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背景下艺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2-07-16 11:49李雅君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后疫情时代大学英语

李雅君

摘要:面对“后疫情时代”教学模式的改变,艺术类高校如何守好课堂主阵地,将大学英语和“课程思政”完美融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培养能讲好中国故事的文艺工作者。这些都对《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实践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本文从艺术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特点出发,立足“后疫情时代”,深入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问题成因,对影响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类剖析,并提出具体解决策略。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艺术类高校

在如今的“后疫情时代”,各大高校学生也会面对因偶尔突发的疫情而导致的隔离、线上线下同步课堂模式,无法随心出入校门、同时网络上充斥着不实言论和虚假消息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是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在如今的“后疫情时代”守好课堂主阵地,正确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弹性,激发爱国爱党热情,树立正确价值观。这些无疑都对“后疫情时代”的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本文从艺术高校的公共课《大学英语》课程特点出发,结合当下“后疫情时代”背景,深入分析课程现状及问题成因,对影响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类剖析,并提出具体解决策略。

一、后疫情背景下艺术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现状及问题成因初探

在“后疫情时代”,很显然传统的线下课程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现如今线上线下同步课堂模式已经成为了各大高校的主流教学模式,然而在应用初期,不免会暴露出一些问题与弊端。笔者在进行了充分的线上线下同步教学实践和采访后,总结了在线上线下同步课堂模式下,艺术高校英语课程思政不理想的现状,并进行了其问题的成因的初探:

1.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低,参与反馈度低

当今,艺术类高校的学生,依然存在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存在畏难情绪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部分学生厌学甚至放弃英语学习。除此之外,英语,在艺术类高校,作为一门公共基础类必修课,相比其他专业必修课,课时量相对较少。再加之部分学生认为英语仅仅是一个工具,在有翻译软件的今天,学习英语并不是刚需,所以部分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认为学习英语是不必要的。因此在“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同步教学模式的背景下,部分学生上课时会出现迟到、旷课、上课溜号、睡觉、挂直播的情况。相比传统的线下课模式来讲,线上线下同步课堂模式更难以发现和纠正部分线上课学生学习效率低的情况,从而造成英语课效果不理想;与此同时,因学生上课参与度低,也造成了在进行课堂思政实践时,学生反馈少的尴尬局面。

2.学习环境改变,难以营造良好氛围

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来到同一空间(教室)进行课程的讲解与学习。课堂上,学生可以及时和教师进行互动,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眼神和面部表情判断学生的状态,从而对课程安排进行及时调整,也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学习效率低的情况。这种模式相对容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装饰教室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Dörnyei,2001),以此类推,教师也可以通过装饰教室来潜移默化地加强思政宣传氛围,这都是传统线下教学模式在学习氛围营造上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如今“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同步教学模式的背景下,线上学习的部分同学面对的只是一台电脑甚至是一部手机,只能透过小小的一块屏幕来进行学习。同时,在家中或者宿舍里,也会有更多的娱乐设施或者其他令人分心的人或事存在,从而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除此之外,部分学生在家隔离期间,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没有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规范时间,这会导致极个别学生作息紊乱,从而上课时可能无法集中注意力。以上种种学习环境的缺失,对于自主学习意识较差、自制能力相对不足的藝术类高校学生,影响会更大。而课程思政方面,线上课程也失去了线下教室可以布置配合思政宣传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而会缺少思政宣传氛围。

3.课堂信息化程度低,课堂互动难度增加

现如今,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课堂设计上,相比传统的语法教学法,交际语言教学法(CLT)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无疑更受欢迎,因为这些教学法更适合语言学习,也更符合人类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正如Harmer(2007)所说:“在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交谈任务时,语言学习自然会发生。”。然而进入“后疫情时代”后,线上线下同步课堂的模式给CLT教学法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这些阻碍包括且不限于: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不熟练、网络延迟、居家学习的学生缺少麦克风、摄像头等设备导致的线上互动不足,除此之外,线上课堂的互动性也没有办法做到线下课的深度,如一些传统的游戏教学和戏剧教学等都无法很方便的在线上线下同步课堂模式中施展,这使得英语课堂回归到最初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单一讲授模式,这不仅会导致英语课的趣味性下降,对于更善于实践学习模式的艺术高校学生来讲,这种纯理论类的课程的学习也会更加吃力,从而使得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无法产生共鸣,那么自然也在无形中加大了开展课程思政内容的难度。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类必修课,尤其是语言类的公共课,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在当今世界格局变化莫测的后疫情时代,为了在错综复杂的形式下稳步发展,我们就更加需要为国家培养出爱国爱党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这正是课程思政的工作。

