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2022-07-16 08:18汤铭
科学与财富 2022年4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汤铭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的价值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途径的创新有着重大意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阈下,通过培养共同体意识、构建和谐关系、丰富精神世界、搭建网络平台,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途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构建,共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迈向新的高度。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高校

党的十九大以来,“命运共同体”的话语形式多次被提出,表达出各国紧密相连的前途与命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学者钱广荣先生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整体性视野,也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是按照学科边界和内涵及其社会属性划分的共同体类型,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受各种现实形态要素的影响而发展进步的总体状态和客观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三种现实形态的逻辑关系为,利益共同体是基础,精神共同体是核心,管理共同体是关键”。[1]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意识

要在整体上认知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首先应构建好和维护好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价值诉求关系和平等和谐关系。钱广荣先生在《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整体性视野》中提到,“这些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价值诉求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之利益共同体的轴心”。[2]因此,尊重、关心和满足共同体成员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价值诉求,变得尤为重要。

(一)构建良好的价值诉求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者和接受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主体。他们都要有着共同体的价值诉求立场,才能有益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利益共同体。“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3]新时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传统优势与互联网相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者不仅要努力坚持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还要时常关注社会上的典型事件和理论热点。[4]以典型事件和理论热点作为切入点,引起接受者的思考和探讨,倾听接受者的价值诉求,通过思想的相互碰撞和启发,因势利导,帮助接受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构建良好的价值诉求关系。

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主体。理论研究人员不仅要注重研究思想政治理论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深挖時代感强的生活内容,朝着活生生的人和现实问题的方向,运用活理论和活思想,表达自己的价值诉求, 与其他主体之间也能构建良好的价值诉求关系。管理人员必须坚持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相统一,深入把握接受者的特点和内在需求,选择接受者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的管理和服务于接受者,从而构建良好的价值诉求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四类主体的命运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命运是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任何主体的生存和发展都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规则,尊重、关心和满足各主体之间的价值诉求,才能有效地借助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张力来谋求各主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二)维护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中,主体即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途和命运。他们都扮演着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中的“主体角色”,都具有自觉意识,都应承担着相应的主体责任,发挥主人翁意识,宣扬主体精神。

共同体成员之间首先应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每个共同体成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主体,都应树立起“当家作主”的主体意识,都要将自己设立为主体并承认其他人的主体地位。在承认彼此互为主体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维护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简言之,彼此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是维护共同体成员之间和谐关系的前提条件。

共同体成员之间也要坚持对话协商、交流互鉴、共建共享的原则,彼此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和提升适应共同体建设和发展要求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最终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从而更好地维护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凝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成员之间因诉求各自利益而“走”到一起,但“想”到一起才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之精神共同体的必要性所在。钱广荣先生认为,“与其他精神共同体的不同之处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之精神共同体在构成要素方面更看重共同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认同感,科学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而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伦理精神共同体”。[5]要使共同体成员能“想”到一起,才能真正凝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力量。

(一)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环境是开展共同体的实践活动的现实基础,是共同体成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它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前途和命运。

高校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环境的核心在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对共同体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不仅要借鉴“红船领航”马克思主义经典研习、“读史读经典”等品牌活动的优秀经验,还要结合独具自己本高校特色的,以校训、校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精神,加强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引导共同体成员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有益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环境不再仅有校园文化环境,还包括被互联网所占据的时空环境。互联网已然成为思想和知识传播的重要领域,成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环境的重要阵地。高校不仅要运用互联网,借助新媒体技术,宣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还要利用网络技术的即时互动、实时影像等多元化的方式来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时空环境,凝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力量。

(二)建设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要想凝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力量,就必须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有灵魂、有温度、接地气的话语体系讲解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一是要整体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起共同体成员共同的认知信仰体系。在内容上,要完善各门课程的合理分工和有机整合。注重引导共同体成员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在纵向分配上,小学、中学、大学的各个学段应能够有效对接,在内容上应各有侧重。在横向延伸上,各门学科的知识都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紧密联系,通过有序渗透构建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认知信仰体系。[6]

二是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国故事的时代价值。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明白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中国道路及中国的现在,讲清楚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7]在高校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国故事,首先要向共同体成员解读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从容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和本质特征, 自信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和实践意义。其次,要向共同体成员实事求是地讲述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要润物无声地推介中华优秀文化, 让文化融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桥梁纽带。最后,要认真研究共同体成员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 着力打造融通校内与校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并结合媒体发展与变革,善于挖掘各种精彩故事, 精准提炼中国议题话题, 强化共同体成员的价值认同,不仅成为中国故事的聆听者,而且积极成为当今中国价值观的实践者和宣传者。

三、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成员从“走”到一起到“想”到一起,还必须承担着“管”到一起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管理共同体不仅要求其领导者要有共同体的管理理念和角色意识,还应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属性和使命。钱广荣先生认为要想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构建管理共同体是关键。

(一)创建高校思政管理智能系统和网络学习平台一体化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为高校的思政管理工作带来了智能化、多样化的形式和方法。举隅,2014年5月中国大学MOOC(慕课)上线,这种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学习平台目标在于打造在线教育的“中国梦”,成为中国最优秀的高校MOOC课程平台。高校应学习这种新的方式方法,建立起高校思政网络学习平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都融入到共享资源库中,为共同体成员提供随时可取可享的优质资源。同时,实现学习与管理一体化,构建规范化的高校思政管理智能系统。对教学内容与教育模式进行数据评估,对共同体成员的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把控共同体成员的思想行为动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效率,使高校思政管理智能系统更加规范化,全面化。

(二)创立高校思政品牌栏目

创立高校思想政治的品牌栏目,首先要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将现代新媒体技术与高等院校学报相结合。高校一方面要创建新颖的,喜闻乐见的思政品牌栏目、品牌活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本校学报的特色栏目的功能与效应。其次,利用起互联网的即时通讯平台,创办有鲜明特色的红色历史遗迹展览,并通过广泛开展网上直播,互动交流等方式,使共同体成员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国革命精神和中国红色文化,强化共同体成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刻领会,使更多的共同体成员能够积极参与,最终获得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

从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利益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和管理共同体三个现实形态出发,分析和认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主体间的关系。通过构建良好的价值诉求关系,维护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利益共同体。在維持好共同体成员关系的基础上,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凝聚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力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共同体。有了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文化,将高校管理也趋于一体化。通过创建高校思政管理智能系统和网络学习平台,帮助共同体成员更好的融入到高校生活中,通过开展高校线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网络思政理论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加强共同体成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认识,反过来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钱光荣.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整体性视野[J].思想教育研究.2016(3).

[2]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N].人民日报.2013-09-10.

[5]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N].人民日报.2017-02-16.

[6]王占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J].教育研究.2017(8).

[7]张海云 石运章.“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中国文学“走出去”路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8(1).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