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多维备考指导

2022-07-15 01:10王淦生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2年6期
关键词:母校教育改革劳动

王淦生

小  引

教育,事关民族未来、国家发展,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对教育等闲视之。中国是文明古国,更是教育大国,以孔子为代表的一代代教育先贤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教育文化遗产,这些文化精粹一直滋润着我们这个民族,并熔铸成了璀璨的中华文明。

今天,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遗产的同时,更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更远大的目标、更先进的理念、更科学的方法、更扎实的行动,努力提升我们的教育品位和教育质量,让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能够培育出更多更好的适应时代需要、顺应中国国情的杰出人才,让我们的教育成为民族腾飞的助推器。

教育,是近年高考作文涉及较多的话题。2019年全国卷Ⅰ有关劳动教育的话题、2020年全国卷Ⅲ有关中学生人生意义的探讨等等,都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所以,学校教育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等将会成为高考作文的热门话题,考生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

命题方向

立德树人,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夺分素材】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議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国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当代学生需要树立什么样的信仰和理想?需要拥有什么样的情怀和志向?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品德和修养?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

——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备考点拨】

“立德”,是育人的第一要素。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理想志向、优良的品德修养,大而言之,难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小而言之,难为自己创造美好前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们不能要求学校培育出的皆为“圣人”,但至少不应当培养“小人”。尤其面对今天复杂的国际形势,学校教育更应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培育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发展智力,

首先应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夺分素材】

2019中国教育报校长大会主题为“奔向2035,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汇聚来自各地的知名校长,共同探讨学校教育现代化改革创新发展。在大会上,浙江省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发表了以“‘五力·四途’: 培育具有校本特色核心素养的优秀公民”为主题的演讲。其中,对“智育”工作,重点谈了两点:

一、发展学习力:让学生做到学业基础扎实,认知能力出众,学业成绩优异。学习力是指:能扎实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高阶认知能力方面有出色表现;学习习惯良好、学业水平出众、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简要地说,学习力就是“爱学习、乐学习、会学习”。

二、发展创造力:让学生做到勤于学以致用,善于解决问题,勇于创新求异。创造力是指:能整合性、创造性地将所学知识、技能加以灵活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创生出新的知识和能力形态;具备旺盛的求知欲、学术兴趣、创新精神、实践热情、科学严谨、求真务实、肯吃苦、不服输、遇到逆境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品性和人格特质……

【备考点拨】

对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未来社会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现代技术将取代很多“执行性”工作,如果没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到了社会上是很难适应的。将来许多工作都可以被机器替代,只有创新、创造是不能被取代的。知识是有限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是无限的,它推动着社会进步,是知识更新和进化的源泉。所以,学校教育中的智育,不能只盯着学生分数,更应提高能力。

强健体魄,

是为了人生理想夯实物质基础

【夺分素材】

清华大学建校之初,就要求学生必须加强锻炼,强健体魄。1912年周诒春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确立了“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方针,把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放在重要地位,使清华大学成为中国最早设立正规西式体育的学校之一。

1957年11月29日,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面对已经76岁高龄依然面红身健的教授马约翰曾表示:“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1964年1月,在庆祝马老服务清华五十年的大会上,蒋南翔又一次表示:“把身体锻炼好,以便像马约翰先生看齐,同马约翰先生竞争,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从此,“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句脍炙人口的口号成为清华大学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中重视体育、崇尚体育的一个标志,更成为一项很有影响的办学特色。

【备考点拨】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清华大学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应当成为中国每一所学校育人的硬性目标。有这样一个比喻:“健康好比数字1,事业、家庭、地位和钱财都是0。有了1,后面的0越多就越富有;没有1,则一切皆无。”强健的体魄是我们实现人生理想、奉献伟大祖国的物质基础,没有好的身体,一切都是浮云。更何况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健体魄,在体育锻炼中,我们还可以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审美教育,

让每个人都能达成身心的美化

【夺分素材】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强调诗礼乐对人格培养的作用,体現了对审美教育的重视。蔡元培先生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由此可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审美情趣”,要求学生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明确规定要考查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意识,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近年,土味家居、奇葩建筑、网红脸、伪古风、魔性塑像等“低美感”的事物大行其道,有媒体评论:“我们的时代审美匮乏。”中华文明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根基,我们的前人创造了各种各样让今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而如今,对实用主义的追捧、对美学教育的不重视等,让当代审美变成一场笑话。吴冠中曾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加强美育教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

【备考点拨】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一种礼仪规范,属于美学范畴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意识,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因为它能使人的情感更为细腻,能深刻感受和热爱各种美好的事物;它能促使人们追求美好的事物,激发人们努力提升对美好事物的创造力。在美育的熏陶之下,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想象力和记忆力也会得到训练,大脑运作更为灵活,智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开发。

劳动教育,

培养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有观念

【夺分素材】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任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工作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进行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对学习贯彻中央《意见》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以“劳”促全。培养时代新人,必须把劳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完善的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以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协同育人,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备考点拨】

