国际传播形势的变化极大影响了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及对其的能力要求。“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与发展,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日益密切,对国际化传媒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也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对接海外,从事国际传播的相关工作。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播音主持人才具備能够适应智媒变革性发展的智媒素养,又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国际传播素养。

对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学生而言,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至少在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提升学生对所接收信息的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其所接收信息在信息海洋中的定位,摆脱智能技术提供信息带来的片面性和简单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智能技术生产和呈现的信息往往缺乏感情色彩和人文关怀,而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还能争取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理念。因此,如何有效发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培养学生智媒素养和国际传播素养中的作用,正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一、“智媒素养+国际传播素养”的构成

(一)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智媒素养

1.提升智媒素养的动因——智媒及AI虚拟主播技术的进化和完善

智媒即智能化媒体,是新媒体发展的一种动向或趋势。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技术打造的智媒助推下,传媒业正快速地朝着移动化、可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是党媒开始启用具有沉浸感的“5G+4K/8K+立体演播室”,大力发展融媒报道,并积极入驻“两微一端一抖”等移动化智能分发平台,播音主持人才工作场景更加多元化;二是互联网公司凭借雄厚的资本和技术优势成为内容的重要分发平台,播音主持人才要更加具有用户思维、产品思维、运营思维和服务思维;三是自媒体平台快速崛起,使得越来越多播音主持人才成为自媒体的专职从业者。

在播音主持领域,AI虚拟主播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智媒。AI虚拟主播是指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智能技术合成的具有虚拟形象和智能语音的智能机器人。它能够快速地完成内容采集、内容生产和用户识别、内容播报等一系列功能,本质上说是一个智能新闻生产平台媒体的“智能交互界面”。

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AI虚拟主播的研发不断获得新进展。自2018年新华社AI英文主播张昭问世以来,经过数年的发展,虚拟主播在中央、地方媒体遍地开花,外语语种(如俄罗斯语、日语)虚拟主播不断涌现,目前多种语言播发已达37个语种。二次元虚拟新闻主播、AI手语主播、北京冬奥会AI气象播报员等个性化虚拟主播陆续亮相。

从近几年AI虚拟主播的发展和进化情况来看,其自然语音处理和情感交互系统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拟人化”,其使用场景也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例如,广西广播电视台首位AI虚拟主播小晴采用最先进的“唇动技术”,能使其在节目播报中实现“真实唇动”的即视感。新华社“新小微”实现了从单一景深机位到多机位多景深、微笑播报到多样化精微表情播报等进步,播报形态可通过不同角度全方位呈现,立体感和层次感明显增强。SMG上海东方传媒的二次元虚拟新闻主播拥有饱满立体且真实的性格形象。湖南卫视虚拟主播小漾是利用全球领先的数字光场扫描技术,根据所采集的近百位真人形象模拟各种人体表情肌变化,使其在最终的呈现效果上兼具了真实性与生动性。

随着智能机器人研发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未来在越来越多节目中将出现AI虚拟主播的身影。2021年10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制播体系技术升级,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AI虚拟主播参与的具备科技感和沉浸感的多种节目样态将成为视听节目的潮流趋势,与AI虚拟主播进行深度协作的能力成为真人主播智媒素养的重要内容。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来说,这些现实需要理性面对、提前预判、未雨绸缪。

2.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智媒素养的内涵

智媒素养是智媒时代媒介素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受众接触、解读和使用智媒及智媒信息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思维和素质等的集合。栾轶玫把智媒素养称作“基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社会新扫盲运动”。不管是对普通受众还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来说,智媒素养体现在“智媒识度—智媒信息读取—智媒信息分析—智媒信息判断—智媒及智媒信息利用—智媒及智媒信息控制”等全方位的提升。在智媒已经广泛应用于传媒领域且其随着技术迭代不断自我更新的背景下,作为传媒人才后备军播音主持专业学生需具备的智媒素养与普通受众相比,从意识准备、环境认知、技术使用、伦理规范与价值导向等层面来说更具有“升维”的特点。

从意识准备层面来看,智媒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智媒传播主体意识。虽然AI虚拟主播的应用和实践在近年来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目前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无法取代真人主播。在与AI虚拟主播的“人机协同作业”中,真人主播依旧是当仁不让的传播主体。因此学生必须明确在智媒传播环境下自身的角色、合作意识及服务意识,积极发挥自身作为传播主体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从环境认知层面来看,智媒素养要求学生对媒介环境有清晰的认知。具体来说,学生必须了解当前媒介环境中智媒发展所带来的传播格局变化及传播场景的多元化,并以此作为前提随时具备调整叙事模式、受众互动模式、主持样态等的能力。

从技术使用层面来看,智媒素养要求学生要有“人机互动”的能力。在智媒环境下,真人主播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可能出现,工作场景也更个性化、智能化、移动化。因此具体来说,学生的智媒素养不仅包括智媒应用能力,而且包括通过智媒进行前台表演的能力。

从伦理规范与价值导向层面来看,智媒素养要求学生在当前智媒人工情感感知维度和限度欠发达、存在技术偏见和漏洞的情况下,具备一定的伦理意识,遵守伦理规范,坚守正确的价值观。

