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路径

2022-07-17 12:32杨力萍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政教育高校

摘要: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各种社交网络、数字化媒体和自媒体等不断涌现,全民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在这种信息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但也存在新的机遇。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思政工作经验、视角以及其他思政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深入剖析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并提出有效应对思路。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各种社交网络、数字化媒体和自媒体等不断涌现,全民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人们获得各种资讯的广度和实效性空前提升,但同时也存在资讯真假难辨和部分讯息恶意传播等多种问题。此外,现在的大学生多为00后,他们都是网络原住民,对网络的依赖度很高,可思想却并不成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客观看待网络上的各类思潮、事件和问题。这些现状使得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但也存在新的机遇,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成为新的时代课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思政工作经验、视角以及其他思政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深入剖析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并提出有效应对思路。

一、网络高速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问题分析

1.学生对思政学习能动性较差

首先,虽然各高校一直大力推广课堂思政,但大多数教师仍存在严重的能力本位思想,他们主观上认为思政教学开展与否并不会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这种看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接受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网络上的各种深造、求职、工作等经验分享,大多存在较狭隘的功利性目的,导致学生对自我提升认识出现偏差,只重视自身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专业学习“内卷”严重,而对于思政课的学习仅仅是迫于学分和其他因素的限制。

其次,海量的互联网资源和便捷的大数据使用本应让形教课拥有丰富的素材,但思政教学普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并未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群体的年龄、专业、发展意愿和思维等特点,仅根据教学大纲制定统一教学方案甚至统一教学课件;而且部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任课老师为辅导员,他们大多都是非思政教育专业出身,对课程教学内容理解各有不同,这使得思政教学往往沦为一堂展示课,难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无法达到有效提升学生思政水平的教育目的。

2.第三课堂思政教育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大学生使用网络主要用于人际交往、在线游戏、观看视频直播、分享生活日常等休闲娱乐,很少有同学会主动用作在线学习,查找资料等正式用途。而且,大学生对于各类官媒推送的时政、新闻,以及学校各类官微、官博等推送的讯息关注度和互动度都较低。参考笔者所在学校“青年大学习”的完成情况,能够自主完成学习的学生只是少数,即便是在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各种督促下也难以达到较高的完成度。这都说明高校运用第三课堂(基于网络信息技术以新媒体为载体的网络文化空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3.网络环境复杂,学生思辨能力不足

互联网具有很高的开放性、包容性、互通性和时效性。在网络世界中,我们能够很便捷地获取和发布各种各样的资讯信息,进行经验分享、思想交流等等。但互联网上的内容并非都公正、客观、真实,各类信息鱼龙混杂,网络谣言散布和个人信息安全等问题层出。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还处于发展期,社会经验和思辨能力不足,容易被误导和蒙蔽从而产生错误的网络或现实言行。且近年来,网络空间成为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争论的主要阵地,此类信息传递具有隐秘、快捷、指向离散和受众网民易群体极化等特性,这也让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开展面临挑战。

4.“线对线”交流逐渐替代“面对面”交流

班团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块主要阵地,辅导员在召开班会,指导团日活动,走访寝室,学生谈心谈话等时候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对同学们进行思想引导,但随着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逐渐被“线对线”的沟通所取代。仅靠线上交流,辅导员难以掌握同学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同时由于缺乏了面对面的表情、情绪、反应等观察,很难对同学交流时的心理状态做出判断,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引导。线下集体活动减少,集体思想教育机会相应减少,仅靠一对一引导,难以达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同时也难以提高班級、年级凝聚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析

1.提升教师队伍思政教育能力

欲提高学生思政学习主动性,教师应该先行提升自身施教能力。首先,各高校应加强教师体系自身的思政培训和引导,提高教师政治觉悟,提升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主动积极性。尤其是专任教师群体,他们在学生心中有绝对的学术权威性,对学生职业规划有良好的的示范性和影响力,从而影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其次,教师应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专业能力、兴趣特点、思想特征、综合素质等情况之后,结合思政教学大纲,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具有正确性、针对性、层次性和时代性的素材,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开展思政教学。同时,教师需改变以往“单向输入”的教学模式,根据同学们的群体特点和整体学习情况,设计更多的互动教学,如小组讨论、议题辩论、实践活动等来增加同学们的教学参与度。此外,除了系统性教学,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渠道将各类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认识的资讯及时推送,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思政学习。

