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与思考

2022-07-14 09:44王冬敏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实践应用阅读小学数学

摘 要: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进行阅读指导,能够促使学生顺利进入问题核心,对数学规律和原理进行广泛探索,自然建立学科认知基础。教师在阅读内容整合、阅读方法传授、阅读活动组织、阅读训练设计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能够形成崭新的教学动能,促进学生学科认知能力的发展,培养其学科核心素養。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2)19-0028-04

引  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常常被忽视。部分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导致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案例、数学原理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其深度学习的顺利推进。教师要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在内容整合、方法传授、活动组织、训练设计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时,大多没有深度阅读的意识,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整合阅读内容,激发生本数学阅读兴趣

数学教材中包含概念、案例、习题等内容,这些内容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掌握。教师要注意对阅读内容进行整合处理,让学生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深度阅读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发掘教材阅读资源

数学概念解读、典型案例分析、重点训练解析,都属于阅读的范畴。教师要将阅读作为学习任务,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让学生根据教师布设展开阅读思考,快速形成阅读认知体系[1]。

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需要推出阅读内容,目的是比较明确的,即给学生创造内化的机会。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以下教材版本相同)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初步了解四舍五入法。在教学求近似值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阅读教材案例,找到相关解题方法,然后进行对应指导,要求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掌握四舍五入法的实践应用规律。在学生进入实际操作环节后,教师要跟进观察,发现共性问题后集中处理,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迪。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课外案例,让学生进行细致阅读,找到操作要领。如地球的直径大约是多少万千米?太阳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教材中有相关数据内容,学生自然能够顺利进入深度思考环节,归纳操作要领,对四舍五入法进行学法总结。学生有实践操作经历后,自然能够做出比较合理的归结,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教师要布置教材和课外训练题目,要求学生进行梳理性阅读,找到阅读要领,利用多种方法展开阅读梳理,归结出四舍五入法的基本操作规律。学生进入阅读讨论环节,能够结合阅读信息展开互动交流,通过处理阅读信息形成学科感悟和体验。教师整合阅读内容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形成崭新的阅读体验。

(二)引入课外阅读资源

除教材编排的数学阅读内容外,教师还要关注课外阅读材料的发掘、整合,将更多贴合数学课堂教学重点的阅读素材引入课堂,从而为数学课堂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调动学生数学阅读热情,拓宽学生数学认知的维度,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能力。

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数学阅读资源整合能力,善于从种类繁多的阅读资源中筛选出兼具学科性、生动性的阅读素材。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概念知识时,教师不能将阅读教学目标简单停留在圆周率大小记忆上,而是要引入《周髀算经》记载、刘徽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祖冲之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圆周率等我国古代数学家探索圆周率的历史,渗透更多圆周率推导计算方法,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智慧,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学习精神,强化学生的民族荣誉感。

教师要紧密围绕课堂教学的核心概念知识展开阅读资源的收集与整合,引入我国古代数学家探索圆周率大小的阅读内容,对教材知识加以补充。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既能切实感受这些数学家们的推理方法,开拓数学学习思维的广度,体会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又能收获满满的民族荣誉感,培养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传授阅读方法,提升生本数学阅读效率

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有不少阅读经验,其阅读方法积累也比较丰富,教师要进行必要引导,及时传授一些数学学科阅读方法,让学生借鉴运用。

(一)对接文本阅读技巧

借助语文学科阅读方法展开数学阅读教学,能显著提高教学效率。浏览、粗读、精读、品读、荐读,什么内容需要搭配什么样的阅读方式,教师要做好必要的调查和分析,找到最佳方案,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传授学生阅读方法时,要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给出最为适合的引导。例如,“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这节内容比较特别,教材用大量篇幅介绍数的产生、发展的历程等内容,需要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学习。教师在传授学生阅读方法时,应要求学生先做信息提炼,将数的产生过程和发展阶段进行归结,重点关注相关操作情节,对中外数的产生过程进行对比分析,逐渐理清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内容。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内容图示,让学生借助树形结构进行具体阅读分析,以提升数学阅读效率。学生仔细观察阅读提示图,能逐渐找到阅读起点,在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

教师利用图示法传授阅读方法,给学生提供更直观的阅读指导,能让学生主动进入阅读环节,在广泛交流活动中形成阅读认知。学生对图示法阅读比较陌生,教师向学生进行重点介绍,要体现数学学科特点。学生的直观思维比较发达,所以教师借助图示展开相关教学,其组织调度效果更为突出。

(二)凸显数学语言特点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应用广泛性等特点,教师需立足数学语言的这些独特属性,优化数学阅读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采取更加精准、凝练、全面的阅读技巧分析理解数学语言,感受数学语言的简洁美、符号美,提高学生数学阅读学习实效,培养学生数学学科阅读学习情感。

教师可以提炼数学概念、数学规律、数学定义中的关键字词,指导学生从这些关键字词入手展开阅读分析,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例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相关知识的学习中,面对“体积”这一全新数学概念,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中很容易出现理解片面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启发学生分析教材给出的体积概念,提炼出最主要的关键词“空间”,借助旧知识回顾和直观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向学生讲解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再到三维的“空间”的几何图形演变过程,助力学生突破概念理解的思维障碍。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尚不成熟,阅读理解抽象性较强的数学概念时有一定难度。教师围绕数学概念的思维难点,配合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展开可视化教学,用几何图形的动态演变,辅助学生理解立体图形的“空间”属性,能够弥补学生认知思维短板,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归结数学概念的核心要点,准确建构相关概念知识。

