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评弹双档中琵琶的伴奏

2022-07-17 04:28蒋亚敏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弹词民乐唱腔

我原是一名戏曲剧团乐队中的琵琶演奏员,后调入南京市文化馆从事专业音乐艺术的培训和辅导工作。因喜欢苏州评弹,前几年有缘结识了省评弹团的潘永斌老师和黄娟老师,并拜他俩为师,开始学习评弹艺术。两位老师不仅教我演唱一些传统经典流派唱腔,还创作演出了一些当代的新作品。我们师生时常会共同演出,享受着舞台表演的精彩与快乐。

评弹艺术有单档和双档节目。男女双档节目一般是男主角弹奏三弦,女主角弹奏琵琶。如果都是女主角双档,那二人就都弹奏琵琶。评弹女演员,除了说与唱以外,能够熟练地弹奏琵琶,也是必备的基本功。好在我从小就练有琵琶这一专功,但是,戏曲或民乐中的琵琶演奏,与评弹表演中的琵琶伴奏,完全不是一回事。通过学习与实践,我对评弹艺术中的琵琶伴奏,有了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怎样才能伴奏好双档节目

首先,我认为伴奏的人一定熟悉演唱人的曲调,自己也要会唱。潘老师对我说,以前在演中篇《秦香莲》书目时,因为对搭档的唱腔不熟悉,常常觉得各弹各的调,很不协调。一个好的评弹双档,伴奏绝对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炫个人技巧。我在演出中深深感到,唱与弹的关系应该是以唱为主,以伴奏为辅。千万不能因为个人琵琶演奏技巧出色,而不考虑唱的需要。在二位老师的指导下,我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是比较重视的,觉得应该从书目剧情和人物感情出发,使之与唱融为一体,真正起到伴奏的作用。

我与潘老师拼的这个双档伴奏可能与别人有所不同。例如潘老师的唱,因为他以前没有固定的双档,所以他有他的独特风格,若要伴奏潘老师的唱,单凭一些基本技巧是不行的,因为他的唱中有不少的“小腔”、“小活儿”,唱起来装饰音很多,有些甚至记谱也不能记下来。所以,有时你认为已经了解老师了,但还是很难伴奏好,关键还是你对他唱腔里的内在东西与他的唱法不理解,他有时唱到某一个地方要发挥了,而你却没有想到,客观上你就起了一个限制作用。用我们的话说,就是“绊住”了,而他最怕的就是被同伴“绊住”。渐渐地我掌握了一些规律,在伴奏时,就一定要跟在他的唱腔后面,不能平行,更不能超前。另外,黄娟老师的唱就比较自由,有时候我的琵琶应该走在她的前面,有时候应在中间,有时候就要在后面。不管你在哪一面都不应该去拉住她,而应该去托她一把,起到托腔的作用。

双档之间,伴奏的人应该多了解各自的特点,就拿快弹慢唱来说,从慢转快,或是从快转慢,都不是没有规则的,要掌握好分寸和节奏也是很不容易的,必须在舞台实践中多配合、多研究。

二、琵琶在伴奏中的技巧运用

我认为琵琶的特点一定要掌握,民乐中的琵琶弹法与我们弹词中的弹法是有所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自己的特点。

第一、就拿轮指来说,我们评弹与民乐不同,评弹伴奏的轮指速度较民乐演奏要快一些,而且多运用四指轮滚,其中包括长轮与半轮。在民乐演奏中也运用四指轮的指法,在伴奏时特别用得多的是半轮,半轮运用在这种过门中是很适宜的,如果改用五指的全轮那好像就多了一个手指,弹起来会不顺手,听起来的效果也没有韵味和特点。

第二、利用琵琶四根弦不同高低的音来弹奏双音,(比如5215)这样也能丰富伴奏。较多地运用,能起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第三、要用一些简单的和音。比如在《望芦苇》里“山草上”一句,这里的过门弹了以后效果不好,容易有拖拉的感觉,会影响演唱的感情。怎么办?后来我在多次的实践中,注意加强节奏感,这就起到了“托腔”的作用。