1.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因此,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通过课程思政,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有机、内在”融合,从而培养出爱国爱党,三观正确的大学生,从而达到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而艺术类院校的毕业生将来多会从事与文化有关的工作,守好意识形态阵地,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形象,需要媒体人们有深厚的政治文化素养,因此,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必要的,也是急需的。

3.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不仅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有机、内在”融合,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课程思政中有机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赵慧莎,2021)。

4.培养教师

如果教师想做好课程思政,则必然要有深厚的思政知识内涵,因此,开展课程思政也有利于促进教师学习相关思政知识,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外语教师团队,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自信。

三、后疫情背景下影响艺术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因素

1.学校层面

目前为止,针对“课程思政”在不同类型高校不同课程的实施情况,还没有一份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量化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如果没有量化的标准,可能会使得教师们的理解不够到位。并且如果没有考核评价体系,教师们也没办法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相应调整。

同时,学校层面也应该肩负起思政宣传的任务。近年来,虽然思政宣传的手段在逐渐趋于多元化,年轻化,但是在这些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

2.教师层面

尽管近年来,广大教师都相应号召,将课程思政列入教学目标,然而从教学结果来看,英语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还是语言技能的提升。再加之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同步课堂模式,教师和学生都还在探索、适应阶段,相比课程思政,很多教师备课时更关注如何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有效完成语言知识的传授。这使得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受到了一定影响。

部分教师可能还存在相关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因而在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时会有遗漏,无法从语言教学中提取和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思政元素,使得学生学习动机不强,从而错失通过英语课立德树人的良机。(张彧凤,孟晓萍,2021)因此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明确: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所有教师都应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深挖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力求将其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学习动机。同时也要积极学习相关思政知识,充实自己,并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教研、以及比赛等活动,锻炼自己课程思政的实践能力。

3.课堂设计层面

部分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存在课程思政“两张皮”的问题,课堂氛围生硬,学生求知欲低。然而,实际上,课程思政不是“形式化”地从一节课上分出一定时间谈论思想工作和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是指“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即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价值引导。(王海威,王伯承,2018)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

因此,在课程设计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教学环节,多角度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并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等不同渠道全方位地营造教育氛围,以内隐的方式将职业操守、思想道德、政治观念等传递给学生。

四、后疫情背景下有效开展艺术高校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

1.学校应从多方面辅助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

首先校方应该针对自身情况,积极编制适合艺术类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发展规划,并根据规划定制一份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评价量化标准。这样教师可以更加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同时这个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参与者不应仅仅有学校和教师,学生也应该参与进来,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来及时调整备课方案及思路。

同时应该开展相关课程思政的培训课程、积极组织相关比赛、教研等活动,来培养一批思想水平过硬的外语教师团队。这也激励了教师们积极进行相关探索,激发教师学习动机,并将课程思政作为备课的主要课程目标之一。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利用新媒体手段,如“两微多端”等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树立正确的三观。

2.教师要加强相关思政知识学习

如果想要准确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作为教师,自身要有深厚的思政素养。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学习举办的课程思政相关课程,积极参加相关比赛、教研活动,来磨炼自己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3.聚焦生活中的思政元素

在后疫情时代,面对着偶尔疫情小范围爆发所帶来的静态管理以及网络舆论,学生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何引导舆情向着正面的方向发展、减少学生们的心理恐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疫情、认同党和国家的防疫策略也应是如今“课程思政”的关注点。针对这一点,英语课可以发挥语言课程的优势,如:可以在课前几分钟加入一些新闻分享环节,这些新闻可以与最近的舆情相关,在分享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锻炼学生对于舆情真伪的分辨能力。

4.全方位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深挖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贯彻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育目标的的思想,将课程思政融合到各个教学环节,以隐性内化的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热情。如在讲一篇职业选择的文章时,可以在讲解语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重要的是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不要被消费注意和拜金主义洗脑。也可以以此为主题组织一场英语辩论,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结语

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国际格局动荡,舆情真假难辨,作为艺术类高校,更是肩负着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守好意识形态阵地的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如何出色的完成这一任务,正是这个时代给艺术类高校出的一道题。“课程思政”正是这一题的最佳解。通过“课程思政”,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舆情分析能力、综合文化素养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国家培养可以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工作者。达到在传道受业解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思想,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HARMERJ.(2007)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FOURTH EDITION.Essex: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Dörnyei Z.(2001)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32-34. DOI:10.3969/j.issn.1007-5968.2018.14.011.

张彧凤,孟晓萍.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1):33-35.

赵慧莎.文化自信理念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改革的探讨——以《苏式生活美学》为例[J].江苏商论,2021(6):127-129. DOI:10.3969/j.issn.1009-0061.2021.06.032.

猜你喜欢
艺术类高校后疫情时代大学英语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打造团队促建设坚持创新彰显专业特色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艺术类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学习动机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