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辽西傍海路变迁探析

2022-07-24 12:08吴俣蒨
今古文创 2022年26期
关键词:明清时期

【摘要】 辽西走廊傍海路作为明清两朝经略辽海地区的重要驿路,其发展变迁与政府边疆经略政策息息相关。明初扫清残元势力后,辽西走廊傍海路得以恢复通畅。作为控制辽东都司重要交通干道,明王朝在辽西走廊傍海路上不断增设卫所,修筑堡垒以确保政令上传下达的通畅。入清以来,边疆格局发生变化,为巩固辽海地区与京师联系,清王朝不断营建傍海路,其驿站线路、路况条件皆得到改善。而随着政策调整,清代傍海路沿线驿站军事功能大为减弱,经济功能日渐突出。本文通过分析辽西走廊傍海陆路在明清两代的变迁,探究两朝政府对辽海地区经略政策的变化及影响,进而体现明清两代边疆治理与交通体系互动关系。

【关键词】 明清时期;辽西走廊;傍海路;交通功能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6-004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6.013

基金项目:2021年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项目《海陆互动:明清时期辽海地区海陆交通与城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S202110165049)。

辽西走廊傍海路是指经山海关沿狭长的辽西走廊进入辽海地区的道路。尽管早在红山文化时期辽西与中原沟通来往的道路已经初见雏形,但由于沿途地势险峻,自然条件较差,直至辽金政权建立,才开辟出贯通辽西走廊的驿路使得驿道交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明清时期,辽西走廊傍海路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沟通中原与辽海地区的主要道路,但由于两朝边疆战略形势的不同,其在具体路线与交通功能方面又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探究明清时期辽西走廊傍海陆路发展变迁,不但有助于明晰当时辽海地区总体交通格局演变,更能进一步体现明清两代边疆治理与交通体系互动关系。

一、边疆孔道:明代辽西走廊傍海陆路的恢复

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始建,纳哈出部仍盘踞辽西地区,残元势力彼此相依,互为声援,辽西走廊傍海陆路也一度中断无法通行。为巩固统治,明太祖朱元璋采取招抚、用兵相结合的方式逐一对辽东地区残元势力进行打击。洪武四年(1371年)元辽阳行省平章政事刘益受招抚,始设辽东卫指挥使司,刘益任卫指挥同知,明朝统治开始逐步渗透金州等地。金州地处辽东半岛南部,是山东登莱海路至辽东都司的必经之路,明初辽东地区人烟稀少,物产匮乏,物资补给多倚仗内地,海运是当時主要途径,“洪武元年,太祖命汤和造海舟,饷北征士卒……后辽左及迤北数用兵,於是靖海侯吴祯、延安侯唐胜宗、航海侯张赫、舳舻侯朱寿先后转辽饷,以为常”。①在辽西走廊傍海陆路无法通行情况下,金州等地的收复为明太祖用兵辽东,海运辽饷,平定残元势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洪武二十年(1387年)辽东战事初歇,为恢复社会经济,巩固边防,朱元璋下令在辽东都司开展大规模屯田活动。通过军屯,辽东都司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到永乐年间已能达到边有积储之饶,国无运饷之费的效果。军屯的初见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明初辽东地区物资困乏的景象,不必再全部依靠山东“登莱海路”运输粮饷,而随着明中后期沿海倭寇盛行,严格的海禁政策更进一步加速了登莱海路的衰弱。

明初残元势力被基本扫清,辽西走廊傍海陆路得以恢复畅通,辽东都司交通格局再次发生变化,伴随着登莱海路的衰弱,辽西走廊傍海路的地位不断上升,并逐渐成为沟通中原内地与东北地区的最重要通道。永乐年间,明王朝迁都北京,政治重心北移,边疆格局再一次转变。辽东都司作为都城屏障,战略要冲,关乎明王朝命脉,而作为边疆孔道的傍海路承担着拱卫京师,沟通辽东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明政府不断重视。

