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坐唱的数字化传承设计

2022-07-20 09:13朱成东储蕾芳
艺术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八音布依族乐器

朱成东 储蕾芳

摘要:基于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同时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号召,西南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八音坐唱,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八音坐唱鼎盛时期到现阶段面临的传承危机对比分析,对八音坐唱乐器特征、演出内容和文化内涵的提炼,利用建立非遗数据库、3D 打印和音乐互动装置三种数字化技术与八音坐唱进行深度融合,对八音坐唱传播与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八音坐唱非遗曲艺文化数字化技术

一、背景调研

八音坐唱流传于贵州南盘江畔,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一般由八人及以上组成的团队进行演出,演出是按说唱,坐唱和吹、拉、敲、弹的形式来演绎生、旦、净、丑的角色①,使用牛角胡、葫芦琴(葫芦胡)、月琴、刺鼓(竹鼓)、箫筒、镲、包包锣、小马锣这八种传统乐器联合演奏。据相关资料记载,唐宋时期,八音坐唱在南北盘江的贵州安龙、兴义、望漠等布依族聚集地和兴义巴结王姓土司家族中开始盛行。元代,在原本演奏的基础上加入了民俗文化,喜婚嫁娶等内容,并汲取了其他特点,丰富了演唱内容。明清时期,八音坐唱以弹唱为营业的一种,后来发展成由不同人和故事情节组成的曲艺,因演出不化妆,被列为戏剧类。

在现阶段,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布依族地区的人员流动密度的增大,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求学,村寨中只留下了年迈体弱的老一辈人群,使得现代多元文化逐渐渗透了具有浓厚气息的布依族文化。在如今的信息化社会,从小在布依族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年轻一代,在汉文化的冲击下和社会娱乐功能的需求下,八音坐唱缺乏潮流性、娱乐性,这使得八音坐唱的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②。八音坐唱作为优秀传统非遗文化的瑰宝之一,我们有责任对其加以保护传承。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非遗文化是国家保护和永久传承的对象。针对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我们需要突破传统宣传方式的局限,扩大受众范围,打破不可移、难还原、没有文字记载等诸多不便的问题。

二、八音坐唱的艺术文化特征

(一) 简单朴素的乐器

传统的八音乐器主要分为三类:吹奏类乐器、弦类乐器、打击类乐器。吹奏类乐器主要以箫筒为主,一般由竹管制作,将竹管内去节通空,吹口一般设在竹管上端口沿,中部设有5个左右音孔。弦类乐器以牛角胡、葫芦琴、月琴为主。牛角胡起初由粗大坚硬的野生牛角制作成,后来为保护野生动物,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由木头或竹子代替牛角制作,后期加工成形似牛角的样式。葫芦琴由大小圆润的两节葫芦壳制作而成,整体琴筒形似葫芦状。月琴由琴头、琴颈、琴身、琴弦、缚弦等组成,琴颈较为短小,琴身胶有音梁并支有音柱。剩下的四种为打击类乐器,小马锣、包包锣、和镲都为体鸣乐器类,材质较为简单,多以铜质为主,具体构成稍有差别。小马锣一般为圆形,直径大小不一,弯曲的锣壁上有圆形小孔供穿孔用。包包锣的平面中心突起,锣身系有红绸带。镲,一般镲体偏小且平滑,厚度较薄,中部呈碗状系以绸带,由两镲构成一幅。关于刺鼓,由牛皮做鼓面,木制的鼓腔,周围多排竹钉镶嵌而成③。随着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的八音乐器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木叶、唢呐等其他传统乐器。这些乐器大都是就地取材,多为自然界的常见物品,并未进行过多的处理,大多是演奏者亲手制作而成。