“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这是高尔基对劳动的诠释,也是劳动的真谛。学校教育必须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我们要重视劳动教育内容的多样化,更要重视劳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认识它是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必须,从而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题预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但是,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去培养人才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教育、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人认真思考和探究。

今天,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很多学校变成了“考试集训基地”,“德智体美劳”中的“德体美劳”全线溃退,而智育也仅仅局限于考试能力和夺分技巧的训练。“应试教育”已经成为阻碍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的最大的羁绊。

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在2021年两会期间曾与记者分享了他对教育的感受:“教育的终极追求,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对现实与愿望之间的反差,你有什么样的感触和思考?你是即将离开中学校园的高三学子,临别母校之前,学校要求高三学子给学校写一封信,谈谈自己对母校教育的认识与思考、意见和建议。

要求:结合以上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写作目的就是要考生就命题材料中教育现实与愿望的较大反差作出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提出自己的改进主张和希望。

命题材料分三个层次:一是提出了学校教育的目的,二是揭露了当前普教系统存在的最大问题,三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教育愿景”。三方面内容归纳在一起,意图十分明显:让考生结合母校实际情况或自己所亲历的教育现状,找出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原因,分析危害,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一般来说,当前学校教育(尤其是初高中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过分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以升学率高低定性教师,轻视甚至无视学生的德体美劳方面的发展。即便是智育,当前学校教育也有重分数轻能力和不重视发展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现象……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的学生,难以造就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富于创造力的全新人才。

可结合自己母校存在问题或自己感触最深的问题进行分析,既可以全面阐述,也可以重点突出某一方面,最好是点面结合,阐述德育工作、体育教学、劳动教育、审美教育等等对于育人的重要性。因为是离别之际写给母校的信,所以还需要讲究格式规范、语言得体,分析阐述问题时要有理有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人易于接受。

【佳作展示】

让学生接受优雅的教育

江苏省盐城中学 祁康霖

亲爱的母校:

在即将离开母校跨进高考考场的时刻,我的内心充满着一种告别家园、离别亲人般的不舍与眷恋。在这里,我们度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在这里,我们从懵懂的孩子成长为翩翩少年;在这里,我们打下了扎实的知识根基构建起最美的希望大厦……

亲爱的母校,亲爱的老师,我真诚地向您道一声:谢谢!

但为了让您变得更美好、更强大,我要对您说一说我对您的感受,并提出点建议。

在外人的眼中,您是一所名震遐迩的名校。因为您有着遥遥领先于当地所有学校的升学率,有着军营一般的铁的纪律,有着被誉为“解题大师”“押题专家”“点拨圣手”的教师群体……所以,本地乃至外地的学生都以能进母校读书为荣,都认为考进母校便是“一只脚踏进了名牌大学的校门”,甚至连母校平时的学生作业和试卷也会被视为“渡人真经”而成为外校学生的“抢手货”……可是,看看我们的校史室里、荣誉栏中,除了一年年居高不下的高考成绩、一个个标志着学校辉煌业绩的考试数据,我们还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东西?

谁都知道,学校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可是看看我们的校园,能够找到多少带有“文化”属性的东西?学校图书馆里,超过半数的书籍是教辅资料;阅览室中,几乎全是教辅报刊。学校宣传栏,除了介绍本校历届高考成绩的辉煌、学哥学姐的出色,以及每次考试的优秀生、进步生排行榜,几乎找不到一则与考试无关的信息资料。学校举办的所有竞赛活动,只有各门高考学科的知识竞赛,音乐、体育、美术完全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而这,是否对得起“学校”这一本应充满文化气息的称号?

我知道,“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一所学校风格的形成与社会大气候密切相关,与管理部门的政绩需求、学生家长的功利化诉求、学校之间的不良竞争和生存压力因果相连,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就完全无视学校的责任,因为受过高等教育、学过教育学的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一定比谁都清楚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学校的内涵是什么!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中学校长唐江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分数是重要的,但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我很想將唐校长的这段话送给母校的领导和老师,真心希望母校在关注学生分数的同时也能关注我们的未来发展,真心希望母校能让我的学弟学妹们在应试知识、考试技巧之外学到更多的东西;让我们的学弟学妹能真正沐浴在文化、知识、艺术、体育、劳动等的阳光里,成长为品学兼优、身心健康、举止优雅、谈吐得体、有责任有担当的一代青年!

唐江澎校长谈到过他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学生接受优雅的教育”。多么希望这也能成为我的母校的办学方向!而这“优雅”二字中凝聚的,是品德修养,是责任担当,是审美情趣,是艺术品位,是丰富学识,是健美体格,是善良真诚……把这一切熔铸进每一个学子的灵与肉、身与心是每一所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再一次感谢母校,感谢老师!感谢您对每一位学子的真诚付出,感谢您在学子们离别母校之际让我们倾吐心声,提出建议、意见!有这样的胸襟,相信我们的母校一定会越办越好——不仅是学子们跨入更高学府的最佳阶梯,更成为每个学子终生留恋的精神家园!

祝福您,母校!

一名即将离开母校的学子

2021年6月1日

猜你喜欢
母校教育改革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告别母校
致母校的一封信
母校情结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