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作加减妙无穷

2022-07-16 11:54李波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29期
关键词:军需腊八粥孔乙己

李波

针对同一篇文本,主动删减次要的,或者大力挖掘作者用心构置的“空白”,可以很好地辅助理解文义。适当删减修饰语,保留句子的精干,便可把握语句精要。而关注中心词的修饰语、限制词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揣摩文本言外之意。这样,给文本做点儿加减法,积极参悟,就可以准确快速的感知文本,吃透其中精神。

减法以明骨干,加法以参内涵。一减一加,妙用无穷。

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给文本内容做做减法

关注题目,主动参悟。标题是文本最醒目的所在,是作者着力打造的文本之眼。标题除了标识文本具体内容,还常常暗示其中的深刻内涵。许多文章,打眼一看标题,内容就了解得差不多了,至少文本的大概指向就明确了。有的文章,作者为了表达得更加清楚,还会给题目起上一个副标题,那就为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搭起了阶梯。至于诗文,像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作者还在题目下边缀上个序,那就更容易理解了。

找出中心句,提纲挈领。比如教授梁容若《夏天里的成长》一文时,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探究文本内容,找出文章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进而找出中心句中的“万物”“迅速生长”两个关键词,寻迹作者是怎样据此展开文本内容的逻辑。这样,围绕“万物”一词就可以找到文本中的生物乃至非生物,体会到所谓夏天的长——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这一独有的特点。这种生长,生物如此,非生物如此,人亦如此;综览全文,由浅入深的总分式结构特点鲜明地凸显出来。

删减语句中的修饰成分,准确快速感知文本。比如学习谈歌的《桥》一文时,可以采用删减非精干词语乃至句子的方法快速精当把握文章大意。例如第一段“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在精简之后就变成了“黎明时,雨大。”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一目了然。

二、别有暗流情思动,此间无声胜有声——给文本内容做做加法

好的文本正如一幅国画,讲究空白,做做加法,真正读懂空白,才算深刻理解文本。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这样安排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这……下回还清罢”“跌断,跌,跌……”省略号的运用超越了语言,以少胜多,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愈加体现出孔乙己命运的悲惨,对文章主题的感触也就更加深刻。

又如沈从文的《腊八粥》,作者写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这省略号比用上语言都更有力度。“‘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噗……’锅内又叹了声气。”这小孩让作者给写活了,就连锅内的腊八粥都有点忍俊不禁。以少许胜多许,尽得风流。

类此,都需要钻到浮在表面上的文章背后,做做加法才能深入其中,参悟精要。

三、条条大路通罗马,抽丝剥茧现精神——加减合用开拓品格境界

培养学生具备美好的审美能力、具备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针对经典文本,加减并用,才能深得其中滋味,提高品位修養,实现语文学科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日益善变的授课目标。

小说《丰碑》成功塑造了军需处长这一角色。可是自始至终军需处长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通过将军、士兵的所见呈现出的“一尊塑像”——那被冻僵了的靠着一棵光秃秃树干坐着的军需处长形象,手微微向前伸出,身着的衣服单薄而破旧。狂风号叫,飞雪迷蒙。

这画面背后的故事,是作者给我们留下的“可开发区”,饱含情节,内蕴无穷,它紧扣“丰碑”,可谓立意高远。理解至此,需做“加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一个关键点上,给学生以适机的点拨,促其恍然有所领悟,那么学生的精神品位也就得到升华了。

领悟文章须尽力,加加减减巧妙用。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其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技能,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学习“以学生获得实益,练成读作之熟练技能为要”;其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思想道德教化功能,通过语文学习,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优秀的经典文本,不仅文辞精美,而且作者寄予其中的精神犹如璞玉蕴彩,只有勤奋有径,善于琢磨,才能味其精华,得其要妙。

猜你喜欢
军需腊八粥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我心中的英雄
一起喝腊八粥
腊八节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过年啦
军需社会化保障战时策略研究
腊八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