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碳文化”概念: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探讨

2022-07-16 11:51邹卫红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8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

邹卫红

摘 要:碳元素是地球生命的基础物质,目前尚无以有机元素碳命名的文化,“碳文化”概念的创建是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一块理论基石。碳文化的内涵豐富至极,在各学科有关碳元素的知识体系发展、累积下,须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实施碳文化的建构。它所具有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属性日益彰显,建构“碳文化”概念为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思想、理论和伦理上支撑。

关键词:碳元素;碳文化;生态文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8.005

0 引言

碳元素(carbon)是地球上极其重要的元素,它是地球生命的基础物质。围绕碳科学构建起来的自然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科学之中,其人文科学的成分在逐渐加大。建构以碳元素命名的“碳文化”概念便于进一步梳理与碳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地质学等研究成果,延伸到研判碳经济、碳政治、碳生态对人类的影响。创建以元素碳命名的文化具有客观性和迫切性。区别于诸多物质文化,它所建立起来的是一级概念的物质文化,并可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衍生出大量二级概念的物质文化。“碳文化”概念的建构从一个全新视角建立起我国生态文化的解读方式,丰富了中国特色生态文化的内涵,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碳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定义众多的概念,近一百多年来,各国学者对文化的定义超过一百六十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阐明: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的分类方式有多种,按结构层次方式分类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梳理物质文化,以元素命名某个文化的先例仅有“铜文化”“铁文化”,目前尚无以元素碳命名的文化,“碳文化”概念的创建是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一块理论基石。

碳文化的定义是:人类所获得的与碳元素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成果以及由碳元素引发的一切人类活动的伦理和记忆。它涉及碳科学、碳生态、碳经济、碳政治等涉碳事件对人类的影响。它发端于自然环境,因人类而衍生出最深刻和最广泛的文化,促使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碳文化是人类存在、延续和繁荣的伴生物,它是人类与自然共同作用的产物,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碳文化的内涵

在各学科有关碳元素的知识体系发展、累积下,它所具有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属性日益彰显,缔成一众涉碳热词(组)如碳达峰、碳中和、碳补偿、碳足迹、碳汇、碳源、碳排放、碳循环、碳交易、碳金融、碳政治等。在经济高速发展、环境问题却日趋严重的背景下,人类基于GDP的绿色发展模式,衍生出一批以低碳命名的词组如:低碳人生、低碳家庭、低碳生活、低碳生产、低碳经济、低碳文化等。涉碳理念冲击到全人类生产、生活、思想的每一个细节,这显示涉碳文化正处于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也是一个科技破局的突破点,更是一个文化创新的啄穿点。

涉碳信息与人类的关联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考古学以人类使用的工具材料划分,人类进程有石器文明、铜器文明、铁器文明,后来有些科学家又把十九世纪以来的进程称为钢铁的时代、硅的时代,目前步入了碳的时代。但是笔者认为,深究人类的存在实质,我们从始至终都碳的文明,因为,碳是生命的起源物质,也是搭建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更是人类存在的基础物质。在人体细胞中总质量中,氧占比为65%,碳占比为18%,氢占比为10%,占比不是最高的碳却起到了搭建分子成为细胞的关键作用。碳,是导致并延续人类出现、存在与文明的结构大师,归根结蒂,人类文明是碳文明。

碳物质的种类丰富至极,在2022年2月CAS公布的1.93亿种人类已知物质中,90%以上的物质含碳元素。大量的物质基础,致使累积下来的涉碳文化的内涵丰富至极,物理学领域,关于碳元素的测量分析对于研究空间物理和地球物理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单质碳所涉及的材料科学里的金刚石、石墨、富勒烯、石墨烯等材料为机械工业、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带来飞跃的进步。化学领域,有机化学就是建立在碳化合物基础上,它衍生出丰富的分支学科和极为庞大的知识体系;在生物学上,碳元素是搭建地球生命的基础物质,它们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如:细胞、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有机化合物,而它们本质上都是碳氢化合物,碳就是黏合、释放和重造生命分子的魔术贴。生态学里,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化石这五大碳库的碳循环决定着地球生境的命运。人类正是在碳的作用下发现、萌发、衍生、繁荣起来丰富的涉碳文化。国内、国际上,以碳元素化合物“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问题引发了各国围绕“碳排放权”展开全球性的政治活动,由此形成全新的碳经济、碳金融等系列经济文化概念。

3 碳文化的建构

任何一个文化的建构,都是系统性的。碳文化从结构上由外至内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从人与自然生态圈来看,它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更是人与自然共生的。

(1)从物质文化层面厘清,碳文化的物质文化是落实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物质层面的文化。如古人的使用的能源物质木、炭、煤、石油、天然气就是构成碳文化的基础物质,它们分别次生出木文化、炭文化、煤文化、石油文化和天然气文化。生命科学里,有关碳基生命的微观研究,对于探索生命的起源、遗传、进化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碳,这个结构魔术师从深层次推动了生物文化、生命文化、医学文化等各级学科文化发生了革命性跃迁。在材料科学里,碳材料呈现出力、热、光、电、磁等各方面迥异而奇特的物理特性,缔造了金刚石、石墨、碳宾、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烯、石墨炔等诸多神奇的物质,这个领域是滋生碳文化新篇的富集区甚至是爆发区是可以预见的。大气圈文化是人类见证大气圈物理现象所积累下来的经验、知识和最具神秘色彩的传说、习俗,它们汇集成人类的大气圈文化。当今的大气科学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危机性的科技难题也是文化主题: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扰动了地表大气的常态,使高温、酷寒、洪水、干旱等极端天气更加频繁地出现。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以来,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速度在增快,推动了温室效应的加剧。2022年2月,美国国家和大气管理局(NOAA)在太平洋莫那罗亚气象台传感器检测到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419.28ppm,这是300万年以来的峰值,而且按照目前趋势,它会不断加速增高。根据数据统计,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09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近38%,其中大部分是在过去50年里增加的。前文所陈列的涉碳热词,正是大气圈碳文化热度在全球科技、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投影。以涉碳(低碳)热词(词组)为热点的大气圈物质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引起全人类的警醒。