(二) 民俗特色的演唱

八音坐唱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表演的曲目大多数都来自布依族民间的口头文学或者民间说唱音乐,比如《贺喜堂》《贺寿堂》《迎客调》等曲目,所唱曲目多为当地婚丧嫁娶或生产劳作的真实写照,充满民俗特色。八音坐唱的表演者同时也是奏乐者,男歌者主要采用高八度,而女歌者则在原调上演唱,既可单独演奏,也可边唱边奏,道白用汉语唱腔多为布依语,后来因文化传播的需要在非布依族地区也使用了汉语唱腔。演出服饰也极具民俗特色,演出者一般身穿蓝色镶白边的布依族服饰,浅色裤子深色上衣,男子戴蓝白花纹头巾,女子用青色头巾裹成牛头帕④。

(三)独树一帜的文化

八音坐唱演唱的曲目大多较为传统,接地气,演奏表演的人数至少八人,一般人数由八人到二十人不等,有八人演奏的《敬酒调》,有十人演奏的《贺喜堂》,也有二十人演奏的《胡喜与南祥》。曲目表演的整个过程以弹唱,坐唱为主要形式,吹、拉、敲为辅助形式,部分曲目也融合了“抖步”“三角步”等一些基本步子。在一些八音坐唱的传统的曲目中,有以当地婚俗为主的《布依婚俗》《贺喜堂》,也有跨地域文化的汉地爱情故事《梁山泊与祝英台》。表演和曲目不仅充满了布依族民族的特色,也展示了当地人民对辛勤劳动的歌颂,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

布依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其文化和宗教信仰与多数民族不同,他们更多的是在寻求能在心灵、精神、灵魂上的文化信仰与宗教信仰。作为素有以“水稻民族”之称的布依族,他们擅长种植水稻,再有他们的原始的宗教信仰中也透露了对自然的崇拜,所以他们的农业祭祀盛行,主要祈祷来年大丰收,风调雨顺,减少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每当遇到这些自然灾害时,当地的布依族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分配角色,搭台唱作,他们虔诚弹唱以表对来年风调雨顺,来年大丰收的期待。他们坚信,神灵会将他们的祝愿、祈祷、保佑保存在这音乐演唱中。

三、八音坐唱数字化保护和继承

(一) 建立非遗数据库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建立非遗数据库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结果。传统的口传心授的非遗传承方式跨度大、时间久以及难保存,许多技艺文化便随之消失,导致有珍贵文化价值的资料遭遇损坏或遗失。面对我国之前非遗文化缺失,非遗文化保护力度不强的情况,国务院曾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意见》,专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因此许多省份开始纷纷建立起了非遗数据库以保护当地非遗文化资源。以建立非遗数据库的方式进行非遗文化的传承,对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八音坐唱作为布依族特有的非遗文化之一,时间流传久,继承人偏老龄化,建立非遗数据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保护作用。首先利用摄像技術、音频技术以及相关设备设施,将八音乐器的制作过程和八音演出服饰配饰及八音坐唱的舞台表现进行数字、图像采集记录,并进行数字化编程处理,建立一个有关八音坐唱详细的非遗数据库⑤,以便于后期更系统、更快捷的对八音坐唱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播和还原。

(二) 3D 打印再还原

利用建立好的非遗数据库,提取相关数据信息对八音乐器、演出服饰、头饰等其他相关的演出物件通过三维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再塑,通过3D 打印机运用3D 打印技术根据实际需求再造八音模型,再运用到更多需要陈列的展馆中进行陈列展示。由于八音乐器有较多传统的乐器,但这些乐器配色并不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需求,可将这些乐器先建模打印出模型,再攫取传统布依族民族服饰元素,以蓝白色为主色系,将蓝花元素绘在白底乐器模型的表面,在传播八音坐唱文化的同时,也间接地传播了布依族文化。教育人类学中提到“人决定‘非遗’教育的实质性”,只有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传承人的培养,非遗文化才能代代相传。⑥由于展馆的人流量有限,受众面窄,加上近年来网络教育的流量持续上升,还可将这些3D 打印出来的模型作为教具,在民族文化教育、非遗文化教育等类似的文化教育网络平台上进行展示讲解,促使更多的人把技艺传承人的培养作为大众教育的发展方向。