为加强控制,便于军政要务运输传达,明王朝在辽东地区广设驿站,据张士尊考证明初辽东都司驿站总数为35个②,而仅傍海路上所设驿站便占约总数三分之一。傍海路沿线自鞍山城始,西行直奔广宁城,又向南行途径锦州、宁远等重镇,终至山海关为止。沿途驿站共设13个分别为:鞍山驿、广宁城、黑山驿、闾阳驿、十三山驿、小凌河驿、杏山驿、连山驿、宁远卫、曹庄驿、东关驿、沙河驿、高岭驿终到山海关③。明代驿传系统十分完备,这些驿站依据功能不同又被划分为:传达军情急报公文信息的急递铺、递运军需物资贡品的递运所、招待使臣外族首领的朝鲜馆,夷人馆等多个种类。明代驿站归属于兵部车驾清吏司管理,由于特殊战略地位,辽东地区驿站多为军驿,驿夫多由卫军担任并受卫所直接管辖“每一驿,设三百户所④”,形成百户——卫所——辽东都司层层递进的管理结构。

作为联通辽东地区与京师的重要干线,这些驿站相互衔接,共同构成辽阳西南行到山海关的辽西走廊傍海路,为明王朝经略辽东提供便捷高效的工具。出于统治需要,明代驿站从设立之初便被赋予了“传达政令,递送使客,飞报军情,转运军需⑤”的政治军事职能,正是由于明初辽东地区特殊的战略地位,沿途驿站在选址上也多偏向于军事、政治重镇,不仅考虑到修筑驿道地缘格局,更蕴含着重要的军事战略思想,企图在保证基本运输效率的同时更兼顾军事边防功能。辽西走廊傍海路一线途经广宁、宁远、等重要军事城镇,正所谓“辽之广宁,尤北虏要冲,复设广宁等五卫,与各都司并宁夏咸号重镇焉”。⑥作为辽东巡抚、辽东太监、辽东总兵官驻地,广宁城承担着统揽辽东的军事重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明代辽东都司驿站修筑最大特点便是利用驿传系统将各军事重镇连接起来,在边疆构筑一套完善的军事边防体系。

二、东巡御路:清代辽西走廊傍海陆路的兴盛

清代在继承前朝驿站的基础上,自天命年间起又逐渐在辽海地区开辟出一系列新驿路,直至康熙年间已经形成了以盛京为中心南北贯通,内外相连的交通体系。清代辽海地区驿路共7条,其中最为繁忙的便是辽西走廊傍海陆路即“盛京——山海关”一线,清代傍海路沿革明代,大体线路方向不变,沿线同样设13个驿站但具体站点有所调整,据《盛京通志》所载:

“奉天西至山海关站道,六十里至老边站,四十里至巨流河站广宁县界,七十里至白旗堡站,五十里至二道井站,五十里至小黑山站,七十里至广宁站,八十里至十三山站锦县界,五十四里至小凌河站,五十四里至高桥站,六十二里至宁远站宁远州界,六十二里至东关站,六十三里至凉水河站,七十五里至山海关。” ⑦

清代十分重视对驿传系统的管理,且由于东北地区位于边陲对清政府意义重大,故盛京驿站由驛丞专门管理,同时设置正副监督用以监察。辽海地区驿传最高长官初为盛京将军,后又改为盛京兵部侍郎⑧。清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严苛繁杂的律例用以管理驿站等相关事务,也从侧面证明了东北地区驿传系统对于清政府经略东北之重要。