第四、“滑音”的运用。我以前很喜欢听音乐,觉得古琴演奏中的滑音效果特别好,还有吉他中也有这种滑音,都很悦耳动听,我想能不能用到评弹的琵琶伴奏中来呢?然而,琵琶上是有品位的,不能像古琴、吉他一样有这样的效果,但我还是觉得可以换把位顺势滑下去的手法,这样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效果。以上这些都是一些琵琶在弹奏基本技巧与弹词伴奏特点相结合方面,所探索出来的一些方法和感受。

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巧与方法之后,怎样运用自如呢?我们的弹词是一种曲艺,而不是戏曲或歌曲之类的艺术,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对来说是有较大的灵活性的,是因人、因时、因地而改变和发展的。如果说今天这个演员的精神状态比较好,能进入人物角色感情,现场发挥的也好,那他很可能将原来的那句唱腔加以变化,有可能会延长等。这种情况下你的伴奏就不能生搬硬套了,否则,他唱了五拍,你还是弹奏四拍,原封不动,那正好弹与唱交叉,音乐就完全乱套了。所以说要掌握这一点很重要,也是不容易的。但反过来说,似乎也是一个方便的地方。在我们唱与弹里面,1、5这两个音用得很多,也就是说在复杂多变的伴奏中你要把这两个音符的位置摆准。

我们的伴奏之所以又同又不同,是因为它的大框架是一样的,但其中的小变化是根据演唱者的变化而不断随之变化的。假如我们唱的是七字句的话,那么前两个字的伴奏可以自由一些,当中的字你就要注意一点,到第五个字的唱腔出来,你就要为最后两个字的结束作好准备。我最近听了一下潘永斌老师的录音,发现他以前伴奏过的《战长沙》、《刀会》、《望芦苇》等唱段的每一段的前两个字的伴奏都不同,而到了最后的几个字是相同的。为什么呢?这里就说明一个伴奏的普遍规律问题,只要你掌握这一点,那不管你唱的节奏长短,都能给演唱者起到好的伴奏作用。当然,有时也要注意演员的特殊性。

三、琵琶伴奏的吸收与创新

弹词包括“说噱弹唱演”五个部分,“弹”是其中之一,而且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评弹“张调”的形成与发展,与琵琶的伴奏是有密切关系的。以前的琵琶伴奏是比较简单的,不可能有交响乐队那样的立体音响和丰富的层次,因为交响乐队有着许多乐器,而且根据分工不同来组成若干声部,从而达到整体的统一,各个声部之间,既有个性而又有共性。当然,弹词的伴奏也有琵琶、三弦、秦琴、二胡、阮等,不过多数还是用琵琶与三弦相互伴唱的。

我从小从事音乐学习,又专功琵琶演奏,总想用自己对琵琶乐器的理解和能力,在评弹伴奏中进行一些吸收与创新。我喜欢音乐,尤其是民族民间音乐,比如广东音乐里“7”和“4”的音就用的比较多,同样西洋音乐中用的也很多,而评弹原来的弹奏上是不用的。现在舞台上评弹演唱的节奏变慢了,原来的过门又简单,且又不适应,我想能不能加一些音符進去呢?原来的所谓“苏调”,其中主要用的音符是“1”与“5”,“1、5”调弹起来就是“12356”这几个音,而“4”“7”这两个半音根本不用。在艺术实践中,我就在这个基础上把“4”“5”“7”加进去了。随着将节奏放慢,一种适合于慢的唱腔的过门就形成了。但这里有一点要说明的是,这两个音(4、7),在过门里的时值所占的比例不能太重,因为这两个音是经过音,只是起一个桥梁摆渡的作用,否则,就会给人一种不协调、不流畅的感觉。当然,把“4”这个音符摆在前面也是可以的,这些在开始的时候仅仅是一种尝试,但经过不断的艺术实践之后,慢慢地就把它固定下来了。当然,吸收也好,创新也好,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而绝非是不遵规律或随心所欲的创新。

作者简介:

蒋亚敏(1968.04-),女,汉族,江苏省宜兴市,南京市文化馆,大学本科,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弹词民乐唱腔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简论江南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民国时期弹词的电台传播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金钟奖首涉民乐组合茉莉花民乐组合和圣风组合共获金奖
我,民乐高手
天道为酬勤 大略驾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