(三)互动音乐装置视听体验

在前期3D 打印建模的基础上,将八音乐器模型搭建在民族艺术专场的音乐互动装置的场馆中,场馆中的布置可多提取民族元素作为装饰元素,例如布依族场馆中可以提取布依族蜡染图案和演出所穿服饰上的图案(白底蓝花、蓝底白花的几何纹理和自然纹理为主)。布依族场馆中设立八音坐唱互动音乐墙装置,主体是米黄色的背景墙,采用布依族民间所绘的装饰画和装饰画中的蝴蝶元素作为装饰元素。当未开始演奏的时候,八种乐器是以线描稿的形式呈现,当拍打其中一個乐器或是多个乐器,就会呈现图中右下角葫芦琴的视觉效果(如图1),弦身以白色为主,上琴颈以青色为主,整体就会有乐器立体的视觉效果,乐器周围青色的乐器符号随机跳动,配合蓝色的装饰画,画面会显得生动和谐。拍打乐器装置演奏,每十分钟更换一次曲目,曲目演唱以汉语为主,对八音坐唱有所了解的,也可自主选择布依语,演出既可以是八音合奏多人群体的演奏,也可以是单人演奏一个音或其中几个音,其它剩下的音录好配奏,全程演奏录像,在演奏完毕后可以回看自己的演奏效果。当然也可做成八音简易互动装置,放置于科技馆与博物馆中,在游客游览场馆时,可亲身拍打体验每种乐器的魅力。

对于八音坐唱没有太多了解的人来说,想要感受八音坐唱非遗文化的魅力,从满足现代人娱乐性的需求和审美的角度出发,可先将八种乐器分别绘制成动画卡通乐器装置,做成音乐互动装置游戏,激发起游客的学习兴趣,让人们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进而加深对八音坐唱文化的了解。将互动游戏投射在墙面、地面或绘在墙面(如图2),制定互动装置的游戏规则,将此套游戏设置成互动闯关游戏。在互动装置闯关游戏玩法的指引下,前期先记住每个乐器所代表的音乐符号所发出的音律,每闯关成功一次,就可去感受每个乐器符号背后相应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和对应乐器可视化的讲解。累计游戏关卡闯关成功一次,会在解锁当前音的基础之上叠加前一个音带来的合奏效果,这样在了解八音相关乐器乐理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互动者对八音合奏曲目效果的探索,直至所有的关卡闯关成功之后,八音乐器合奏也相应解锁成功,便可视听八音坐唱完整的合奏和舞台投射效果。装置互动游戏设置难度较低,旨在让体验者在参与装置游戏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八音坐唱的文化内涵,从而真正地将八音坐唱传承下去。

四、八音坐唱数字化传承的意义

贵州黔西南地区八音坐唱作为布依族的民间艺术,为当代的曲艺创作提供了创作灵感和创作方法。同时,民间艺术的传承也利于民族团结民族交流和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层面上,有效的传承方式(新媒体数字化技术)能起到较快较好的文化遗产保护效果,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八音坐唱进行传承保护,让人们对八音乐器和布依族文化有所了解,享受它无穷的魅力,在传播中不断创新,推动其进一步发展,使其更有艺术价值,提高传播价值,进而感受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独特精神财富,是布依族鲜有的文化瑰宝,体现了布依族人民的艺术天赋、文化特质和创造精神。因此,在八音坐唱的传播与传承面临困境之际,运用数字化技术多维度、多元化地对其进行传播与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注释:

①张茈文.布依族“八音坐唱”的文化内涵[J].文化艺术研究,2016,9(3).

②李玥.全域旅游视角下地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贵州“八音坐唱”为例[J].艺海,2020(8).

③张超.布依八音常用乐器浅析[J].北方音乐,2019,39(24).

④涂雨秋,张俊程,旦智宇.新媒体时代布依八音坐唱传播与发展[J].记者观察,2020(2).

⑤胥颖.“互联网+”时代八音坐唱的传承与创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2).

⑥张荣.职业教育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布依族“八音坐唱”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7).

猜你喜欢
八音布依族乐器
关于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论述
学乐器
《八音的秘密》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乐器
乡村八音
布依八音坐唱
布依族古村落平寨
“八音组合”赴黑龙江省演出拉开国内巡演序幕
基于GIS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