(二)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国际传播素养

1.提升国际传播素养的背景——百年变局下国际传播的新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政府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习近平总书记于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后不久,教育部、中宣部就发布了《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并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党中央和政府如此重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并把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作为新时代国际传播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与当前我国国际传播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前中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阶段,人民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更加深入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虽然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但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博弈更加深入、突出。中国的国际传播同样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变化构成了充满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国际传播环境,这对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面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日益提升,美国一直通过自己的国际舆论场话语霸权,利用贸易战、科技战、外交战、舆论战,从各领域全方位压制中国。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西方媒体持续以污名化报道将疫情政治化,企图进一步抹黑中国。相比之下,中国的舆论反击整体上常常处于被动境地,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依旧困难重重。

从全球传媒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全球信息技术创新已经直接影响了全球内容的制作、分发和传播。这意味着全球传媒生态体系向数字化、智能化持续转型发展已是必然趋势。全球化、智能化、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将成为未来信息流通的主要方式。互联网企业、网民等对世界传播秩序的掌控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创新力在一些领域已经领跑于世界,中国互联网企业如字节跳动、快手、腾讯、阿里巴巴等都积极扩展海外市场,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平台。但是也要看到,在国际主流社交平台中,我国国际传播和話语传播的效能得不到发挥,尚处于由西方舆论设置我国议题的困境。

基于以上所述,在国际传播所面临的新变局和新形势下,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必须立足全球,努力提升其国际传播素养,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具有高度文化自信,胸怀全球视野、全球思维、全球市场的播音主持人才队伍。

2.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国际传播素养的内涵

国际传播素养与传统意义的媒介素养不同。传统的媒介素养包括了解媒介知识及如何使用媒介的技能;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的素质;学习创造和传播媒介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及能够使用媒介发展自我等。而国际传播素养既包括了基础媒介素养,还包括了更丰富的内涵,如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认知及全球市场发展模式的理解、具备国际舆论引导及斗争素质等。具体来说:

一是外语本领高政治更过硬。精通外语是顺利进行国际传播的必要条件,但更重要的条件是政治立场坚定,拥有家国情怀又忠诚可靠,尤其在激烈的国际舆论斗争中能够体现出敏锐的政治敏感、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国家利益观。

二是具有国际视野并能进行多元文化理解与沟通。在进行国际传播过程中,具有开放的眼光和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沟通协作的心胸与格局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如此,还要能够尊重和接受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努力弥合文化鸿沟。一方面要遵守国际惯例、当地法律,尊重当地习俗,另一方面又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传播策略,通过精准传播以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是在新型国际传播的技术逻辑和发展态势下讲究传播艺术和技巧,树立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学生既要掌握国际传播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又要迅速适应当前国际传播智能化、数字化的新发展趋势;既要通过恰当的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播来传递一定的艺术审美,增强国际传播感染力,又要在不同的传播情境中熟练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有的放矢地开展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

四是拥有全球市场观念和国际传播产品思维。随着全球信息生产从专业化走向社会化,独立生产原创内容的全球社交平台快速崛起,自媒体成为重要的国际传播力量。人人都是自媒体,更何况目前自媒体中有相当数量的播音主持专业出身的传媒人,他们是否具备以全球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观念和产品思维影响着产品用户体验的好坏。

智媒素养与国际传播素养相互交织融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当前百年变局及新型国际传播背景下播音主持“外语+专业”复合型传播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

二、以“智媒素养+国际传播素养”提升为核心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笔者所在院校一直秉承“专业+外语”的融合人才培养理念,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也在探索播音主持与英语、泰语等不同专业精简可行、有效融合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机制。但从目前的人才培养成果来看,离专业基础扎实、外语应用能力强的“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专业+外语”人才培养理念还未能很好地融入播音主持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同时课程目前普遍存在课程规划缺乏跨学科联动交融、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教学内容不够有针对性、教学模式不够科学等诸多问题。在“专业+外语”人才培养理念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必须以“智媒素养+国际传播素养”提升为核心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结合“智媒素养”及“国际传播素养”的内涵及专业要求、课程特点,笔者认为教学实践中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间的联动整合是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

由于学科特点及课程建设目标的不同,以往媒介素养相关课程的目标是各自割裂开的。在当前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跨学科、跨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已是必然趋势,因此在不改变现有课程体系的情况下,围绕“智媒素养+国际传播素养”提升这个命题重新梳理各个课程之间的联动点非常关键,不仅要对课程内的知识进行整合,而且要对不同课程间的知识进行整合。

