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对学习书法的重要的意义

2022-07-16 05:11郭仕泓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文化素养融合创新

郭仕泓

摘要:目的:文化素养对学习书法的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学习书法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方法:在当前的书法学习和教学工作中,除了加强书法技能的训练外,还需强调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要以国学为基础,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对书法教学进行融合。结论:在书法教学中强调文化素养的教学,对学生今后学习书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将决定学生书法艺术的发展高度。

关键词:文化素养;融合;创新

一、文化素养是书法的基础和源泉。

中国书法因为依附于汉字的存在,所以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有的独特性。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也是书法家情感表达的过程。人们对书法作品的审美过程应该是一个综合感受的过程,首先是形式、线条等方面的感受,然后才是对作品诗词文赋内容的欣赏、作者情感表达等多方面的体验过程。从当前大量的书法作品的呈现效果来看,我们很多书法爱好者掌握了很多历代名家的各种经典碑帖的书写技巧,但是却淡化了传统书法中书以载道本质,所以有鉴于此,近几年各级书法协会在展览的征稿启事中都提倡和鼓励自作诗文,并且将文化修养的考核也包含到入展审核中,这也是近些年的书法展览发展趋势。

享誉世界的著名画家毕加索,对中国的书法艺术评价非常高,他说过,“假如我生活在中国,我一定是个书法家,而不是画家”。毕加索是在西方绘画的基础上,看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抽象美以后,被书法艺术的美所打动,觉得书法艺术是东方文化艺术的核心。数千年以来,中国历史上虽然经历了很多次的战乱灾荒、朝代更迭,但书法艺术却没有消亡灭迹,甚至还在时间的历练中,不断的传承创新、发展壮大,这无疑揭示了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当下中国书法更是成了我们国家的一种重要文化符号。中国书法因为有了中国文化的支撑才显得更加博大精深。反过来,中国书法又以其形式美让中国文化放射出光彩,更加的绚丽夺目。

当前有一种关于书法论调是,与书法历史上辉煌的过去相比,当代书坛退步非常明显,我觉得如果说书法真有退化,应该主要是文化内涵方面的退化。当今书坛,就是无论从各级展览或比赛来看,书法作品所呈现的笔墨效果并不差,继承和发扬了很多历代名家的笔法、墨法、章法,而淡化了传统书法中书以载道本质,当下我们有不少书家能惟妙惟肖的临摹出王羲之《兰亭序》,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写出《兰亭序》这样的精美诗文内容呢?人们对书法作品的审美过程应该是一个综合感受的过程,首先是形式、线条等方面的感受,然后才是对作品诗词文赋内容的欣赏、作者情感表达等多方面的体验过程。书法是精神世界的外化体现,有书法家创作时的情感流露,需要的不仅是各种书写技巧,更要体现书法家自身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二、文化素养要求书法学习过程中要技道并重。

数千年以来,众多的经典书法作品流传到今天,使中国的历史文化星河灿烂,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经典书法作品,多为士大夫阶层随心自然所作,而他们的书作多以文稿、尺牍等形式呈现,很多都是纪录了自己生活中的日常事件,所以书法起源于日常生活的文字书写,但其艺术欣赏性又高于生活。书法是具有丰富文学内涵的汉字书写艺术,可能在某些当代艺术家眼里汉字是可以抽象提取出来的,可以转换为线条艺术,用线条的干湿润燥、轻重缓急来表达情感、抒发自己感情,但是仅仅把书法艺术定义在线条艺术这个概念上,我觉得这是对书法艺术的简单化理解,是一种片面的纯艺术形式思维,不应该把书法作品与文学内容剥离开来,而当作是一种“纯书法”形式去简单化审美。一些当代书法家试图脱离文字,在作品中有意对汉字形态作变形、分割、组合,目的就是为了体现这种线条艺术本身的一种价值美,甚至还有书家开始用毛笔尝试英文书写作品,但这些都不算完整意义上的“书法”,最多可能只是和书法艺术沾边的一种线条艺术形式罢了,因为真正书法艺术是不能够摒弃中国汉字、中国文化这块肥沃土壤的。

中国书法不是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艺术概念,几千年以来,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早已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中国书法正是因为有了中国文化的支撑才具有了灵魂。中国书法之所以在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中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因为书法是一种直观的视觉欣赏艺术,更重要的是它在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中国文化的气息。书家在书法艺术学习和创作中,广泛的学习了书论、诗词、禅学、易学、美学、哲学等,并且去勇于实践,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大自然、从社会中悟得艺术存在真谛。书法艺术可以反映书法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是其学识、情感和思想的综合呈现,这也就告诉我们书法创作不能依靠某种单一的技法练习去实现,如果只是功利心趋势,商业行为的需要去进行书法训练和创作,其行为犹如缘木求鱼,终将劳而无功,其书法作品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能显得肤浅庸俗。

三、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要依靠文化素养。

在今天书法艺术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是书法艺术创新不能走“丑书”的道路,而是要努力实现高品位与普及化的有机融合,才能推动这项古老艺术的健康发展。当的中国书法正行进在一个创新发展的道路上,正在完成它的从书写“工具”向当代的“审美”转型,由文学表达的“手段”向艺术表现的“目的”转变。令人欣慰的是,当今书坛上仍有一批有志于书法艺术的耕耘者,他们根植传统、取法多家,创作出了很多极具时代特色的书法作品,弘扬了这时代的正大气象,所以我们不能单一的留守传统,止步不前,也不能因盲目自大创新,脱离根基,只有继续深入根植传统,不断的探索和挖掘,在守正中努力去创新,才能产生出属于我们这个新时代的伟大作品。

参考文献:

[1]周韶華.民族性与当代性是书画家的立身之本[J].美术观察,2019,13(4):62-63.

[2]陈怀宣.林邦德实验书法作品的创新性与当代性[J].文化交流,2019,14(11):66-67.

[3]曹亚彬,葛复昌.晚明浪漫主义书风的当代性阐释[J].中国书法,2019,24(12):192-193

猜你喜欢
文化素养融合创新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