三、组织阅读活动,调动生本数学阅读思维

在组织数学学科的阅读活动时,教师要突出学科特点,对多种制约因素进行科学处理,构建灵动性阅读课堂。

(一)精选阅读活动切入点

问题讨论、案例解析、课堂辩论、典例搜集、师生对话等,都可以与阅读相对接,教师需要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主动进入活动中,在深度阅读和广泛互动基础上建立学习认知[2]。为了使学生对互动性阅读活动有更高认同感,教师需要做好对接设计,让阅读活动常规化。

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析,找到教学设计切入点,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学“计算工具的认识”相关内容时,教师先要求学生做梳理性阅读,对教材内容进行综合认知,然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组图片:这里有算盘、计算器等多种计算工具,大家仔细观察,特别要注意相关的标注信息,展开深入阅读,然后说说阅读所得,具体介绍这些计算器的特点和用法,看谁能够说得更具体、更清晰。学生开始观察这些图片,结合相关文字说明进行研读和讨论。教师深入学生讨论中,倾听他们的交流,及时解决他们阅读过程中的疑惑。经过一番阅读和讨论,学生对这些计算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课堂介绍环节,学生都能比较清楚地说出不同计算器的特点和用法。

教师投放图片和文字信息,要求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学生对图片直观信息比较敏感,自然能够快速启动阅读思维,在不断对接处理中建立学习认知。学生对电子计算器比较熟悉,教师投放图片后,还可以让学生找到计算器,通过观察操作展开具体讨论,对其特点和使用方法进行深度解析。

(二)优化阅读活动形式

小学数学是一门注重操作性、实践性的学科,教师优化数學课堂阅读活动形式时,可以从这一学科特点入手,在阅读的同时,引入更多需要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手、脑、口、眼等多种器官协同参与,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体验,实现“以读促学”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平衡好阅读活动与操作活动,切合数学课堂主要知识内容设计数学实验操作任务,辅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正确认识圆形需要学生准确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教师依托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表述,待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组织学生结合概念阅读理解,尝试确定教师发放的圆形卡片的圆心所在,并用刻度尺画出圆的半径、直径,感受圆的半径、直径数量,厘清半径与直径的长度关系。

教师深潜教材之中,把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图形概念表述,对圆形的图形要素知识构建表象理解,再顺势延伸学生阅读学习思维深度,投放相关的操作学习任务。在阅读理解和操作体验的双重支撑下,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更为全面,认知深度也显著提升,数学课堂阅读学习效果得到有效保障。

四、延伸阅读训练,培养生本数学阅读能力

(一)创新阅读训练模式

学生手中有部分数学教辅材料,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一些辅助内容,进行阅读训练。阅读训练有不同呈现形式,教师要有优化意识,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广泛阅读思考中激发学习动机。数学阅读具有学科特点,教师在具体组织时要做好对接处理,让数学阅读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例如,在教学“直线、射线和角”相关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直线、射线、线段的例子,对相关概念进行解读,然后要求学生列出表格,对相关概念和特点进行梳理总结,最后同桌交流,对表格内容进行阅读讨论。在设计认识角的训练时,教师要求学生先解读角的定义,然后探究角的特点,写出各个部分的名称,最后归结角的画法和步骤。学生进入训练环节,根据教师要求进行具体阅读和分析,在互动交流中达成共识。教师对学生训练情况进行归结,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对学生训练结果进行评价。

教师将训练与阅读相结合,指导学生自行归结学习认知,并交互讨论,在阅读基础上展开深度交流,自然达成学习共识。数学训练设计不能局限在书面作业这一单一形式上,教师要进行延伸拓展,引入阅读内容,让学生主动展开深入阅读学习,形成崭新的学习体验。

(二)拓宽阅读训练范围

数学阅读拓展性教学需要教师拓宽教学视野,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为目标,设计更多开放性、自主性的阅读活动。教师要整合多种不同类型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解题思路等阅读内容,发散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多元思维能力。

教师在做好数学阅读素材整合投放的同时,也要为学生留出适当的自主思维空间,强化学生的数学学科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数学问题后,教师在课外拓展阅读活动中为学生整理了假设法、列表法、画图法、除减法、方程法等多种解题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一般性解题思路的基础上,阅读分析这些解题方法的数学原理,感受其中的精妙。此外,教师还应设置多个鸡兔同笼问题,要求学生选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锻炼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数学问题教学中,围绕同一数学问题往往可以找出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案。教师拓宽课外阅读训练范围,在课堂教授的一般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延伸,整理投放更多新颖的数学解题策略,能使学生在阅读学习和问题训练中掌握不同的数学解题方法,锻炼学生数学应用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性。

结  语

阅读不是语文学科的专利,在数学教学中引入阅读教学内容,能够促进学生学科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教师要注意借助多种辅助手段,如整合阅读内容、传授阅读方法、组织阅读活动、延伸阅读训练,给学生创造更多阅读体验的机会,以有效提升学生阅读学习品质,促进其学科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黄笑珠.“阅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6):99-100.

张吉慧.小学数学趣味阅读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探究[J].新课程,2021(22):64.

作者简介:王冬敏(1973.12-),女,福建厦门人,任教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祥平中心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实践应用阅读小学数学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税务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实践应用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微课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新模式中的应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