2.网络思政的“防与疏”

网络时代,思政教育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果,而是其主动选择的过程。网络互通发达,学生在网上能够接触不同维度的文化和思潮,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占有高度的话语权和引导力,否则思想和政治观仍处于发展期的大学生很容易被不良思想和敌对政治立场所误导。《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着力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培养训练主动设置议题、汇集研判网上思想动态、回应网上关切的方法手段。”就高校思政工作而言,要想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话语权,应积极做好网络思政的“防与疏”。

防:全社会,尤其是重要机构和主流媒体都应在网络上结合自己的领域和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多途径(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度较高的平台)积极发声,让网民有更多的渠道和机会接收正能量,从辐射面上占据主导权。高校更应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网络使用习惯,建立起对学生有吸引力、亲和力,能和学生有效互动的多元网络生态空间,使其自觉选择符合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观点和主张,有效传播正能量。同时,无论社会层面还是高校层面都应构建有效的网络监管机制,并实现必要的信息互通,有效防范潜在舆情和风险,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天朗气清与良好生态。

疏:当今互联网环境下,仅靠防控难以完全避免非主流意识形态言论和谣言传播。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和不同文化及思潮有强烈的好奇心,一味“堵”、“控”更容易激发大学生“探索”心理和质疑。对此,高校可以培养校园网络意见领袖,就大学生关注的部分问题,以大学生视角输出正面信息和意见,引导高校网络生态空间走向。线下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思政教师、辅导员等也可以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主动就近期时事热点和同学们进行思想交流、讨论、引导,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

3.提高师生网络素养

在各种讯息混杂的大数据时代,是否具有正确的三观,能否理智看待各类问题,辨别真假讯息成为衡量网民网络素养的重要标准。日常思政教育中,应该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教育方式,培养师生用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在日常的班团会议或者思政课中分析以往网络事件中的反转性案例,引导学生不盲目参与网络讨论,客观理性看待网上的各类事件,保持客观公正和冷静克制,避免偏执极端和谩骂攻击,理智发声。此外,也应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和伦理教育,培育师生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使其在网络空间里也能恪守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

4.加强线上线下并行“深入学生”

教育讲究因材施教,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一线,辅导员应从多维度积极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常规的班团活动、查课查寝、谈心谈话必不可少,面对面的交流能让辅导员更直观地观察了解同学们的身心情况,也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辅导员的关心、关注,从而建立师生情感联系,助力思政教育开展。对于00后大学生,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都是其生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且其在线上、线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性格、思想和言行特点,所以辅导员也应关注同学们的线上言行。但在网络世界里,除了必要的即时通讯,辅导通常都是独立于学生班级全群之外的个体,导致辅导员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所以培养关心同学、有正确价值观、思想觉悟高、有集体责任感的重要学生骨干群体显得尤为重要。他们身处学生群体之中,与同学有更高的网络生活圈层重合度,更能及时发现学生们在网络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甚至是潜在风险。除了依靠学生骨干,辅导员自身也应多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网络话题,了解学生网络风向,使思政教育更能贴近学生需求,同时预判潜在风险,加强风险防范。

三、结束语

高校思政教育事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也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无论如何改变,只要教育工作者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以人文本,不断提升自身履职能力,我们终能不负使命。

参考文献:

[1]赵婷顾,晓芬,王秀梅.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3):26-27.

[2]袁翔,吴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生态系统重构——基于实证的政策效能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05):31-38.

[3]仲昭慧,刘鹿鸣.大数据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治理探论——以网络生态空间治理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4):140-143.

[4]黎红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机制与引导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3):57-59.

[5]张军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創新教学研究[J].现代交际.2019,(21):218-219.

[6]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党〔2015〕31号.2015-09-30.

作者简介:杨力萍,女(1987.6——),汉族,四川西充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思政教育高校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