在进行整合前,首先要明确智媒素养和国际传播素养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知识如何进行联动的问题。智媒素养和国际传播素养的提升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关系。如前所述,智媒素养的内涵和国际传播素养的内涵有重合的部分。国际传播素养的提升应建立在智媒素养提升的前提之下,即把智媒素养作为提升国际传播素养的手段之一,而国际传播素养要在智媒素养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因此把智媒素养的提升设置为低阶课程目标,而把国际传播素养设置为高阶课程目标为宜。按照现有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理论+实践”的特点,设置“智媒理论基础—智媒应用实践—智媒的国际传播理论基础—国际传播综合实践”路径。“智媒理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智媒传播主体意识、对智媒环境的认知;“智媒拓展实践”着重培养学生“人机互动”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实践中遵守伦理规范,坚守正确的价值观。“智媒的国际传播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传播基础概念、智媒环境下国际传播意识培养,着重强调政治素养;“国际传播综合实践”则强调在新型国际传播形势下使用智媒进行传播的艺术和技巧、并培养学生全球市场观念和国际传播产品思维。

沿着路径从不同的学科和课程的角度予以全面分析、有效资源整合,各科任教师通过交流协作,寻找课程间联动整合点。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在不改变原有课程体系的情况下,在智媒理论基础环节,可以在《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基础课程中的适宜位置贯穿相关内容;在智媒拓展实践环节,可以在《新媒体创新与策划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实践课程中增加相关内容;在智媒的国际传播理论基础环节,可以在《新媒体概论》《中英双语节目赏析》等课程开展;在国际传播综合实践环节,可以在《英语访谈训练》《跨文化交际实训》《现场出境报道训练》《媒介经营与管理训练》等实践课程中增加相关内容。如此,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更有层次,教学内容也更体现针对性。

(二)“探索与创新”一体化的模块化混合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实践的核心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线上教学和传统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优势,让线上学习成为线下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促进了教学资源整合。

模块化教学模式是通过整合零散的知識和专题,形成整体或独立的教学模块,再根据教学模块的内容及模块整体性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模块化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也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及提高认知、整合、分析能力。

首先,要实现前面所述的课程间的整合联动,知识模块化的设计是最有效的方式。在设计模块时,要注意专题教学和系统教学相结合,既要保证每个模块内容的专业性,也要保证模块与模块间的延续性和系统性。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法虽然可以保证教学效率,但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加之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大多生性活泼、勇于表现,以单向传输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法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教师在进行模块化教学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把多种教学法结合起来,真正启发学生去探索未知。如在理论学习模块,应坚持以讲授法为主,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兴趣点,讲求逻辑性,层层递进,或是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带领学生抽丝剥茧,探索答案。在实践运用模块,根据具体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式、研讨式、案例式、情景模式教学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思维及能力大有益处。

其次,在进行具体模块教学时,要充分结合混合式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不断接触智媒中学习智媒,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实现伴随化教学。智媒技术创新发展不仅丰富了教学工具,而且提供了生动、多元、海量的教学内容。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来说,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互配合和补充非常重要,因此教师一是要对知识点进行重构、加工和整合,注意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在内容上的区别;二是对教学资源的选取和整合要有针对性,有效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三是要注意加强学生线上学习的监管,通过小测试、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在线学习效果,避免线上学习流于形式。

最后,“探索与创新”一体化的模块化混合教学模式离不开实践平台的搭建。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搭建智媒实践平台,让学生先通过社会化智媒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进行短视频传播、直播等,锻炼培养学生操作智媒、生产和分发智媒信息、精准化智媒运营的能力,再进一步让学生尝试利用智媒在不同场景下开展国际传播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打造一流的媒介素养教学团队是实现教学改革实践的保障

由于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存在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因此最有效的组织师资的方式就是组建教学团队,促进团队成员有效发挥自身特长,协同人才资源和教学资源,并且使成员在各自学科的信息共享及协作。为保证教学团队的教学内容不重复、教学体系完整性、模块教学的系统性,需要团队成员进行集体备课,通过反复试讲、听课、评课,促进团队教学水平共同提升,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要想打造一流的媒介素养教学团队,首先团队成员本身也需具备一定的智媒素养和国际传播素养,这对教师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要重构整合好教学模块,要监管和操控好教学过程,教师必须首先站在传播技术、国际传播研究及实践的最前沿,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将专业性、趣味性、时效性的知识融入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刘霞,陈昌凤.3D+AI主播:伦理演进与价值引领[J].青年记者,2021(5).

[2]欒轶玫.智能时代的智媒素养[J].视听界,2021(3).

[3]童兵.大变局下中国传媒的应对[J].当代传播,2019(4).

[4]张桢,庄严.百年变局下有效应对西方舆论战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2021(4).

[5]卢迪,米文霞.新型国际传播:从技术逻辑到发展思路[J].对外传播,2022(1).

[6]崔保国,陈媛媛.百年变局下中国传媒业的挑战与机遇[J].传媒,2020(20).

[7]刘玥.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双语播音主持人综合素养探析[J].华夏教师,2015(6).

[8]王如一,孙宝国.模块化 多元化 融合化 动态化:《新闻学概论》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J].声屏世界,2021(8).

注:本文系广西外国语学院2021年度校级教学改革工程“全球化智媒传播趋势下播音主持媒介素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2021XJ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廖守欢(1986— ),广西南宁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新媒体、国际传播。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教育播音主持
浅论信息时代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析研究
论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艺术性特质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的创新发展
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分析
播音发声训练中常见的问题及矫正方法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