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口译”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

2022-07-16 02:46吴小芳张少兵钱嫣荷
滁州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口译专业课程教学效果

吴小芳,张少兵,钱嫣荷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课程思政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2],具体指在课程教学中把价值观引导有机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思政的载体是专业课程,因此其实施需紧密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比如关于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总指导方针,如何将此指导方针落实到某一门具体课程的问题则需要广大教学一线的专业教师的积极探索。为此,作为担任口译课多年的任课教师,笔者试图探索“口译”课程的课程思政路径。目前,关于“口译”课程思政教学探索的学者有刘晓露[3]和王艳[4]。其中,前者以“听辨英语口音”为例具体展示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口译课程的具体路径,后者则从优化教学流程、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系统构建了“口译‘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口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口译”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路径,以期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并为“口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口译”课程简介

“口译”是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既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讲解与操练有机结合的课程,又是一门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口译相关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认知和推理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口译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口译”课程是连接英语专业课程的一个中枢纽带,其前设有思想政治素养课程、通识能力素质课程、专业能力课程(基础英语课程、视听说课程、语音课程等)三类课程,需要这三类课程的支撑,其后则设有综合能力素质课程。在修这门课之前,学生通过上述三类支撑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人文知识素养和语言技能。这些素养在“口译”课程中都会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此基础上,“口译”课程会进一步培养学生各种口译专业素养,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英汉/汉英双向口译的基本能力,其内容涉及口译概论(包括口译的定义、特点、标准、过程、类型、译员的素质等等)、专题口译(包括外事接待、礼仪祝词、商务谈判、旅游观光等十五个专题)和口译技巧(包括口译听辨技巧、口译记忆技巧、口译笔记法、数字口译技巧、英语口音听辨技巧、口译表达技巧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较为广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大方得体的仪表,加强学生准确向世界输送中国特色思想文化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口译”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分析

(一)把握课程类型,确定课程思政教学主方向

由《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可知,在新时期,专业课程肩负着与思想政治课一样的培育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任,课程思政如何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专业课程的特点或类型。课程类型不同,课程思政途径也会有所不同。笔者认为英语专业的课程可分为内容型、知识介绍型和技能型。内容型课程指以包含特定主题思想的一篇篇文章为依托而展开教与学的课程,如“综合英语”“大学英语”等。这类课程可通过深入剖析文章内容、主题升华等途径来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知识介绍型课程则指以介绍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知识为目的的课程,如“中国文化概论(英)”“西方文明史”“语言学导论”等。这类课程则可通过文化对比、用理论分析当前时事或语言现象等途径来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技能型课程指以训练学生某一技能为目的的课程,比如“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英语演讲”“英语听力”等皆属于这类课程,分别以训练学生论文写作技能、演讲技能和听力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这类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途径主要是用于训练某一技巧的训练材料。

显然,“口译”课程属于第三类课程,即技能型课程,因为上述课程简介中已明确说明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项口译技能,修完该门课后学生能够做一些日常领域的基础口译工作。英语专业技能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但思想性、育人性和思政性不够强。解决“如何把思政育人元素有机地融入技能型课程教学使其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有深度、有内涵?”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于技巧训练的材料,需具有价值引领的作用,具体指在选择材料上需注重材料的思想性和育人性,或通过深入分析训练材料来挖掘其潜在的思政元素。

1.选用具有积极价值引领作用的训练材料。教师随着课程进展,根据当时的聚焦问题,选用相关含有积极价值引领的训练材料供学生训练某一口译技能。学生以这种含有较强思想性或育人性的材料进行技能训练时会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材料中的观点,并对其进行甄别性吸收,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在训练学生依序顺译技巧时,当时正值新冠疫情全球化扩散,有些个人和媒体借新冠病毒污名化中国,笔者就选用世卫组织紧急项目负责人Mike Ryan的发言作为学生训练依序顺译技巧的材料。这段发言是“Viruses know no borders, and they don’t care about your ethnicity, the color of our skin, or how much money you have in the bank.So it’s really important we be careful in the language we use, lest it lead to the profiling of individuals associated with the virus(病毒没有国界,也不区分种族、肤色和财富,现在尤为重要的是我们要谨言,以避免把某些人孤立出来,使其与新冠病毒联系在一起)”。这段话客观、公正、理性地评价了疫情在世界范围扩散的问题。学生在反复依序视阅口译这段话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会理性辩证地看待疫情相关问题,无需教师过多的讲解。这是一则思政育人与技能型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的具体案例,切实实现了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深入挖掘训练材料隐含的思政元素。有些训练材料没有明显的育人观点,但从口译译员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可挖缺出非常有价值的思政元素,那么教师在选用这样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口译训练前,需引导学生重点分析隐含思政元素的知识点,分析其潜在的意思、作为译员应该采取的口译策略、应该达到的口译效果等。比如,在带领学生口译这段材料“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一经提出即受到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关注“一带一路”的定性问题。显然,这段材料把其定性为战略思想。作为口译译员,需站在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此定性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把‘一带一路’定性为战略思想是否恰当?”“为什么?”“口译时如何处理?”三个问题展开深入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们发现如果只是站在中国的角度来看,“战略”这一词充分体现我国政府和人民与世界各国共谋发展、互利共赢的美好愿景和雄心壮志,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该词对应的英语是strategy,其包含有“a plan that is intend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purpose(策略、计划)”“the skill of planning the movements of armies in a battle or war(战争中军队行动的部署策略)”等意思,虽然在此语境下其主要指的是第一种意思,但由于在激活第一种意思的同时第二种意思也会不同程度地被激活,由此可能会引起沿线国家人民的不好的联想,也很有可能会被不怀好意的外媒借题发挥,从而使其在沿线国家的具体实施受阻,所以在口译中最好把其译为initiative(a new plan for dealing with a particular problem or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purpose倡议),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纷争,促使该方案的有效落实,真正惠及沿线国家的人民,促进各国的和谐共生。通过此训练材料隐含的思政元素的深入剖析,可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加强学生准确向世界输送中国特色思想文化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