基于碳元素产生的文化在诸多学科文化和行业文化中都有广泛的物质基础,如生物文化工业文化、农业文化、军事文化、考古文化等,但是目前尚未正式归纳、总结出来一个“碳文化”体系,建构“碳文化”的物质层面就必须把这些挖掘出来昭之于世人。

(2)从制度文化层面梳理,碳文化的制度文化层面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需求所制定的涉碳事物的选拔、管理、交易的相关制度、法律、规章等。涉碳的制度文化我国自古就有,它是中国先民们低碳环保的制度保障。夏朝开国君主大禹就有低碳的生态保护条令:“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秦王朝法律《秦律》中有种类齐全的自然资源保护法《田律》,细数我国古代各朝各代,皆有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出发点的涉碳(低碳)保护制度,这是中华民族古代碳制度文化的瑰宝。

我国目前的涉碳的制度文化建设成效卓著,建立起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和环境保护法规、规章组成的体系。环境保护法的范围主要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自然环境要素保护法里有《森林法》《草原法》等一系列法规。涉碳的制度文化里还有我国制定的《全国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国际上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等。总之,涉碳的制度文化,是人类认识自然、順应自然的自律涉碳轨迹。

(3)从精神文化层面提炼,碳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是人类涉碳生产、生活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与道德修养的总和。如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观念、马克思主义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观念、我国当今倡导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等。涉碳的精神文化不仅深化对涉碳物质文化规律性认识,而且对于涉碳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实质上体现的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

4 建构“碳文化”概念的意义

4.1 挖掘并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人类从诞生以来,就从未脱离过碳生活。戴圣在《礼记·礼运》里记载:“冬则尽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从中可以看到古人生活中衣食住的碳痕迹。须知,人体的呼吸排放碳化合物,人的食物是植物或动物类碳氢化合物,人类生活、生产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碳氢化合物,人类工业文明前使用的各种工具材料里碳的化合物(如竹、木、藤、麻、丝等)占比很大,涉碳所滋生出来的文化与人类天然共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

以史为鉴,“碳文化”概念的建构有利于更好地从宏观、中观、微观全方位挖掘并传承人类文化遗产。追溯人类史,最初从森林走到草原,后来钻木取火、森林的变迁、气候的变化、石油经济的发展……这些或小或大、或远或近的事件,无不投射着碳的影子,无不映射出碳对人类的发展轨迹的影响。客观上,正式确立并建构“碳文化”这个概念可以更有目的性地、更系统地建立与碳相关的文化体系。

4.2 创立并搭建中国特色物质文化新概念

(1)“碳文化”概念的建构填补了空白。物质文化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很多,以区位、民族、年代、行业、学科、物种、景观等的划分方法居多。以基本元素命名的文化仅限铜、铁,应用极广泛的碳元素却未正式建构并命名一个文化概念,不得不说是一个缺憾,参与了地球90%以上物质组成的碳元素理应建构独有的一级概念的文化体系。

(2)“碳文化”概念的建构彰显了文化自信。正式将“碳文化”概念的内涵从量变积累转化为质变定性,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补缺,它是中国特色的物质文化,也是应时我国实施双碳战略的时间窗口,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阶段性成果。

4.3 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和伦理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须有生态文化教育与培育为基础,建构“碳文化”概念与理论体系,为青少年学习碳科学搭建了一个知识平台;为人民生活提供了低碳生活的伦理依据和方法论;为社会生产与运作建立起了一个低碳运行依据,进而为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各阶段目标提供了思想、理论和规则上的支撑。

这个理论体系和伦理观的建立,一是可以摒弃生态虚无主义的泛滥,避免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滋生蔓延;二是从物质文化角度遏止历史虚无主义的侵略和歪曲,客观而正确地揭露和批驳诋毁;三是摒弃机械的人类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建构有机的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伦理观,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视野审视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发展。

5 结论

明确“碳文化”概念是建构碳文化体系的起点,建构碳文化是将地球生态圈最丰富的物质所积累起来的最丰富的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碳文化的建构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石,是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基石,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和投影。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427.

[2]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34.

[3]CAS(Registry)数据[EB].美国:化学文摘社,2022.https://www.cas.org/about/cas-content.

[4]埃里克·罗斯顿.碳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2017:3.

[5]全球监测实验室(GML)夏威夷莫纳罗亚天文台 数据[EB].美国: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2022.https://gml.noaa.gov/ccgg/trends/.

[6]温室气体的来源[EB].北京:碳排放交易网,2019.http://www.tanpaifang.com/tanguwen/2019/1204/66674.html.

[7]胡平生.礼记[M].张萌译.北京:中华书局,2017:575.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进步文化的生态转向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态文化建设
“两汉文化”背景下的徐州社会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林业生态文化对林业改革发展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