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表现性评价设计研究

2022-07-18 10:02李静
高考·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设计表现性评价

摘 要:在“教育兴国”政策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课程标准改革发展要求改变原有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教育评估方法与策略的变化是对教育理念升级的直接响应。本文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出发,对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表现性评价设计展开论述。

关键词:课程标准改革;表现性评价;教学活动设计

考虑到教学活动多层次、多方面等因素,在教学中应当关注学生的动态评价。研究表现性评价在地理学科中的设计将对教师与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受传统评价的限制,在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实验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仅仅为了考试和升学去学习和记忆那些与考试相关的知识点。表现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高中生各种表现及综合能力的评价,这样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改变固有观念,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操作技能评价

(一)操作技能的表现形式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有些知识需要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具体的操作程序就是地理操作技能。地理操作技能的形成往往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图文转换能力,特别是“地球的运动”部分,学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地理能力,在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光照图、太阳视运动图时才会不觉得吃力。同时,合适的图对于学生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也会有所帮助。在新课程标准中,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一般以“模拟”“模仿”“绘制”等形式出现,旨在训练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

(二)操作技能评价对地理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1.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机会,在实践中发展能力

案例教学无论是“从例到规”还是“从规到例”,都要注意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的发挥,注重各方面信息,鼓励学生提问,学会收集信息,加强对已有的资料的分析,并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事物的内部联系,得出相关的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操作技能的起步是对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和教师示范程序的模仿,因此,学生动手操作也是将知识具体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定步调,经过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程序操作,一步步对所学的程序性知识加以消化,实际上也是逻辑思考的连续运作[1]。

2.学生操作技能的规范,完成能力的升级

在表现性任务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往往会借助地图、模型等工具,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心理学中,思维是无法进行测量的,只能通过行为来反映,因此学生学习习惯的外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维的过程。如在绘制地球的公转图时是否标注了自转方向,绘制地图时有没有注意标明方向和图名等绘图规范等。这样的评价虽然并不参与到评分标准中来,但科学、严谨、规范的习惯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系统的补充。对这部分操作的记忆,学生主要依靠教师的组织,程序操作的不断完善对学生地理能力的发展必然会有所帮助,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会有所裨益。

(三)教学实例

构建日照图在高中地理中是比较重要的知识。光照图的绘制对于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差异、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等地理差异问题有所帮助。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地理想象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需要在头脑中形成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图像,并通过建构日照图模型这一表征性工具来推测和分析地球在绕日公转中,在黄赤交角的影响下,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解释四季的变化。结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中地球的运动,来进行日照图绘制技能表现性评价设计:

1.评价目标

学生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能够依据不同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异,绘制两分日和两至日的太阳光照图,并且能够描述这四个节气中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来解释天文四季的形成。

2.表现性任务指导及评价任务

①每个小组从两分日和两至日中选择一个节气通过组内讨论的形式绘制该节气的光照图,并记录在绘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②运用最终形成的光照图,小组讨论分析该节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并形成相对一致性的答案,尽量运用简洁的语言文字对其进行描述。

③任务完成之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来进行展示。听课者将依据评分标准对各小組的结论与展示者的语言表达进行打分和评价。

3.评分规则

评分规则一:日照图(侧视图)的表现性评分准则

①绘制表征工具:地球的正面

②在正圆上绘制赤道、地轴

③绘制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④平行光线表示太阳光线

⑤正确标注出黄赤交角(23°26′)

⑥绘制出晨昏线

⑦用均匀平行斜线正确表示夜半球

⑧太阳直射点表示的纬度位置与节气相匹配

此技能操作中完成一个要素则得到1分,优秀:8分、良:6—7分、合格:4—5分、不合格:0—3分

评分规则二: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评分准则(在日照图基础下解释)

纬度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正确表述该节气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即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4分。表述该节气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过程出现逻辑不严谨的情况和问题,3分。只能表述部分正确变化规律且出现语言赘述的现象或语言不清的状况,2分。完全不能正确表述或表达明显错误,1分。

纬度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正确表述该节气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分布状况,4分。表述该节气对应的昼夜长短的分布情况过程出现逻辑不严谨的情况,3分。只能表述部分正确变化规律且出现语言赘述现象或语言指代不清的情况,2分。完全不能理解和表达或表达明显错误,1分。

完成此表格评价之后,两个评价表格进行综合评价:10分以上为优秀,8—9分为良好,6—7分为合格,0—5分为不合格。

以上是通过学生操作技能评价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评价性案例。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在组内充分讨论的情况下,依照评分标准来完成学习任务,并在小组内选拔代表向全班师生展示学习的成果。评分标准实际上也是完成任务的具体操作程序,动作的拆解减少了任务难度,也是对学生地理记忆和地理分析能力的培养与考查。具体对任务完成程度的描述,也能使学生明白不同训练程度下学习之间的差别。

二、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地理作品评价设计

(一)地理作品的表现形式

在课程标准中,地理作品常以“通过角色扮演”“进行野外考察”“提出设想(方案)”“模拟设计的方案”等形式出现,指向的不单是学生单一的能力,而是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表现性任务驱动下的作品是指学生在教师要求下,对地理事物或对象的主观性认识,并以文字、图像、戏剧、视频等媒介外显而形成的实物。作品评价往往是对学生的综合考查,在学生的作品中,教师不但可以看出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化也能观察得到。不但可以看到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的成果,也能看到在其他方面的学习效果。