入清以来,辽西走廊傍海陆路优势进一步凸显,成为京师通向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驿路。相较于明代,清代辽西走廊傍海陆路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傍海路驿站线路有所调整。努尔哈赤修筑叠道,改变明代驿路自沈阳入关需绕道而行状况,同时还废去义州附近牵马岭驿,又“废盘山驿,裁闾阳驿”⑨改从广宁站直至十三山站,极大缩短了行程。此外,傍海道驿路起点由原来的辽阳转移至盛京始。与明代相比,清代盛京地区已经不再处于边疆要塞,而是被视作“龙兴之地”。作为后金都城,盛京将军驻地,盛京无疑具有重要的军事政治地位,将其作为傍海路起点则是清代东北地区边疆格局变化的体现。第二,傍海路路况条件得以改善。从自然角度看,长久以来,辽河地区一直都是“每遇水雨,泥泞不通”。明代驿路不得不绕牛庄广宁而行,为改变曲折难行的驿道,努尔哈赤“命旗丁修除叠道,广可三丈”。驿道路况改善为“由辽河一百二十里直达沈阳,平坦如砥”。⑩崇德年间又不断修筑扩宽叠道改善路况。清入关后,皇帝东巡祭祖队伍通常从北京出发自河北穿越山海关沿辽西走廊傍海路东北而行,途径绥中、兴城、锦州等城至盛京谒陵祭祖后,再经山海关返回北京。“盛京——山海关”一线作为康熙帝、乾隆帝、嘉庆帝及道光帝四位皇帝的东巡御路又数次被修筑,沿线基础设施不断被完善。而从人文角度看,清政府实行“满蒙一家”的民族政策,曾困扰明王朝多时的蒙古边患问题不复存在,盛京地区不再是边疆要冲,这种改变也为傍海路沿线驿站的畅通无阻提供一定保障。路况条件的改善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交通效率,为往来官民提供了便利。

有清一代,辽海地区驿路特别是辽西走廊傍海陆路无论是驿站线路还是路况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驿站的经济功能更加突出,这与东北地区在清王朝战略地位上的特殊性不无关系。明代为巩固边防,打击残元势力方设立辽东都司,在前代基础上修筑了一套完整的驿传系统以保证军情上传下达,物资顺利运输。而清自东北起家,终清一朝,东北地区尤其盛京的地位十分重要。除此之外,一直困扰明王朝多时的辽东边患问题在清朝亦不复存在。因此对于辽海地区的经略,明清两朝政府又不尽相同,明朝希望利用完整的驿传体系作为中央控制辽东都司并辅助军事防御的工具,而清王朝则更倾向于通过东北驿传系统维护龙兴之地和达到地域治理的目的。辽海地区战略形式的变化导致清代盛京地区驿站的军事功能大大下降,取而代之的则是驿路在经济、文化、民族交流方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

辽西走廊傍海陆路作为入清以来最为重要的道路,不仅承担着清代皇帝东巡的任务,更在经济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沿线地区农贸繁荣,城镇开发以及商业沟通与地域交流等方面。傍海路功能的转变,离不开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清政府针对东北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状况所执行的“以站养站”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辽西走廊傍海陆路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所谓“以站养站”就是指清政府希望驿丁在受政府差遣同时,依靠种地自给自足,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⑪。驿丁及其家人皆居住在驿站,并在驿站附近开荒耕种。而随着驿站在东北地区广泛设立,驿丁群体的人口数量也不断扩大,清政府分配给驿丁的荒地范围和数量也随之增多,客观上促进了对辽海地区的开发。

第二,东北地区“流民”政策,促进了辽西地区开发。驿站功能的新发展并不仅与“以站养站”政策息息相关,更与清代东北“流民”涌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长久以来,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烟稀少,尽管在清朝初期曾一度放开人口政策,但随着统治政策调整,清政府修筑柳条边开始封禁东北,乾隆时期更是完全禁止流民进入东北。但为总有为生计奔波的流民偷偷潜入东北,这些流民拖家带口却无处落脚,星罗棋布的驿站便成为其驻扎落脚的第一站,这些流民利用驿丁非法租出的荒地进行耕种以养家糊口,大量流民不断聚集在驿站附近进行耕作,进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东北地区驿站沿线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三,驿路沿线城镇兴起也促进了傍海路沿线驿站功能的转变。位于官署所在地和驿路交通要道的城镇往往会取得发展经济的先机,辽海地区也不例外,清政府早在乾隆年间便于辽西走廊傍海陆路沿线的锦州等地设立官署,营建城池,为沿线城镇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而伴随清朝后期政府对东北地区人口政策的调整,东北地区不再被严格封禁,大量关内移民随之涌入,同时由于内地商贾络绎不绝,云集于此使得辽西走廊傍海陆路经济功能日渐突出,逐渐形成了以商贸重镇锦州为核心,宁远、锦西、广宁等为重要支点的区域城镇体系,体现了辽西走廊傍海路沿线驿站功能的转变。