(二)明确口译职业素养,规范学生口译学习日常行为,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目的

译员需具备多种不同的口译职业素养。梅德明教授[5]就曾指出,一名专职译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国主义情操,高尚、忠诚、稳重、谦虚的品格,大方素雅、洁净得体的仪表。然而,在具体的口译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已具备的品格、口译水平、对口译的认识和需求、急需解决的问题等,特别突出几个素养对学生进行培养,并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日常口译学习行为。

比如,如果所带口译班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谦虚、积极上进的品格,但在口译效果不够理想、对带有口音的发言存在排斥心理、口译声音懒散等,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学生在小组合作、个人仪表、国际视野等方面的素养还不够高所致。那么,教师就可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大方得体的仪表、广阔的国际视野三个素养作为规范学生某一阶段甚至一个学期的口译学习行为的标准。

在平时的口译学习中,首先,教师要告知学生来上口译课就是来做口译,口译教室就是口译现场,学生必须在妆容上符合本次口译任务专题的要求,如商务谈判口译就要求学生着正装上课,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也需符合商务谈判专题的要求。在口译集体训练时,教师可时常播放带有口音的英语发言,听惯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学生会认为这是不标准的英语,在听辨时会带有排斥心理甚至弃听。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从思想认识上开导学生,让学生明白不存在所谓的标准英语,英语作为一种世界语言,是世界人民用来交流沟通的工具,每个人在讲英语时都会带有不同程度的口音,我们对此要持包容的态度,以此拓展学生对英语语音的认识,进而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然后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世界各国在讲英语时所带有的语音特征,并通过不断训练让学生习惯这些英语发音特征,进而形成广阔的英语语音的国际视野。在口译对子训练或口译情景模拟实战演练中,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和角色扮演来完成口译任务,以此来加强彼此的合作和提升自己仪表素养,因为模拟的情景专题和扮演的角色本身就有其内在的仪表和密切合作要求,小组成员在不同专题的情景模拟实战演练的反复训练中会逐渐把这些要求内化于心,并外化于口译行为中。

(三)开发“口译”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提升学生自觉自发培养相关素养的意识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在某一专业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一般主要考核学生是否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或技能,鲜有涉及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换句话说,在某一具体专业课程中,我们主要进行的是智育考核,而德育考核则处于非常隐蔽的位置,不够突出明显。随着课程思政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的日益突出,在具体专业课程中对德育的显性考核将是一种必然。那么,在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如何考核?如何真正实现德育考核?如何避免德育考核变成智育考核,即把有关德育的常识当作一种知识来测试,而不是看其是否融入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中?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在于开发一套与课程育人目标相对应的评价体系。

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这些目标会细化为每堂课的课堂目标,逐一实现。其中,素养目标需要在较长时间内慢慢实现,所以一门课程的素养目标不必太多,且需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三个左右便可,然后把其贯穿于课程教学整个过程。正是由于素养不是一下子培养而成,而是在运用所学知识提升某一方面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是在平时完成一项项学习任务中一点一点习得,所以每堂课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可不同,但素养目标可相同。

鉴于课程思政是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我们也可以寓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考核之中,看学生是否在完成运用知识提升能力的一项项任务中展现相应的素养,并设置相应的素养考核量表,分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方评价,每方的评价分数占一定的比例。教师可把制作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考核问卷放到网络平台,然后在每次课最后5分钟的课堂总结阶段师生在线填写该问卷。

具体到“口译”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核,如上述,笔者根据“口译”课程特点以及所带班级学生的特点,明确其思政育人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较为广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大方得体的仪表,加强学生准确向世界输送中国特色思想文化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那么,“口译”课堂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就可设置如下,包括学生自评表、生生互评表和教师评价表(表1~表3):

表1 “口译”课堂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学生自评表

表2 “口译”课堂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生生互评表

表3 “口译”课堂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教师评价表

在这三份评价表中,“口译”课堂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学生自评表由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进行自我反思,一方面可加强学生对“口译”课程各项素养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各项素养的印象,明确课程素养要求;另一方面是通过反复自我反思可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自发地塑造自己的相关口译素养,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口译”课堂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生生互评表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同学做得好的方面,并加以借鉴,对于不足的地方,自己则尽量避免。“口译”课堂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教师评价表则由教师对全班整体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一个评价,了解学生做得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三方评价表的结果将作为教师下一步优化课堂课程思政教学的依据。

此外,还需说明的是:这三份评价表是“口译”课程思政教学的总表,为了便于在短时间内操作,还可根据当天具体上课内容和教学活动安排以选择题的形式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编排,这样评价结果就会以柱状图的形式呈现,可方便教师更加有效地了解当堂课的“口译”课程思政教学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优化策略,为下次课做准备。

三、结语

本文主要基于当前课程思政大环境探讨了“口译”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路径。课程思政教学首先要分析课程的特点,所属的类型,根据口译课程类型确定课程思政教学主要路径。“口译”课程是属于技能训练型课程,该类课程的思政路径主要在技能训练的选材上,即训练材料需具有积极的价值引领作用,或自身隐含有潜在的课程思政元素,可通过深入剖析获得。其次是提升口译职业素养来规范学生口译日常学习和开发“口译”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通过职业素养对日常学习行为的约束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实施,加强学生对相关素养的认识和自我反思,最终实现将相关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同类院校的“口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其他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路。

猜你喜欢
口译专业课程教学效果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