(二)作品评价对地理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1.现实情境为依托,跨越形成能力的第一步

地理能力培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地理野外考察和调查,通过这样的实践形式,学生能够获得直观的地理知识。这种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形式所获取的地理事物在地理上的分布以及排列组合的状态也更加具有说服力[2]。能力形成的前提是地理感知,在此基础上记忆并合理地想象,然后再通过分析、综合、分类、比较、抽象和概括才能形成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观察和调查中受知识经验与心理认知水平的限制,再加上缺乏耐心和细心,容易出现结果偏差。因此,需要教师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方法指导。只有明确观察和调查的目标,才能设计出合适的表现性评价任务。

2.关注学生思想的深度,促进能力的纵向发展

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讲,学生作品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独立或以小组为单位在完成野外考察、地理调查活动之后形成的书面报告、绘制的区域示意图、制作的模型等。因为学生形成作品的前提是对地理的感知、记忆、分析、综合等过程,同时又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认识见诸于文字,因此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往往可以考查到学生较高层次的认知活动。

(三)教学实例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的内容标准,活动建议为在依据本地区的地貌条件下,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地貌、地质、水文等野外考察。”基于这样的课标要求、评价目标、表现性任务以及配套的表现性准则,结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中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地貌来进行喀斯特地貌考察表现性评价设计:

1.评价目标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能说出喀斯特地貌中主要的地表和地下地貌类型和景观区别,能够对各类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进项合理的描述;学生依据课堂所学的内容能够推理考察中看到的喀斯特景观形成和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加深学生对流水溶蚀作用的深层次理解;学生能依据考察地区的地貌特点和所学知识,推理出喀斯特地貌对当地人类活动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学生能选择合适的视角欣赏喀斯特,依据自己的考察过程感受喀斯特的特殊韵味,并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再认知和反思。

2.表现性任务指导语

利用学校每年一度的春游活动,前往附近喀斯特地貌景区进行野外考察学习,在考察完成之后,撰写一篇考察日记,对自己在考察过程中看到的景观加以描述和分析解释,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完成之后,与自己的伙伴和教师分享你的作品,同伴和教师将利用以下评价标准对你的作品进行打分和评价。

3.评分规则

在参考美国学者戴维·拉齐尔《自然观察者智能评价量表》的基础上,结合教师自身教学经验以及地理课程标准解读的内容,详细描述学生作品完成中的各项可能性,引导学生进行自然观察。教师制订的自然观察者智能水平具体特征分值评分规则如下[3]:

低级水平——观察到被探索的自然情境中最显著最基本的表层方面。能够描述溶洞、钟乳石、石柱、石笋等主要的喀斯特地貌的类型,10分;能够对溶洞内的温度、湿度、岩石类型、地下暗河以及溶洞内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描述,10分;对溶洞内各地理事物与环境的描述是科学、清晰、准确的,10分。

中等水平——越过表层进行观察,针对观察的内容进行提问。能够将地下暗河的环境特征与喀斯特景观特征相互联系起来,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10分;能够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解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和形成原因,10分;能够描述溶蚀洞内钟乳石或石柱的动态过程,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表述(图示或文字),10分。

高级水平——在得出的结果和观察的过程中,有创造性的飞跃,并且理解了观察结果与评价内容之间的地理联系。能够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平时生活中的经验与景区解说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景区喀斯特相对于其他喀斯特地区的特殊性,体现自己的分析对比能力,10分;能够将参与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描述出来,展示自己对喀斯特考察的能力与兴趣,以及对喀斯特景观赏析中的情感變化,10分;依据自己的体验能为他人赏析景区喀斯特地貌提出考察或游览的建议,显示自己的地理观察能力,10分;对景观的观察超出了本规则提供的具体表现要求,10分。

总分计算方法——自然观察者智能水平中的具体表现的各项分数之和即为该作品的最终得分。分数在80分以上者为优秀,70—79分者为良好,60—69分者为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

以上是表现性评价地理能力以作品为依托的案例。通过活动的方式,布置学生对区域进行考察,撰写考察报告,教师依据学生的考察报告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4]。活动课程是教师通过各种活动或活动组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新课程改革之后,开展地理课活动更加强调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活动课程更多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活动课程的地位也将越来越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的空间系统,其方向主要是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研究和区域内的人地关系研究。地理研究中所关注的要素比较多,而各要素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因而地理学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只有综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开展高中地理课程表现性评价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钱晨,任才,张云峰.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表现性评价设计[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9):134-137.

[2]程菊,王万燕.表现性评价设计与实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评价方式解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7):7-10.

[3]滕瑞玲.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方式的研究[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6(12):54.

[4]朱丽.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性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李静(1984— ),女,汉族,江苏沭阳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青云实验中学,中学二级,本科。研究方向:地理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设计表现性评价
职教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以英语听说为例
“基于设计的学习” 在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表现性评价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童话载体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学生语文素养培养
浅析中职学生考试、考核评价策略
数学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表现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