三、结语

明清时期,辽西走廊傍海路从中断走向兴盛,不难发现其变化与两代政府经略边疆的政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明初,纳哈出部仍固守辽西地区,辽西走廊傍海路无法顺畅通行,只能改走“登莱海路”运输粮饷。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残元势力被基本清除辽西走廊傍海陆路才得以通畅。为巩固边防,北御蒙古,明朝政府专门设立了辽东都司用以管辖辽东境内政务,并在前代基础上完善了辽东地区驿传系统以确保政令通行。

随着永乐迁都北京,政治重心转移。辽西傍海路作为辽东地区咽喉要道,出于军事防御及巩固统治需要,明王朝不断在傍海路沿线修筑军事堡垒,加大对其营建力度。明中后期沿海倭寇盛行,明政府海禁政策一度使“登莱海路”接近断绝,由此辽西走廊傍海陆路便成为了京城进入东北的唯一一条线路,地位再次提高。

入清后,清政府对辽西走廊傍海陆路的营建更甚于前代,究其原因离不开清代边疆格局的变化。边患的解决使辽西走廊傍海陆路从此畅通无阻,一跃成为沟通京师与东北的重要驿道。作为东巡御路,傍海路交通线路及路况条件皆得到了改善。而随着清王朝政策的改变,辽西走廊傍海路驿站军事功能逐渐衰弱,其经济功能则进一步凸显出来。

总而言之,辽西走廊傍海路勃兴发展是明清边疆格局演变过程中政府政策导向下的缩影,体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在边疆治理方面特有的政治智慧,其核心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出一套能够高效传递政治军事信息以及经济物资的运输方式。明清两朝政府正是通过对驿路体系的不断完善,在整个辽海地区搭建起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并以此为触手,保证中央政策的有效传达,实现对疆域辽阔的國家的高效治理。

注释:

①张廷玉等:《明史》卷86《河渠四·海运》,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14页。

②张士尊:《明代辽东边疆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③王绵厚、朴文英:《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36页。

④徐溥:《明会典》卷15,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09页。

⑤徐溥:《明会典》卷167,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183页。

⑥马文升:《抚安东夷记》,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⑦阿桂等:《盛京通志》卷33,辽海出版社1997年版,第622-623页。

⑧孙倩:《清代东北站丁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页。

⑨阿桂等:《盛京通志》卷33,辽海出版社1997年版,第623页。

⑩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卷上),辽沈书社1985年版,第222页。

⑪刘文鹏:《论清代东北驿站功能的发展》,《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53页。

参考文献:

[1]史曦禹.明代辽东地区驿站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刘洋.海陆互动:明清时期的驿路变迁与海运兴衰——以辽东半岛地区为中心[J].学问,2016,(05):43-47.

[3]丛佩远.清代东北的驿路交通[J].北方文物,1985,(01):80-91.

[4]刘文鹏.论清代东北驿站功能的发展[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2):49-54.

[5]王绵厚,朴文英.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

[6]杨栚.明代辽东都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7]杨正泰.明代驿站考 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明)毕恭等.辽东志(卷2)[M].沈阳:辽海出版社,1985.

[9](清)阿桂等.盛京通志(卷33)[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吴俣蒨,辽宁沈阳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学(师范)2019级本科生。指导老师:刘洋。

猜你喜欢
明清时期
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建筑风格研究
论明清时期广西少数民族户口的调查统计与入籍问题
浅析明清时期处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缓慢的原因
从两方高阳碑志拓片看明清两代的学规禁例
明清之际外销瓷的西洋化及其历史内涵
明清时期徽州书院的资金来源
山海关区文物管理所藏铜造像选介